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行就亲自复仇,惹谁也别惹一个母亲

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在临近母亲节的时候上映还是满应景的,虽然有一些评论说这部电影冗长、细节经不起推敲,但还是觉得印度电影在普世价值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它往往拍出人们最想看到的情节:“逃脱法律制裁的罪犯受到原告的惩罚”,“女人通过努力可以获得自我价值”,“这个国家在尊重妇女这一点上正在努力改变”……也许许多主题和情节在现实中很难发生,但电影扮演了抚慰人们的角色。

法律不行就亲自复仇,惹谁也别惹一个母亲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10部印度电影有9部能让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感到满意,这个满意程度非常高了。要求它既有现实意义又能反思还有艺术追求,那是不现实的,普通观众也不是电影节评委。对比国产片,看10部能有1部满意的都是意外惊喜。尤其在追求满足普通观众的需求这一方面,国产片离印度片的差距真的不是一点点。

法律不行就亲自复仇,惹谁也别惹一个母亲

《一个母亲的复仇》的故事脱胎于印度黑公交轮奸案,影片中的阿丽娅一家是典型的中产家庭,教育、经济状况良好,原本最大的烦恼就是18岁的少女阿丽娅对于继母戴维基一直不肯接受。但这种岁月静好在一个夜晚被打破,参加派对的阿丽娅半夜失联,再次被找到的时候在一条水沟里奄奄一息,发生在她身上的可怕事情是被几个男人轮奸。

发生罪案的时候受害者第一诉求都是法律能将罪犯绳之以法,但是法律只讲证据,因为证据不足,罪犯被当庭释放,绝望的母亲只好自己出手。可能只有做父母的能够体会这种心情,当你最珍爱的宝贝被别人践踏的时候,你能做的只有这一件事,那就是——复仇。母亲戴维基第一次冲动之下跟踪罪犯,可能在一刹那间产生了撞死他的冲动,母亲开着的车是红色的。戴维基第一次下决心复仇走过一片红色的染布,第二次和侦探约在美术馆,看的一副画也是大片的血一样的红。红色在这里被赋予一层意义,象征了母亲内心的怒火。这个母亲的特殊在于她是继母,但是她对阿丽娅的母爱和亲生的一样。

法律不行就亲自复仇,惹谁也别惹一个母亲

前大半个小时的铺垫都是令观众愤怒、同情,直到开始复仇,情绪开始宣泄。情绪的高潮应该是母亲去看望被氰化物毒废了在床上躺着的罪犯,母亲说:“你们不是说‘给她妈妈打电话’吗?……她妈妈来了!”

法律不行就亲自复仇,惹谁也别惹一个母亲

这一刻的母亲,也让我想起了《三块广告牌》里怒放一把火的母亲,那个故事里也是被奸杀的女儿、找不到的罪犯,母亲为了督促警察办事,去买了三块广告牌。没有母亲能忘记这样一种仇恨。当然《三块广告牌》是更高级一点的那种电影,它没有直接去找到罪犯爆头,而是表现了很复杂的一种情绪的来去,其中牵涉到种族歧视,这样一件事为何会发生,发生了以后该何去何从等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法律不行就亲自复仇,惹谁也别惹一个母亲

《一个母亲的复仇》没有追求那么多,它只是想通过扎扎实实的复仇来让现实里无法获得的安慰,抵达某处。它可能有点意淫,许多印度电影都有这方面的弱点。但通俗剧情片的诉求就是符合观众最大的心理预期,如果非要诟病这一点,那么大多数爱情电影甚至包括许多经典之作都可以不要拍,因为那在现实中都不太可能发生。

法律不行就亲自复仇,惹谁也别惹一个母亲

里面有一句非原创的台词是,“上帝也不能无处都在,所以它创造了母亲。”和最后一个罪犯的缠斗主要解决的是这种私刑合不合法的问题,电影给出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母女和解,家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付出更大的代价,毕竟谁也不希望母亲为了复仇又丢了性命。

法律不行就亲自复仇,惹谁也别惹一个母亲

这个故事里最让人觉得可怕的一点是,发生罪案就在坏人的一念之间那么容易,但将坏人绳之以法却那么困难。还有参与作案的门卫跟人喝酒时说,“成为女人只需要一个轮回,成为男人却需要重生数次。”作为社会底层的门卫深深相信这种说法,侧面说明了印度有许多人脑海中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想法。不得不说,根植于人们脑海中的这种想法,是印度妇女仍然明显处于弱势的根本原因。越多的电影在表现女性逐渐受到重视的主题,比如《摔跤吧,爸爸!》、《厕所英雄》、《护垫侠》等等,就越说明社会的真实情况离电影里表现的情况还要差许多。

法律不行就亲自复仇,惹谁也别惹一个母亲

看印度电影的时候常常觉得印度妇女真可怜,和她们相比中国妇女的地位高多了。但印度妇女是地位真的低,中国妇女却有一种“虚假高”的情况,这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不知道哪天才能由中国导演拍成一部电影好好说一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