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展訊被刷屏:執著的“嘴炮”與不確定的未來 》 班門弄斧

《三個證據,揭露紫光趙偉國的“套利”真相》 天下雜誌

《狂砸3000億 紫光的芯片帝國靠什麼構建?》 雷鋒網

《展訊通信:文章"紫光收購後展訊困難重重”失實》 新浪科技

《專攻與市場:英特爾入股展訊並不明智》 孫永傑

《展訊自主架構芯片年內發佈,這才是真正讓業界驚訝的;展訊中低端平臺"殺手"年內登陸 黑科技覆蓋千元機》 集微網

《“餓狼”趙偉國:“羊毛出在豬身上”》 東方財富網

《全民呼喚中國芯,但紫光趙偉國卻倒在追趕三星的路上》 鈦媒體

《英特爾90億元入股紫光:展訊想在五年內超越聯發科》 鳳凰科技


年輕人與“年輕人”

前兩個月,匯豐銀行發佈了一則數據,數據顯示中國年輕人人均負債約12萬元,這數據一出來就炸開了鍋,眾人表示不信。集勤勞節儉於一身的中國大好青年們怎麼可能負債這麼多。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但是由不得你不信啊!數據已經擺在眼前了。

同樣算是年輕人。

最近,一家勉強可稱為90後的紫光集團發佈債券報告。報告顯示,2018 年度,紫光集團營業總收入為 799.54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38.98%;利潤總額為 10.11 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 75.26%;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6.31 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 159.43 %。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除此以外,紫光集團2018年末總資產達2772.83億元,總負債達2035.81億元,資產負債率達73.42%,扣除商譽及無形資產後的資產負債率97.59%。

是不是覺得和當今的中國年輕人一樣,都是超級“負翁”。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除了高負債他們還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

我們都愛買買買

曾經有一份《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裡面提到某唄的90後用戶已經佔到了47.25%,中國近1.7億90後中,超過4500萬開通了該功能。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這個數據太可怕了,咳咳,其實我也是其中一員。

那麼年輕人的錢都花在了哪?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年輕人在這個花花世界裡可以消費的選擇太多了,遠不是父輩所處的時代所能比擬的,光是每個月在娛樂、愛好、吃喝等方面的消費就足以令人嘖嘖稱奇了,不然90後又怎麼會有“最會享受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之稱呢?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那麼紫光集團呢?它在買買買方面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呢?

在這之前不得不說,紫光集團在買買買方面真是行家裡手。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2013年7月,紫光以17億美元收購展訊通信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展訊通信有限公司致力於無線通信及多媒體終端的核心芯片、專用軟件和參考設計平臺的開發,立足於自主技術創新。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2012財年第二季度財報。報告顯示,展訊通信第一季度營收為1.89億美元,環比下降7.5%,同比增長17.3%,;淨利潤為2030萬美元,同比下降16.5%。

2013年10月,紫光集團9.1億美金收購RDA銳迪科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該公司主要從事射頻IC的設計、開發、製造、銷售並提供相關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2011年11月10日銳迪科在納斯達克上市,2014年被紫光集團以9.07億美元價格收購。

2015年5月,紫光以不低於25億美元收購惠普旗下“新華三”51%的股權,成為該公司的控股股東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目前新華三業務範圍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網上運行設備總量超過5000萬臺,提供大互聯、大安全、雲計算、大數據和IT諮詢服務。

2015年12月,紫光集團收購同方國芯36.39%的股權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同方國芯發佈一季報,公司2016年1-3月實現營業收入2.82億元,同比增長6.3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280萬元,同比增長14.61%。2016年同方國芯更名為紫光國芯。

2016年9月,紫光攜手美國西部數據公司成立合資企業,進軍大數據存儲領域。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2019年4月29日,西部數據發佈了該公司截至3月29日的2019財年第三財季財報,西部數據第三財季淨營收為36.74億美元,同比下滑27%;淨虧損為5.8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淨利潤6100萬美元轉虧。

2016年7月,紫光集團完成對武漢新芯超過50%的股權收購等等。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截至2017年年底,武漢新芯NOR Flash晶圓出貨量已經超過75 萬片,覆蓋從消費類到工業級,乃至汽車規範的全部NOR Flash 市場。武漢新芯的一位高管曾透露,總投資240億美元的國家存儲基地,預計2018年量產,2020年實現月產能30萬片。

公開資料顯示紫光集團正式進入集成電路芯片產業則是在2013年,此前,由於紫光集團並沒有涉及芯片產業,缺少基礎,所以才有了上述的投資。

以紫光的實力本不足以對上述公司完成收購或投資,截止2018年,紫光集團的利潤也才十個多億,那它的錢是從哪來的?

