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家長看了那麼多育兒書,還是沒教育出理想中的“優秀孩子”呢?

順勢教育頑石張


其實道理大家都懂,問題是執行起來往往不到位,這是人性決定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堅持運動對自己有特別大的好處,但是沒有多少人能夠堅持。大家也都知道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但是真正能夠成為孩子榜樣的父母又有幾個呢?


家長看育兒書來指導指導自己,這絕對是值得讚許的。姑且不論最後的效果如何,至少家長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真正地行動起來了。

所謂的“優秀孩子”,不一定指的就是成績靠前的孩子。畢竟有排名存在,就總會有排名靠後的學生。總不會所有看了育兒書的家長,都能培養出排名靠前的孩子吧?


我覺得家長育兒,第一目標是培養孩子的心和行為。孩子有個健康的心靈,有著良好的行為模式,這是基礎。也可以說,如果家長能夠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得有幸福感,有自己的追求,並且知道如何去爭取,其實就一定達到了目的,這已經是一個“優秀的孩子”了。

用分數和排名來評價孩子,一開始就註定了有很多“不優秀”的孩子。這種評價標準,從一開始就註定會產生很多“失敗者”。但是現實不是這樣,高分的孩子未來不一定幸福,並不一定能夠工作順心。評價優秀的標準,不能只侷限於成績,而是關注人生活的底層。


家長如果把孩子定位為一個普通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那麼孩子就很容易做到自己該做的事。我們教育的目的不是讓所有人都出類拔萃,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合格的公民。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長大了能夠照顧好自己,能夠照顧好家庭,能夠和人和諧共處,能夠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能夠發揮自己的潛力。如果能夠做到這些,我想就已經足夠優秀了。


但是我們現在在孩子小時候把焦點放在追逐更高的成績,更好的排名上面,這就陷入了一個必然的結局:很多孩子都會不夠優秀。

父母對孩子往往會所求過多,因為我們相信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勝出。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有好的行為舉止,但是平時卻總是對孩子提各種要求和命令;

我們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可是我們剝奪了孩子運動的機會,甚至因為孩子的學習沒達我們的預期而對孩子發火;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善待他人,可是我們自己卻經常對孩子大呼小叫;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可是我們卻把孩子當成了“木偶”,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做事;

我們希望孩子態度積極向上,有樂觀精神,能夠克服困難,可是我們一遇到孩子有一些毛病就會忍不住焦急甚至感到絕望;


大部分時候,我們是內心“分裂”的,在孩子一踏入小學之後,家長就已經開始不自覺地被推著走。我們忘記了自己的初衷,採用各種手段“壓榨”孩子。有些家長成功了,但更多的家長“失敗”了。在反思的過程中,大家往往又一致認定:我也是逼不得已!

真的沒有辦法了嗎?還是我們本身就不夠優秀?

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普通人,看清這一點,我們跟孩子的互動會變得更加的和諧,我們會更知道如何尊重孩子,如何引導孩子。

給孩子建立規則,接納孩子的現狀,給孩子鼓勵,幫助ta建立信心,看清自己。

選擇和堅持,是成就“優秀”的有效途徑,一起加油!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作為家長,我不但讀了很多育兒書,而且還堅持寫了六七年的育兒日記,很可惜,我仍然沒有教育的我女兒猶如天才般聰明,也沒有教育出我女兒像白雪公主般漂亮。

為人父母,我很慚愧!

