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勝利 向我開炮” 演員劉世龍留下了不朽的銀幕形象

在幾十年來盛演不衰的老電影《英雄兒女》中,志願軍戰士王成那一句“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曾經激勵鼓舞無數中國人,也讓演員劉世龍塑造的捨生忘死的英雄王成,成為億萬人心中難忘的銀幕經典形象。

英雄戰士王成的形象,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今天,一直都在產生著巨大影響。

“為了勝利 向我開炮”  演員劉世龍留下了不朽的銀幕形象

2005年,演員劉世龍獲得第10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特別榮譽獎,2017年9月16日,劉世龍再次榮獲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十一天後的2017年9月27日,劉世龍因病在長春病逝,享年87歲。

在金雞百花電影節上給他頒發的終身成就獎,當時由劉世龍的兒子劉曉陽到場代領,劉曉陽現場還轉達了一封劉世龍寫給大家的信。

老藝術家在信中,深情感謝了中國電影和長春電影製片廠,他還感謝了廣大電影觀眾多年對自己的關愛,並且寄語年輕電影人“珍惜你們所從事的職業”。

影片《英雄兒女》中王成這個銀幕形象,是演員劉世龍電影表演生涯中最成功的藝術代表作。

由他傾情塑造的志願軍戰士王成,既熱情、質樸,充滿朝氣活力,身上有著真摯的兄妹情、戰友情、父子情;同時又堅毅、勇敢、不怕犧牲,有我無敵。王成在獨自一人堅守陣地直至犧牲的劇情中,表現氣壯山河、淋漓酣暢、視死如歸,將英雄戰士的精神境界予以高度昇華,令人看了心情澎湃,禁不住熱淚橫流。

從史料中瞭解。演員劉世龍不但是著名錶演藝術家,也是一名抗戰老戰士。

1930年,劉世龍出生於安徽淮北石臺鎮新石臺村。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父親在1938年參加了抗日遊擊隊,姐姐也隨父參加革命,母親主持農村婦救會,劉世龍家一度成為黨的地下聯絡站。

劉世龍9歲就進入蘇魯豫抗日根據地,戰爭年代多在根據地和部隊宣傳隊、劇團從事演出宣傳工作,1946年擔任二野7縱19旅宣傳隊豫皖蘇軍區文工團戲劇隊隊長,同年成為共產黨員。

1949年,他擔任二野16軍某師文工團戲劇隊長、文工隊隊長,建國後被部隊保送到西南人民藝術劇院戲劇系學習,之後又被西南軍區推薦到中央電影局北京電影學校學習 。1953年畢業後被分配到東北電影製片廠擔任演員。

“為了勝利 向我開炮”  演員劉世龍留下了不朽的銀幕形象

(劉世龍)

劉世龍曾在四十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包括《董存瑞》《媽媽要我出嫁》《複試》《古剎鐘聲》《黎明的河邊》《並肩前進》《草原晨曲》《海上神鷹》《鴻雁》《獨立大隊》《鋼鐵巨人》《鎖龍湖》《嚴峻的歷程》等。而其中最有影響並使他揚名全國的,還是影片《英雄兒女》。劉世龍在這部影片中塑造的王成,使他成為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英雄明星。

根據巴金小說《團圓》改編的電影《英雄兒女》,其故事梗概是: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在戰場上遇到了老戰友王復標之子王成。王成告訴王文清自己的妹妹王芳也在軍中。

後來在一次戰役中,王成與戰友堅守陣地,英勇殺敵,最後端起爆破筒與敵人同歸於盡,壯烈犧牲。志願軍中開展了學王成的活動。文工團員王芳承擔了宣傳英雄唱英雄的任務。一曲《英雄讚歌》,極大鼓舞了前線將士的志氣。

王文清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為了不影響王芳,王文清剋制感情,沒有馬上認女兒,而是鼓勵她向哥哥學習。

一次,王芳隨文工團在陣地上演唱時,遭敵人襲擊,為掩護炊事員,王芳負傷,被送回祖國療養。後來,王復標隨慰問團來到朝鮮慰問,這時王芳也已傷愈回到部隊。她與王文清相會,王復標向王芳講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王芳才知王文清是自己的生父,她很激動。王文清勉勵女兒做一個革命的接班人,這時父女終於“團圓”。

1963年12月,人過中年的劉世龍,正在廣東仁化縣參加拍攝電影《獨立大隊》,扮演一個游擊隊員。一天,他接到了家裡寄來的郵件,打開之後看到裡面還夾有一封信。

原來,家裡給他寄的是一個電影劇本,名叫《團圓》(後改名為英雄兒女),是根據巴金小說改編的。這部戲的導演武兆堤,給劉世龍寫了一封信,告訴他影片《團圓》即將開拍,希望他來劇組飾演其中王成這一角色。