雷鋒網曾報道十三五期間,紫光共獲得融資1500億人民幣,分別來自國開行與華芯投資,以期幫助紫光更好地成長。

難以企及的夢想

網易房產曾做了一個問卷調查,青年普遍承受著較大壓力,73.19%表示生活充滿了壓力,壓力主要來自於住房難題和工作。82.07%的人認為,如果能夠更有錢一點,就不會有那麼多煩惱了。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更有錢一點是為了幹什麼,還不是為了有一套屬於自己房子。但是這對於但部分年輕人來說,似乎不太容易,一線大城市的房價足夠一個小家奮鬥一輩子。

那麼紫光的夢想是什麼,以紫光當前的投資走向來看,它志在於打造一個半導體帝國,幫助國家完成芯片國產自有,但是目前看起來,似乎也不大現實。

眾所周知,中國是是芯片需求第一大國,但國產芯片的自給率還不到3成。中國已經成為集成電路最大的進口國,據《二十國集團國家創新競爭力黃皮書》:中國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賴度高,80%的高端芯片都靠進口。軍用、航天級基本自給自足,中低檔芯片除了能自產外還大量出口。

鑑於此,《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指出,到2020年,我國半導體產業年增長率不低於20%,同時,《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2020年我國芯片自給率要達到40%,2025年要達到50%。而工信部提出的相關實施方案則更是提出了新的目標:10年內力爭實現70%芯片自主保障且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但是從紫光的芯片業務和市場佔有率來看,情況似乎沒那麼明朗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UNISOC(展訊和RDA)雖然在LTE功能手機上獲勢,但在產品實力方面仍然落後於競爭對手。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在芯片方面,只能說紫光任重而道遠啊!

投機者或實幹家?

近些年來,校園貸,分期貸,“315”高炮等層出不窮,這導致許多年輕人為了支撐自己的消費和虛榮心,接受這些莫名其妙的打著“青年人朋友”的高利貸。

而借高利貸的後果是什麼這裡不需要贅述,近年來關於年輕人“裸貸”,自殺,“賣卵”等消息從來都沒斷過。似乎這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那麼紫光集團呢?

2015年,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接受《天下》專訪,重炮批評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只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引起不少迴響。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國家對於紫光集團的期望是完成芯片國產化,但是外界對於紫光集團的話事人評價並不高。

紫光從 IC 設計、硬碟廠買到下游封測,“我是在打造一個生態系,”趙偉國並坦言,未來將以雄心壯志的 Nand flash 產業為布建重點。但此後紫光入股西部數據,僅僅15%的股份。

依照美國上市公司體制,紫光根本無法主導威騰運作。若要干涉威騰剛購併的 SanDisk,進一步的與力成打造“綜效”、“生態系”,則難度更高。

那麼這樣的投資有意義嗎?

中國國家產業政策,是希望取得外國公司的技術和經營 know-how,來強化自主產業,進而完成半導體產品的進口替代。

但是縱觀趙偉國在海外的各例投資案,幾乎都沒有獲取到經營權與多數董事會席位,也就是說無法干預企業的決策。很可能無法將閃迪和西部數據的技術、人才、工廠全部轉移到大陸,使對西部數據和閃迪的收購成為一筆海外投資,無法實現引進國外技術,提升本土技術水平的初衷,此舉無非是浪費外匯罷了。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據公開資料統計,紫光集團除了旗下紫光國芯、紫光股份、*ST紫學3家A股上市公司,紫光系還出現在了26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之列,這些公司的主營業務已經與原來的芯片產業相去甚遠。

與英特爾的合作

2014年9月份,Intel與紫光集團發表聲明:“英特爾將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微電子的控股公司投資人民幣90億元(約15億美元),並獲得20%的股權。” 此次投資預計於2015年完成。

如果單純來看,這次合作可以說是雙贏局面,英特爾幫助展訊提高自己的技術,提升產業佈局和產品研發,而英特爾可以更好地進入中國市場,獲取更大的收益,但是目前為止,似乎並沒有看到雙方在合作項目上有什麼亮眼的產品出現。

入股展訊之後,英特爾會向展訊開放自己的X86架構授權,即由展訊來設計基於X86架構的移動芯片(當然主要是面向智能手機)。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但是英特爾向展訊開放的X86架構又是什麼呢?