想想孩子上小學以後的時光,我有種想掉淚的感覺,因為這幾年,我自己像變了個人一樣,有對女兒的諷刺挖苦,有對女兒的嚴厲斥責,有對女兒的大打出手,有對女兒的冷若冰霜。

身為父母,我很慚愧。

自從孩子上小學以後,彷彿就進入了一場無休止的獵殺,不是被別人獵殺,就是自己獵殺自己,女兒從小心底善良,對人總是一副熱心腸,做事總是一副很慢的優雅,哪裡見過這樣殘酷,在每一次考試不理想的時候,溫存對我來說成為非常稀罕的東西。用最尖銳的語言喚醒她那顆雄獅般的好鬥之心,要想一直兇猛的獅王一樣致獵物於死地。這是我所要求的。在昨天上班的車上,我給她講“和光同塵”,我說你要看到光明,心向往光明。但你必須容忍別人的缺點,身邊的不公。這就是和光同塵,即使生存環境再惡劣,心都永遠向著光明一方。不放棄不拋棄。在今天的送她上學的車上,我給她講“成王敗寇”,一切都用實力說話的,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相信眼淚,不相信弱者的哭訴,作為老師,我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好學生告狀,在老師看來那就是委屈,差學生去告狀在很多老師看來那就是矯情,不同的人老師的評價為什麼不同,因為一切都是以實力說話的。成功者就是王,失敗者就是賊寇,被人唾棄。你一定要努力,不要被打敗,不要輕易服輸。

我不知道她能聽懂多少,我知道在“提高一分,幹掉千人”這樣的環境中,惡意總是有意無意,學會生存,必須不被幹掉再說!

現在想想,我真的有點殘酷,我沒有教育出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每次讀我女兒的作文,我都有一種想哭的感覺,她的文筆非常的淡然,平淡的文字中總有一種很硬的力量。我見過很多孩子的作文,要麼無底線模仿,要麼無底線矯情,像女兒這樣的文筆,真的很少,我認為她有作家的天賦。

但我感覺我真的沒有教育多優秀的孩子,儘管我讀了那麼多的書,寫了那麼多的東西。

我想有原因:

1.很多的育兒書都是虛張聲勢,作者根本就不懂教育,只是理想化的表達。讀過很多的書,也看過很多所謂教育專家的視頻,看到他們羅曼蒂克的敘事,我也曾經熱血沸騰,但是實踐起來效果真的不好,根本就不符合當前實際。有一個專家說:要永遠說,孩子你真棒。這句話有特別的魔力。會讓你的孩子真的棒起來。很多家長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會“你真棒”,結果培養出了一群自高自大的孩子。表揚鼓勵是必須的,但絕對不是泛泛而談,而是針對某個具體的細節和動作進行。這一點專家沒有講明白。

2.自己缺乏耐心,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成長時間。特別是進入小學以來,孩子一下子變了,每次放學累得都不行,我接她回家都能在我車上睡著。我有多麼的心疼,但是沒有辦法,我知道孩子要慢養,不著急,但是當別人都在快馬加鞭,你不得不催促她前行,當在和別人比較之中,你的耐心會被耗盡。人性的溫存在慢慢的喪失。我反思自己,有些書說的很好的《卡爾威特的教育》《正面管教》《歡樂家庭書》寫得都很好,都是一些國外真正的教育專家所寫的,有實踐有理論,但缺少耐心和恆心,對孩子缺少容忍度。這是父母最缺乏的,讀再多的教育書,都沒有,必須從自己的心性真正改變才行。

3.太忙,缺少有效的陪伴。陪伴是一場漫長的修行,陪伴孩子長大,特別是在她十歲的時候,因為孩子的時光稍縱即逝,等到長大以後,有了自己的思想,再想陪伴也已經沒有可能了。但很多時候,父母總是以太忙為由,缺少對孩子的陪伴,想一想,那一種事情能夠比得上陪伴自己孩子,培養自己孩子的事情 重要呢。沒有!領導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讓你琢磨半天,對待自己的孩子卻缺少耐心,孩子難受了,哭泣了。我們反而罵她,太嬌氣,不夠堅強。父子,母子一場,竟然不如陌生人的一個酒場兒,說一說,就感覺到特別的滿目可憎。

4.拖延,總認為時間還長。孩子的成長,帶給我們太多的期待,在這些期待之中讓我們感覺到特別的漫長,不急,慢慢來,還有的是時間,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還早著呢。孩子什麼時候才能長大?我們在勞累當中 ,總是這樣問,於是就缺少了一種時間的緊迫感,在不知不覺當中,孩子竟然長大了,而我們很多的事情還沒有做好,很多的事情還沒有做好準備。拖延,是很多父母的硬傷,錯失了孩子成長的時機!


生而為人,我很慚愧。

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沒有經驗,但願孩子你能夠原諒!


