貴州日報:深度貧困縣如何破題高質量精準脫貧,地處烏蒙群山之中的水城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深度貧困縣如何破題高質量精準脫貧,地處烏蒙群山之中的水城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舍”與“得”的脫貧“辯證法”

貴州日報:深度貧困縣如何破題高質量精準脫貧,地處烏蒙群山之中的水城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貴州日報:深度貧困縣如何破題高質量精準脫貧,地處烏蒙群山之中的水城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時間:2019年05月10日 來源:貴州日報


這個春天,水城縣發耳鎮感受到了“甜蜜”的味道——火紅的瑪瑙紅櫻桃讓這裡成為六盤水人踏青的最佳去處,摘果,嚐鮮,平均20元一斤的價格,讓小小的櫻桃成為了當地群眾致富的“新門路”。

市場走俏,人人都誇這個產業選擇得好,5月7日,在面對記者採訪時,發耳鎮黨委副書記黃江麗說,種什麼只是產業結構調整中“萬里長征第一步”,有舍才有得,沒有“舍”掉“灑下去、自然長”的傳統種植模式,沒有“舍”掉“種下去,曬太陽”的傳統種植習慣,發耳櫻桃不會有如今這般大豐收的光景。

“一分種九分管”,發耳的產業結構調整不但因地制宜精準聚焦櫻桃、楊梅、刺梨和蜂糖李四大產業,更重要的是,“種得好不叫好,管得好才叫好”成為當地幹部群眾的共識。

“冬剪骨架,春剪花,夏控旺長,秋後拉。”結合經果林的不同需求,發耳鎮採取時節體系和果樹體系雙頭齊進的管護模式,解鎖了大自然的“密碼”,實現了“種下去”與“長出來”的相得益彰。 

“舍”掉過去“種懶莊稼”的習慣,發耳群眾“得”到了致富的新光景,更重要的是“得”到了脫貧奔小康的真正“密碼”——主觀能動性。

作為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水城縣營盤鄉,曾經因為地理環境和交通閉塞,經濟發展滯後,群眾思想觀念也“故步自封”。

思想不破冰,行動行不通。針對“思想”這個脫貧攻堅的最大頑疾,水城縣的脫貧施策有些“特別”——兩個“舍”。

“舍土地”,把全鄉最平的一塊寶地拿出來,由縣平臺公司和外來客商合資建設了日產蛋約15萬枚的全自動化的蛋雞場。

“舍收益”,平臺公司每年按112萬元的標準向營盤鄉雞戲坪村合作社支付貧困戶固定分紅,聯結貧困戶79戶316人。

兩個“舍”的背後,是兩個“得”。

“得”了思想的轉變。“等靠要”的群眾主動就業,20位雞戲坪村的婦女第一次走出家門,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幸福的生活。

“得”了環境的改變。當地開發了衛生保潔員、衛生監督員等公益性崗位,讓村裡的環境有人掃,有人管,達到了“百姓富、村居美、能脫貧”的目的,更大的“環境”是大家都有了主人翁意識。

“‘舍’與‘得’,敢舍才能得,願舍才易得,這是水城脫貧攻堅中抓具體、抓深入的真實感受。”水城縣委副書記王崇立告訴記者。

“舍”就是讓利群眾,充分調動自主脫貧的意願。

去年,水城縣與溫氏集團合作,整合投資2.5億元,建設16個養殖小區,上馬“水城縣溫氏一體化養豬項目”這個惠民產業。

資金投入下去,項目搞起來,如何聯結貧困群眾才是關鍵。

3月13日,水城縣董地街道辦中壩村舉行了溫氏養豬“三變”項目示範點分紅大會,從農民變身股東的142戶貧困群眾領到了第一筆分紅1400元。

一度固執地認為種點玉米、洋芋,能飽肚子就行的餘偉,如今不但領取分紅,還在養豬項目基地務工,成為了“上班族”,同時成為了中壩村帶頭致富的小組長。

“黨和政府捨得給我們這些貧困戶,我們更應該以實際行動來回報。”餘偉告訴記者,“穩穩的幸福”代表著對未來更加美好的憧憬,更代表了對未來滿滿的幹勁兒。

脫貧攻堅要扶上馬,更送一程。水城縣抓具體項目、抓深入施策,通過“舍”利益,贏“得”了群眾的心,更贏“得”了群眾對產業脫貧的全新認識。

在“舍”與“得”之間,水城縣的脫貧產業步履鏗鏘——截至目前,水城縣發展獼猴桃、茶葉、刺梨等特色產業105萬畝,種植烤煙、小黃姜、蔬菜等產業42萬畝,種植食用菌1000萬棒,完成溫氏養豬8961頭、桃花雞養殖28萬羽、中蜂養殖2萬群。全縣在抓具體、抓深入中實現了“疊加式”“立體式”產業全覆蓋,貧困戶在產業中有效獲得土地入股分紅、勞務收入等收入,可實現戶均每年持續收入30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