對劉世龍來說,在外景地突然接到導演寄給的劇本,還是頭一次,感到特別興奮。他很快就把劇本看了一遍,覺得王成這個角色太好了,故事也很感人。雖然影片中王成的戲不多,但他的份量比較重,而且是貫穿全劇的一個角色。

劉世龍快速給武導演寫了回信,表達了自己對王成這個角色的喜愛之情,也說了自己的擔憂,怕承擔不了這麼重要的角色。但在劉世龍內心,對這個角色卻是嚮往的。他從小9歲參加革命,在部隊做過通訊員、勤務員、文工團員,唱歌、跳舞,一切活動都是在部隊經歷的。做電影演員,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演兵、歌頌戰士。

“為了勝利 向我開炮”  演員劉世龍留下了不朽的銀幕形象

現在機會來了,劉世龍也從劇本里感受到了英雄成長的心路歷程。那麼,他心中的英雄王成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劉世龍在成名之後回憶說:“這是一部重點影片,主創人員都是黨組織批准的。出演王成這一角色,當時導演有兩個人選,但他都覺得不太理想,所以才找到了我。但我的形象也曾被領導否決過,他們說我個子太小,只能適合演個普通戰士。而王成是個英雄人物,必須要高大,身材必須要魁梧···。”

但導演武兆堤導演卻堅持認為:劉世龍有參軍、入黨和打仗的戰火經歷,完全符合王成這個人物形象。他力排眾議,決定讓劉世龍來扮演片中這位出場不多、中途犧牲卻性格突出、影響全篇的戰鬥英雄。

武兆堤導演對劉世龍說,“這部電影裡的王成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戰士,不是英雄。”劉世龍這時才恍然大悟:即使演英雄也要把他當成普通戰士去演。武兆堤導演還在拍攝前對劉世龍提出要求:在朝鮮戰場上,小個子其貌不揚的戰士太多了,你就是要演出真實的兵。

現實生活中的劉世龍,有著黑紅的臉膛,粗壯的四肢,筆挺的腰板,軍人的氣質,又是一個隨和、熱情、正直的人。部隊的二十年生涯,讓他積攢了深厚的藝術功底,他拍戲從不叫苦,雙手結繭,疲憊不堪時也從不叫累,活生生一個富有戰鬥力的真實戰士。

為了好王成這個角色,劉世龍打起揹包來到長春郊區他原來所在部隊下連當兵。到部隊後,站崗、放哨、投彈、刺殺、大比武的許多項目,他都一項不漏地參加訓練。三個月下來,劉世龍身上更增添了英雄戰士的氣質。

為了把英雄王成演的有血有肉,劉世龍反覆閱讀文學劇本和分鏡頭本,認真體會揣摩《導演闡述》中對人物的要求,對王成的成長曆程和思想發展脈絡都作了詳細的分析,對重場戲的表演層次、動作都作了充分考慮。到了拍攝現場,劉世龍也時時處處表現出英雄樣,令人們都敬而待之。

1963年從冬到夏,劉世龍隨《英雄兒女》劇組從頭跟到尾,整整十個月世間。

影片“外景地在瀋陽至丹東的路上,自然環境很像朝鮮戰場的山形,當地也有朝鮮族群眾居住,氛圍極好。”

佈置成戰場的那座山頭原來是個蠶場。劇組按劇情給山頭“化了妝”,特意用幾噸炸藥炸了一遍,然後挖出戰壕、修整工事。最後在山頭埋下了劇情需要的爆炸點,並用小旗插好做標識,煙火專門有人負責,通電後一搖便轟轟隆連續爆炸。

劉世龍回憶,在拍攝王成衝過炮火硝煙、堅守陣地直至犧牲的那場戲時,“陣地”上不包括煙火,一共佈置了108個炸藥點。他剛往陣地裡鑽,火一下子就燒了過去,烈焰灼得他皮膚髮燙,濃煙嗆得他眼淚直流。劉世龍回憶,當時第一個想法就是盼導演快點喊“停”,可這一想法轉眼又被自己否決了。“那時候的膠片很貴,一喊“停”就要受損失。我想我不能叫苦,我要向英雄學習,反正也燒不死,頂多受點傷,算什麼!”