教育鋒線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初為人父時的種種經歷。俗話說“頭娃照書養”,在孩子出生的前前後後我買了十幾本育兒書籍,比如《育兒大全》、《如何培養天才寶貝》、《早教寶典》等等,藉著初為人父的興奮勁,我每天鑽研著這些寶典,並積極付諸於行動,今天曬太陽補鈣,明天喝蘿蔔水補維生素,好好的娃兒被我折騰得今天感冒,明天腹瀉,三天兩頭地看醫生。



我相信很多家長和我一樣,初為人父人母時都喜歡照書養娃,但是真正又有幾個人成功了呢?

實際上,我們都犯了食古不化的毛病,學來的理論嚴重脫離了實際,每個孩子都是性格鮮明的個體,豈能用幾本所謂的寶典千篇一律地教育得了呢?若想真正地用好育兒書籍,我們需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寶寶使用不同的方法。

書籍給我們的借鑑畢竟是有限的,而孩子的成長是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生長環境。孟子的母親是偉大的,她為了使孟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最後孟子學有所成,他的母親功不可沒。這說明了社會環境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所以我們要向孟母學習!

家庭環境同樣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在自由民主的環境裡成長的孩子能充分認識自我價值,其獨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都會得到較好的發展,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允許孩子有話語權。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把他們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平和地與之交流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訓斥他們。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深遠,父母的言行、思想 觀念和文化素質無時不刻地影響著孩子, 可以說從孩子身上, 我們總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我的父母雖是普通的中國農民,卻給我們從小樹立了許多做人的榜樣。有一年旱災糧食不夠吃,遠房的表叔來我家借,雖然自家不夠,但父親果斷地把糧食借給了他家,兩個姐姐私下裡嘀咕他的做法,父親對我們四個說,只因為表叔在我家建房時曾幫助過我家,這讓我們從小明白了做人要懂得知恩圖報。



總之,孩子的教育不可能是憑藉一兩本書所能照搬照套而成的。作為家長,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性,把成人擺在成才的前面,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他們走在正確的成長道路上!

--------------------------------

本文是我一家之言,不喜勿噴,如果你喜歡這篇回答,就隨手關注我吧,你的支持必將讓我加倍努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7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我最近都一直在學習親子課程,能感覺到我和孩子都在改變。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的教育方法只能供我們參考學習,然後根據自己和孩子的情況,整理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育兒方法,而且優秀的孩子並不是一朝一日就可以培訓的,他需要父母不停的正面引導和鼓勵,並且相信孩子,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優秀。

孩子教育不好,先找自身的原因

我家的大寶我也沒教育好,第一原因我和先生寵壞了他,第二個原因,我們家經常吵架,偶爾還動手,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很嘮叨,這些原因都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裡陰影。家庭的不和詣才是害了孩子的真正凶手。而我們父母就好比孩子成長的土壤,土壤的肥沃程度決定了孩子的優秀程度。知道自己的問題和不足後,我先從自身學習和改變,很快我就看到了孩子的變化。

孩子教育不優秀,可能是父母只說教,沒有以身做則成為榜樣

我原來一直在頭條學習小孩子食療治病,從去年下半年,子傑很反常,經常給我說他要離家出走,夜裡不睡覺偷玩手機,期末三課老師都投訴說他學習態度不好,我天天輔助作業不是打就是罵,整天嘮叨個沒完,有次月考他考的很差,我又是責罵一頓,說爸爸掙錢這麼辛苦,你才考這點成績等等,後來子傑微信發信息給我,媽媽我錯了,後面還有兩篇文章,當時截圖發個朋友圈,很多人留言,說子傑情商很高。我當時都無語了,孩子考試不好,我說兩句,都還是我的錯了。

其實我真的錯了,孩子考不好,在學校裡,老師肯定會批評他,同學們會嘲笑他,他心情肯定不好,回家我又責罵一通,孩子更加心情不好,而且也越來越沒興趣學習了。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情緒,我知道你這次考好,心情肯定不好,那我們一起來分析下卷子,看下是哪些問題,或者找老師聊聊天,找找學習方法和自己的不足之處等等,這就是學習了接受孩子情緒後,我的實際操作。說真的,給孩子講道理他都明白,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做他的榜樣,你不允許孩子玩手機,那你會陪孩子一起看書嗎?你答應孩子去公園去了沒?孩子心裡難過時你在陪他嗎?還是隻要成績好,什麼都不重要。

