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當大唐失意才子遇上了鄉野民歌,便誕生了這首經典唐詩

貞元九年,對於唐帝國來說,“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華早已漸行漸遠。好在,這個強大的帝國支撐到現在,還不算十分頹廢。這年的科舉,在一片祥和之聲中放榜,人們還不知道,今年同時進士及第的兩位大才子將會比以往的許多進士更了不起——他們將留名青史,在文壇上留下輝煌的印記。他們就是劉禹錫與柳宗元。

劉禹錫:當大唐失意才子遇上了鄉野民歌,便誕生了這首經典唐詩

劉禹錫早在幾年前便遊學長安,才名遠揚。此時進士及第,登博學鴻詞科,更是錦上添花,一時間春風得意馬蹄疾,前途無量。一片大好形勢擺在眼前,使得劉、柳二位才子政治熱情高漲,一心想革除弊端,為國家開創一派嶄新的局面。

然而,就像歷史上大多數政治革新一樣,他們註定是艱辛困苦的。一旦觸及到大官僚們的利益,改革便岌岌可危,改革者的命運往往開始遊在鋼絲上游走。他們期待的新局面沒有到來,厄運卻在貞元二十一年來臨:劉禹錫開始了“二十三年棄置身”的貶謫生涯。一貶再貶,任職地越來越偏遠,直到“巴山楚水淒涼地”。

剛來到這巴山楚水荒涼之地,劉禹錫的心裡,也許是今昔對比後的無限失意的吧?改革失敗後的他完全是被無情的官場拋棄了。好在,這裡的山水風光優美,行走其間,倒也是一種享受。更難得的是,這偏僻之地民風淳樸,在這裡悠遊度日,還可以暫時忘卻世間紛擾。這裡的山,這裡的水,這裡的人,總算給了失意的才子少許安慰。

劉禹錫:當大唐失意才子遇上了鄉野民歌,便誕生了這首經典唐詩

一日,劉禹錫在江邊行走,隱隱聽見河對岸有少女清亮的歌聲。由於歌者用巴蜀當地方言唱歌,他並沒有聽得很真切,似乎是“哥哥”、“採茶”、“燒畲”等字眼。不一會兒,江上一艘小船駛過,船上打漁郎用著和少女一樣的韻律節奏朗聲歌唱起來,似是在回應少女的歌聲。這兩人一唱一和,聽得劉禹錫精神大振。霎時間,《詩》裡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湧上心頭,南朝江南的採蓮曲湧上心頭——自古以來,最美的歌,不就是勞動人民發自內心的歌唱麼?最美的詩,不就是在這無拘無束的天地間麼?

失意的心緒被劉禹錫瞬間拋至腦後,他開始虛心求教關於民歌俚調的唱法,將韻律和歌詞都記錄下來,反覆琢磨、玩味。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個婉轉的調子,歌唱的是生活在山水間的人民熱烈的情思、樸素的信念,富有情趣。

這位滿腹詩書的才子會心一笑,在紙上落下他的新詩,《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當大唐失意才子遇上了鄉野民歌,便誕生了這首經典唐詩

“楊柳青青江水平”一句,好似詩人將一幅畫卷緩緩鋪開來,將明豔的山水、樹木一一呈現。“聞郎江上踏歌聲”一句,彷彿是清健、爽朗的歌聲從畫卷之中飄然而出。“晴”即是“情”,一語雙關。好比南朝民歌中“低頭弄蓮子”,“蓮子”即是“憐子”。想表達又不好意思表達的愛情,躍然紙上。

一首詩中,僅二十八字,兼具畫面、聲音,以及委婉的情感。韻律更是極其婉轉。

《竹枝詞》一經傳唱便風靡大唐,文人們紛紛學習這種帶有民歌氣質的體裁。並且,這一學就讓文人們學了一千多年,直到清代仍有詩人摹仿劉禹錫的風格創作《竹枝詞》。

且看清代詩人鄭燮學習的成果,也是《竹枝詞》一首:

劉禹錫:當大唐失意才子遇上了鄉野民歌,便誕生了這首經典唐詩

水流曲曲樹重重

樹裡春山一兩峰

茅屋深藏人不見

數聲雞犬夕陽中

讀罷這一首首愜人意的詩篇,不禁對那種夕陽向晚、落日炊煙的畫面浮想聯翩。也許很多事情是冥冥之中註定了的,命運讓劉禹錫落魄,卻也在巴蜀給他安排了這一段動人的韻律。有失必有得——我想,劉禹錫已經得到很多快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