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轴心国的核心作战能力

德国方面的核心作战能力实际并不是部队的硬作战能力,而是在希特勒绝对领导下的德军参谋本部的谋略能力,具体表现就在闪击战理论的实际运用上。例如波兰之战号称欧洲第4强国的波兰1月亡国,法兰西战役庞大的法军40天烟消云散,这都是依靠闪击战的威力,更确切的说是希特勒绝对领导下的德军参谋本部的谋略能力的威力。

波兰迅速败亡并非是军力与武器的原因,波兰军力并不弱,德军与德军的武器波兰人也并不陌生,波兰迅速败亡的原因就是波兰人没有想到德军的闪击战战法。波兰原本以为双方会进行主力决战,但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战法是不进行主力决战的,闪击战战法中部队是分成2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由大量步兵炮兵组成的主力部队,另一部分是全机械化的快速突击部队。主力部队为正攻集群,但实施闪击战时最主要的任务只是吸引对方主力聚集,制造决战气氛,真正的攻击部队是侧翼快速突击部队。

来看看闪击战战法的真面目,闪击战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当决战阵势摆开后,迅速集中快速突击部队,在敌阵线薄弱的侧翼迅速集结,形成压倒性局部优势,冲开一部分敌阵,然后利用高机动性迅速深入敌阵后方纵深,制造后方混乱,切断敌主力部队补给线,形成钳型攻势,对敌主力构成战略包抄形势。通常情况下敌后方纵深突然告急,敌军前沿主力部队必然发生混乱,在敌军主力动摇仓促回防之际,主力部队乘机发动攻势。这样,敌主力即在混乱的后撤途中完全崩溃,最终在混乱的后退运动中,在主力部队与侧翼快速突击部队的夹击下,不战而灭于后撤途中。波兰与法国都是这样完蛋的,一般来说闪击战是否能够奏效,看的就是敌主力集群,在钳型攻势形成后是否会发生动摇混乱,如果发生了动摇混乱,100%会迅速全灭,哪怕是几百万大军都会迅速土崩瓦解。还有就是看在实施侧翼突破时,敌人是否能迅速的拿出足够的高机动性快速部队,可以迅速抵达突破口,阻止住侧翼突破集群的纵深推进,制止钳型攻势的形成。波军与法军的装甲武器都没有集中使用,也没有什么大速度行动性能,尤其法军装甲武器,行动迟缓,因此不可能阻止钳型攻势的形成,而任何对闪击战没有足够硬心理准备的部队,遇到钳型攻势形成的局面100%会发生混乱,自然也就100%会迅速覆灭,有再强的战斗力都会是立即完蛋的下场。

闪击战理论在军事上归类为战役领域,在二战前军事能力方面只有战术领域与战略领域两个方面,而二战时德国参谋本部整理并完善的德国闪击战战法则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军事能力领域——战役领域,德国就是靠这东西来以弱胜强,以寡击众,并能迅速解决强大对手。

德军的闪击战破产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此前一直是百用百灵,但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突然与日军将领一样得了占地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机动战胜利,转而强攻斯大林格勒这个城市。这样就完蛋了,强攻要塞或城市那是全看主力部队真实战斗能力的,德军的步兵炮兵实际战斗力根本不强,德军在战术能力方面根本没有优势,这一耗住就让毛子抓住机会了。斯大林格勒之后,毛子西迁工厂已经正常运转,在坦克数量上形成压倒性优势,并且毛子也早开始集中使用坦克,这样德军就没了机动性优势,自然也就不能再发起闪击战了。从此以后,德军就恢复了一战时期主力决战的战法,在新研制的装甲兵器性能上也就不突出机动性了,而是全力突出装甲与火力,靠那样的装甲武器实际也搞不起成功的闪击战,所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国已经失去了发动成功闪击战的能力,只能与对手搞硬碰硬了,闪击战的核心理念就是速度与机动。

希特勒自杀前留下自传,说他的一生就只翻过2次错误,一次是在斯大林格勒,一次是在雷马根大桥,但雷马根大桥很难说是什么需要负责的错误,而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所翻的错误则是致命的灾难,那次错误断送掉了德军的闪击战法宝,是致命性的错误。如果没有斯大林格勒那次致命的失误,二战的结局将大不相同,很有可能德国在1943年就取得东线战场决定性胜利,那样的话,即使最终还是要败给美军也得等到1947以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