優秀的孩子離不開家長的表揚和鼓勵,正面積極的引導

陶行知校長四顆糖果教育孩子的故事,(有人看過這個故事嗎?你們都很棒)。陶行知看到一個同學在打另一個同學,然後叫打人的同學放學後12點到辦公室找他。孩子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辦公室,12點十分陶行知才到辦公室,看到孩子後就給孩子一個糖果,說孩子,你很守時,是個好孩子,這是獎勵你的,(當時估計孩子都蒙了)。接著校長繼續說,你在打同學,我叫你停下來,你很聽我的話,謝謝,這是獎勵你的。(孩子不淡定了)接下來校長給他第三顆糖果,說他剛才調查了他打人的事情,因為被打的同學欺負女同學,他屬於見義勇為,糖果是表揚孩子的。這時孩子徹底不淡定了,馬上哭起來道歉,校長,是我錯了,我打同學是不對了。最後校長遞給他第四顆糖果,知錯就改是好孩子,值得表揚。這個故事真的很精彩,表揚的力量無窮大,要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他就更有信心做事,他也更相信自己能行。比如孩子今天寫作業有點晚,你可以說孩子寫作業辛苦了,看你寫的這麼認真,媽媽相信你會越寫越快的。

做好自己,多學習,多鼓勵,多表揚,多正面引導,我們都會越來越好,成就自己和孩子。

我是王書霞,陽光愛學習的全職寶媽,頭條育兒作者,如有別字,多多包容。育兒是一項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們要不停的學習和成長。碼字不易,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有免費實用的親子課程,有需要的請關注私


王書霞19


我妻子除了特別勤勞外似乎沒有太大的優點,她有些任性。在人生規劃、家庭生活、孩子教育上,我們都有較大的分歧,兩個孩子夾在我們中間,心裡也是矛盾的。我自己忙於工作忙於未來的職業規劃,疏忽了對兩個孩子的教育。我常對兒子說,李曉晨,今天語文學什麼了,數學學什麼了,今天不高興,同學欺負你了?我們一起學唐詩、三字經,聽少兒音樂。我跟你一起做作業。我對女兒說,如果你願意,我可以跟你一起學任何科目,在家的時候。畢竟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為輔,我們家長要以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去指導孩子。不要讓孩子的思想輸在起跑線上。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


李新全春華秋實


最近一段時間,西西弗書店裡總有一個位子上坐著個我,書架上關於兒童教育的書也被翻了大半,所以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我們不斷地吸收教育理論和經驗,是不是就可以教育出一個理想中的優秀孩子呢?我覺得這個問題完全取決於家長自身。

家長讀育兒書的常態化心理

尋找教育孩子的制勝法寶

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看育兒書。孩子不聽話了、頂嘴了、不好好學習了,這個時候家長的心理是非常急切的,一味想要從育兒書裡找到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或者答案,從而解決當下讓自己感到棘手的教育問題。

吸收優秀的教育經驗

有的家長喜歡把這些話掛在嘴上:我不懂教育孩子,教育孩子要靠老師;我沒有時間管孩子,對孩子很虧欠。因此閱讀育兒書作為一種瞭解兒童心理的途徑也很受推崇。不過實話實說,家長在看的時候更多的是瞭解具體的問題,看的時候覺得很有道理,看完也就隨風散去了。

瞭解育兒書的作用,教育孩子歸根結底在於家長的認知

看育兒書的目的之一:在家長衝動的時候敲醒警鐘

教育孩子是一項長期且艱鉅的工程,和孩子相處有歡笑、有痛苦,有驚喜、有煩惱,每個家長都是從新手過來的,沒有經驗的時候特別容易想象式的管孩子,也就是說:我認為應該這樣管。這本沒有錯,錯的是你可能忽略了兒童的心理需求和發展,因此你的方法就不會奏效。育兒書用研究結果、教育理論、千萬事例向家長說明該怎麼做、為什麼這麼做,可以怎麼做,當家長急火攻心、氣急敗壞時,你所讀過的育兒書就是此刻敲醒的警鐘,告訴你三思而後行。