2017年,巴西一家名為QbexComputadores的手機銷售商向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地方法院起訴英特爾,聲稱它銷售的數千部配置英特爾SoFIA芯片組的手機,由於存在設計缺陷變得過熱甚至起火。為此,Qbex公司向英特爾索賠至少1億美元,並聲稱英特爾涉嫌欺詐,過分誇大了SoFIA芯片的質量。也許這只是英特爾x86芯片在手機市場失敗表現的極端個例,但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在手機市場中採用其架構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英特爾自己在X86架構上浸淫多年卻始終無法取得像樣的突破,如今和展訊合作這種技術,看起來似乎很有意思。

2017展訊隆重發布兩款兼具高性能和差異化的全系列 LTE 芯片平臺:基於英特爾架構的14納米8核64位LTE芯片平臺 SC9853I 以及 SC9850 系列。但是其架構已經是英特爾兩年前的產物。

當前英特爾和展訊的這種合作關係有些類似當年諾基亞與微軟的合作,兩個世界級大巨頭在智能手機領域式微的情況下選擇合作,但結局以失敗告終,而英特爾和展訊的合作將會走向何方呢?我們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是,展訊不是諾基亞。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天下雜誌》採訪趙偉國時,他曾告訴《天下》,2009 年,他的北京健坤集團以 6 億 5 千萬人民幣,換取紫光集團 49% 持股。

5 年過後,2014 年 9 月,英特爾出資 15 億美元換取紫光集團 20% 持股。以這個價格換算,趙偉國當初投資的紫光 49% 股權,已經價值 36.8 億美元;相當於 5 年間,漲了 35 倍。

外行管內行

目前展訊對與紫光的芯片業務和技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卻不是紫光內部生長出來的,而是通過外部收購而來。

紫光集團收購國內最大通信芯片設計公司展訊的“蛇吞象”。當時,紫光集團得到多個主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的支持,並且迅速完成了所有審批及總額高達百億的大規模融資,最終以17.8億美元收購展訊100%股權。其後,紫光又於2014年7月以9.07億美元收購了排名僅次於展訊的銳迪科。

而為何不是芯片研發見長的展訊收購紫光,而是之前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芯片製造的紫光收購展訊而結局呢?

要知道在被紫光收購之前,展訊已經在美國上市,而且業務水平十分不錯,盈利相當亮眼,這說明展訊的管理層對於展訊的未來和戰略規劃很到位。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但現在,中國半導體自主大業的大旗,竟然不是由中國海歸派半導體大將如展訊創辦人陳大同等人高舉。反而由“半導體門外漢”登高一呼,順勢讓資本夢和國家產業發展綁在一起,成了推動中國半導體業的樣板。

這會是另一個足協嗎?

東方財富網曾報道過報道,2009 年趙偉國重返紫光集團擔任總裁之初,並未將注意力集中於現在的主業集成電路(包括芯片)中,但隨著集成電路將作為國家重要戰略的方向之一,以及總額達 1300 億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設立,讓趙偉國似乎看到了良機。隨後而來的數起與芯片產業的併購,尤其是因此紫光突然站在聚光燈下的市場(資本)效應,不得不說與此有密切的關係。

打鐵還得自身硬

2018年年報研發費用總額來看,紫光股份全年研發費用332266.42萬元,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比重6.88%。

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

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撰文“為祖國百年科技振興而努力奮鬥”中透露,華為每年的研發投入中,70%用於產品開發,20%~30%用於研究和創新,且未來幾年華為的研發投入要保持在100~200億美元之間。

三月份,華為發佈了2018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華為研發費用達1,015億元人民幣,投入佔比銷售收入14.1%,位列歐盟發佈的2018年工業研發投資排名第五位;華為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過4,800億元人民幣。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就算是百度這樣一直遭人詬病的企業,在研發方面也毫不放鬆,2017年研發費用佔比達到14%以上。

而紫光這樣一家寄託著國人希望的公司在研發費用佔比居然才6.88%,簡直不可思議,難道它對於開發自己的獨立產品和核心技術毫無興趣,只有買買買才能寄託它對於技術的嚮往?

紫光這種單純靠買買買的模式是否能完成芯片國有化還存在質疑聲,可以對比的是三星。

三星從八十年代開始著手研發芯片佈局半導體,其發展模式並非紫光這種買買買,而是選擇自主研發,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如今的三星可以說是半導體和芯片領域的巨頭。


任性的80後紫光,靠買買買能否買出一塊“中國芯”?


紫光一路上花了不少錢,負債也有2000多億,但是我們不怕,這是搞研發必須要經歷的階段,尤其對於半導體和芯片這種比較難出結果的領域。但是我們怕的是,這些錢花得沒價值,這才是最令人氣憤的地方。

如今趙偉國也已經辭去了紫光董事長職務,他走了,而他留給紫光的一切會那麼容易消去嗎?沒有人能夠回答。

而紫光是否能夠成功?能否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設想還需要時間檢驗,但目前來看不是那麼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