看育兒書的目的之二:在家長猶疑的時候提供參考

有的家長對育兒書只是看,看完就過去了,沒有去思考。要知道育兒書所說的問題往往和文章前後有明顯的聯繫,或者是對事例的特定分析,放到家長所面對的問題上不能生硬的去套用,畢竟這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孩子。所以育兒書的內容需要家長看完再結合孩子的實際去領悟,而不是想當然的生搬硬套。還是回到原路上來,教育孩子是需要智慧的工作,絕不是非對即錯的簡單判斷。育兒書在我們猶豫如何處理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問題時,為家長提供了參考,也就是說:這件事情還可能有什麼原因,還可以怎麼做。

最後,我特別要說的是我不太認同問題中的描述,把孩子培養成家長理想中的優秀孩子。可能我說的比較武斷,大多數普通家長理想中的優秀孩子都有滿足家長虛榮心的特點。我們學習了那麼多育兒知識,是為了發現孩子身上的潛能,幫助和支持孩子成為他想要的樣子,做最好的自己。

就這麼多了,希望有幫助!喜歡就請關注我吧!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幼兒園張老師


教育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具創意性的工作,說他具有創意性那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孩子是完全一樣的,這也就決定了與其相對應的教育方式不可能完全一樣,然而可悲的是我們很多人依然意識不到這一點,認為多看幾本書,多聽幾次育兒講座就能把育兒精髓搞到手,甚至為此樂此不疲,有些不良機構正是利用了家長的這種心理,從幾千到幾萬甚至更高的講座比比皆是,但是這些忽悠對於我們養育孩子方面說實話幾乎起不到任何作用,因為教育孩子不僅僅需要大眾化的育兒知識,更需要個性化的對自己孩子有效的個性化育兒本領!


首先正確對待孩子的態度要重要於學習所謂的育兒技能!

很多的父母有時間去學習那些不著調的所謂育兒技能,卻沒有時間好好的去高質量的陪陪孩子,要知道孩子是活生生的,而那些學來的套路可不是你直接套在孩子身上就能有效果的!比方說有的家長聽專家講關於跟孩子分床睡的觀點,結果回到家裡就不由分說,如法炮製,強制跟孩子分開,甚至還聽信專家的所謂堅持,任由孩子哭的傷心欲絕,而沒有絲毫的回應,想想感覺這樣的家長真的是傻的可憐,其實不僅是分床睡,包括孩子的其他各種心理問題,根本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有的只是大體的原則框架,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幼兒園大班就能自己獨立睡覺了,而有的孩子可能到了小學一年級還會有比較嚴重的分離焦慮情緒,這些不同的情況我們必須予以區別對待,採取循序漸進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方式讓孩子逐步的適應!


其次,育兒方面的某些所謂的專家很多時候缺乏必要的實踐調研依據,比如僅僅是帶大了自己的孩子,就敢出書來宣揚什麼所謂的育兒真經,我也真是被震驚了!

要知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大量實踐的調研,就妄圖通過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一些偶然成功因素去進行大肆宣揚,這本身就是有悖科學育兒原則的!就好像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虎媽育兒的案例,案例當中虎媽的教育方式確實取得了效果,那她的方式是不是就放之四海而皆準了呢?當然不是,還記得頭段時間發生在上海的17歲少年從橋上跳下去自殺的事件嗎?也是因為媽媽管的嚴了一些,可能言辭激烈了一些,孩子做出了這樣讓人痛心的抉擇,這是不是也算是虎媽?同樣的虎媽,但是卻未必都能育出虎子,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孩子不一樣,他們從小的生長的環境不一樣,受到的教育不一樣,接觸的外部世界不一樣,每個孩子內心裡得到的滋養程度不一樣,每個孩子的內心承受度不一樣,不一樣的孩子,我們用同樣的教育手段,怎麼可能不失敗呢?


再次,我們必須清楚,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為什麼同樣的教育方式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會有很大差異,我們必須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瞭解自己的孩子!

就像前面提到的分床睡的問題,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西方的很多國家,孩子一出生就能在自己的小床上獨立睡覺了,原因是什麼呢?大家要清楚的是,孩子出生的頭幾年安全感是最重要的,而安全感的由來是要靠大量的親密的身體接觸來進行傳遞的,很明顯的是西方人每天彼此擁抱和親吻的頻率是非常高的,因為這就是他們的禮儀習慣,而我們中國人由於天生的保守與男尊女卑、長幼有別的觀念,我們相互之間很少會有身體的接觸,所以孩子能夠感受到的父母的親情就會少很多,因此完全照搬人家的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

作為父母,我們學習是必須的,重點在於學習的知識如何應用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學習了的育兒知識一定要學會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一定要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把其中適合自己家孩子的點挑出來進行創造性的吸收和運用,只有這樣,我們的寶寶才能因循著他個人的獨特的成長軌跡更加自然和健康的成長!各位父母,如果您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麼問題,歡迎大家留言一起進行探討和交流!

回答均為葛老師原創,嚴禁轉載,特此聲明!

葛老師教育新智匯


為什麼看了很多育兒方面的書,還是沒教育出理想中的“優秀孩子”呢?

這個問題跟“讀了很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差不多,似乎努力並不能帶來想要的結果。但其實,問題在於兩個方面,第一,想要的結果遠遠高於實現目標的條件;第二,努力並不像自己以為的那樣管用,屬於低質量的勤奮。

1.優秀孩子的標準不確定

拿別人的孩子來參照本來沒錯,但許多家長對於自己孩子怎麼樣才稱得上優秀是根本沒譜的,所以,今天按這個成功案例上的孩子來比照,過幾天又按另一個案例來參考,一直在往別人家孩子的樣子在塑造,而把自己孩子該有的樣子弄丟了。是以,怎麼培養都覺得不夠優秀,總不滿意。

2.育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教育和培養孩子從來都是慢工出細活,決無一蹴而就的道理。這個過程不單漫長,而且充滿著各種不確定因素。孩子可能一直表現很好,忽然某一天受到某種刺激,自暴自棄了,家長之前的努力就化為烏有了。孩子也可能一直吊兒郎當,某一天幡然醒悟,從此高歌猛進了。所以說,育兒要有足夠的耐心,要能容錯,要能接受孩子的反覆。

3.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不容易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理論要轉化成育兒實踐可不是隨便想想就能做到的。它至少有三個步驟:第一,篩選出適合自己的理論;第二,把理論指導轉化成可以操作的方案;第三,堅持實踐,在試錯改錯中得到完善。每一個步驟都不能隨意對待,稍有差池就會大謬不然。比如找到的理論不適合自己孩子,工夫就全部白費。

4.育兒書籍很多是個案性質,不能普適

育兒書籍大多是成功的個案,或者是父母的經驗之談,或者是編者的蒐集羅列,或者是專家的理論推演,並不具有普遍適用性。你可以參考、借鑑,但不能照搬照抄,試圖全樣複製。要不,全世界都是比爾蓋茨了。

怎樣才能培養出理想中的優秀孩子呢?

1.認清現實,找準位置,樹立標杆

人生很多的苦惱往往在於不能正確估量自己,所以古人才會勸喻“人貴有自知之明”。家長要認清自己,認清孩子,合理判斷該有的位置,才能樹立正確的標杆,不至於胡亂作為。比如說,孩子明明五音不全,非想著讓他成為華晨宇一樣的音樂奇才,再怎麼努力也不成啊!

2.針對問題精選書籍

找準位置之後,估算現實與理想狀態的差距,這就是問題。帶著問題去找合適的書籍,而不是什麼書都看,什麼觀點都信,那會造成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混亂。從孩子的特質出發,搜索相關的資料。

3.以用為先,注重實踐

成年人讀書,一定要以用為先。背誦理論,只能讓你誇誇其談,於改造孩子全無半點用處。關鍵在於把大目標化整為零,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攻克。要有具體的行動,行動才是帶來改變的根本手段。躺在床上看書看得熱血沸騰,不如直接教孩子去做一件小事。

4.一種方法,持續運用

育兒需要常性,不能猶豫不決,朝令夕改。一會兒一個主意,動不動來個創新,實在是育兒大忌。好比在石柱上刻字,你不在一個地方持續發力,就連一絲淺痕也留不下來。選擇一種方法,不持續運用,就很難見到效果。這一點,所有的育兒書籍都會講到,但家長們可能故意忽略了,因為做起來不簡單。事實上,成功哪有隨隨便便的呢?


劍客談教育


現在很多8090後的父母在育兒方面都顯得非常的焦慮,似乎每一個家長都希望把自己孩子培養成最優秀的人,因此現在很多家長也非常熱衷於在育兒專家所寫的書籍,裡面尋找最佳的育兒方式。然而為人父母其實在我們看來也是一個一路升級不斷進化的過程,僅僅依靠讀育兒書,卻不一定能夠幫助你成為一個好的家長,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書上寫了1000種育兒方式,孩子卻一樣都不按套路走

過於迷信育兒書籍上的教育方式,凡事都照本宣科,把這些專家的話奉為經典,作為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照搬照套。可是往往發現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吃這一套,或者從不按書本上講的方式發展成長,讓本著優秀的教育育兒理念一絲不苟執行的家長感到深深的無奈。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在於,書本的理念是呆板了,孩子的個性和成長卻是差異的,沒有哪一個育兒專家的話和經驗,是可以照搬照套在任何一個孩子身上的,只有根據自己孩子的天性和實際,不斷的摸索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是專家的話沒有道理,而是太講道理了而忽略了實際。書本中的經驗可以參考,卻不能照做。

做一個瞭解自己孩子的父母勝過10個專家

有人說過天底下好的父母是一個瞭解自己的孩子的父母,真正能把孩子教育好的是父母,因為天底下沒有任何人比你自己更能瞭解自己的孩子。我們只要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應該幻想出那麼多焦慮的育兒方式,或者照本宣科的書本上的經驗。在你對自己孩子不夠深入瞭解的時候,所有的育兒經驗這是別人的經驗。

其實培養一個孩子就像照顧一株需要開放的花朵一樣,你既不能急於讓他開花也不能因為它慢慢開花而焦急,育兒其實是是一個心理成長的過程,你只有瞭解他,熟悉他,陪著她一起慢慢的長大,從容淡定的日常生活中觀察瞭解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耐心以及最重要不變的父母的愛。因此學會做一個瞭解孩子的父母,學會懂得孩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教育好孩子前先教育好自己

教育孩子不跟結底就是言傳身教的教育,當孩子的教育出現迷茫的時候,大人應該仔細的剖析自己的心態和教育行為上的失敗之處。而不應該義務責怪孩子不接受自己的教育方式。其實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是在反映著父母的點點滴滴的行為。

家庭的教育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走向和性格。良好的家庭氛圍、良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溝通都有助於孩子優秀習慣的養成,也決定了孩子能否通過父母的教育培養出一個健康而積極向上的完整的人格。要讓孩子變得優秀,根源都要來源於父母同孩子一同成長,不斷的修煉。所有的言傳身教都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教育好的。書本上的專家的話是不能夠替代父母自己利用實際行動來影響孩子的成長的。


小學英語點點通


家長看了那麼多的育兒書,可是現實中國還是教育不出理想中的“優秀孩子”,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之所以這麼說,我們可以從幾點來分析:

1,育兒書說的是一種理論,我們讀到的是文字,可看到的卻是理想中的好,也就是說會把文字的一點好擴及到多點好。由此認為我們可以用這個理論來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更好,這一般是一種想象。

2,實際生活是複雜的,並不是和書中說的一模一樣,所以這就有一個家長的理解力、領悟力以及執行力的能力和水平問題。

也就是說,理論和實際的距離相隔的就是一個踐行的過程,而這個踐行的效果受到的影響因素很多,不以家長的意志為轉移。

3,家長“理想中的孩子”也只是一種理想中形象,和現實是有距離的。就如我們去看一個風景,往往有一種“看景不如聽景”是一樣的道理,這和人的聽、視以及認知和生活態度都有很大的關係。

有的人習慣於挑剔現實,總是認為別人家孩子更好,自己家孩子表現的不管如何好,而家長看到的還是缺點,這是父母的教育觀有問題。

理想中的孩子可以說是完美的、不接地氣的,是看不到缺點的;現實中的孩子是正常的、鮮活的,有缺點的。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理想的小孩,他只能存在於理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