武兆堤導演在拍攝前,專與劉世龍仔細談了戰場奔跑路線圖,讓他躲開有標識的爆炸點。當時拍電影,因爆炸失誤,曾出過一些傷亡事故,武導對此頗有幾分擔憂。實拍時,劉世龍端著十幾斤重的蘇式轉盤機槍從火海中穿越過來,幹樹枝澆上汽油,煙火勢嗆人,與真實戰場無二。

“為了勝利 向我開炮”  演員劉世龍留下了不朽的銀幕形象

劉世龍說,“當時體力沒問題,豁出去幹了。蘇式機槍好操作,但威力較大,射擊時後坐震動厲害,一梭子能打出二十發子彈。現場爆炸後的小石子蹦到臉上,火苗燒了眉毛,全然顧不上了。爆炸聲把耳朵震得兩三天後還耳鳴。”

第一遍跑下來,劉世龍的眉毛、鬢髮都燒著了,胳膊也燒傷了,但他毫不在意,此時此刻,他心中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當英雄不容易”。劉世龍跑了一遍又一遍,最後一共拍了四遍,才達到劇情要求。

拍完打仗戲後,劉世龍一身黑灰,臉上有灼燒的痕跡,頭髮、眉毛多有燒焦之處,胳膊燒傷,軍裝燒出幾個大洞,如同剛從戰場上下來一模一樣。他不願意弄髒劇組的大客車,自願爬上道具車返回招待所。

讓劉世龍遺憾的是,犧牲那場戲是在外景地拍的,但“霞光萬道”的鏡頭卻是內部取景。“有點假了,人工沒有自然的好,只能將就用了,大家也都有些後悔。”劉世龍說:我不是什麼表演藝術家,我只是一名戰士,我能演好王成這個角色,是部隊鍛鍊了我,培養了我,給了我激情。

影片《英雄兒女》銀幕上的美國兵,都是由修整工事的戰士們扮演的,化妝師只是把他們的鼻子墊高了,眉毛加粗了。那時很少請外國演員參加演戲,都是劇組自己想辦法解決。 影片中王成等志願軍官兵使用的各種武器,基本上都是長影廠道具倉庫裡的真槍。

當時的長影廠黨委領導看了《英雄兒女》樣片後說,看劉世龍的戲舒服,就像當兵的樣子,他一穿上軍裝,馬上就有感覺。而這也基本達到了武兆堤導演事先對劉世龍提出的“以戰士的形象演出真實的兵的要求”。

《英雄兒女》拍完,劉世龍第一次在長影內部放映室看的時候,就情不自禁掉了眼淚。“我覺得王成就是我,能演王成我很欣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英雄兒女》獲准復映,歷經坎坷的劉世龍再度觀看後,更加百感交集。他上小學的兒子特別喜歡父親扮演的“王成”,也因此在同學中贏得一份難得的自豪。

“為了勝利 向我開炮”  演員劉世龍留下了不朽的銀幕形象

1964年,電影《英雄兒女》在全國正式放映,馬上引起極大轟動。“烽煙滾滾唱英雄”的歌聲迅速傳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連周恩來總理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觀看了影片。周總理說:“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熱的鬥爭中去,巴金帶了個頭,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寫出了《英雄兒女》那樣好的作品。”

說起這部電影的深遠影響,劉世龍曾感慨地說:“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可以說是抗美援朝題材電影中最經典的一句臺詞。英雄王成在喊出這句話的同時,為正義的人們樹立了一個神聖的標尺,令我們崇敬,令我們在神聖的光輝中自慚及自省···”

劉世龍成功塑造了王成這一英雄形象,英雄的情結也伴隨了他一生。晚年他有時在一些影視劇中客串出演一些角色。中宣部、公安部等單位聯合攝製電影《任長霞》時,邀請劉世龍在片中飾演了一位送錦旗的老大爺,雖然總共只有4場戲,但他卻演得一絲不苟。他說,“為英雄配戲,我什麼都願意做。 ”

在影片《英雄兒女》中,劉世龍的重要配角是出演他妹妹的演員劉尚嫻。

“為了勝利 向我開炮”  演員劉世龍留下了不朽的銀幕形象

劉世龍與劉尚嫻第一次見面時,就覺得她的大眼睛真有神,一雙烏黑的小辮子擺動著,羞澀而親暱地叫他“哥哥”。

劉世龍回憶:“我比她大11歲,在電影學院她比我晚好多期。她的戲真是不錯,形象很好,貼近部隊文工團員,合作很愉快,相處融洽。”

片中兄妹倆河邊相遇讀家信這場戲,突顯了朝鮮戰場的硝煙和兄妹間的親情,兩人表演時注重真情流露,排了沒幾遍,導演就順利通過了。

在影片中,王芳得知哥哥王成壯烈犧牲後,含著淚寫出了這首緬懷哥哥,鼓舞士氣的《英雄讚歌》。這段經典的電影旋律每每響起,都會讓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

隨著影片的廣為流傳,許多觀眾信以為真的以為,影片中的王芳就是這首歌的作詞、作曲和主唱。而之後的幾十年中,王芳幾乎就是這首歌的“形象代表”無人可取代。以致在《英雄讚歌》傳唱整整50年之後,還有人在詢問這首歌的創作者和原唱究竟是誰。

1994年12月,王成、王芳的扮演者劉世龍與劉尚嫻這對影片中的“兄妹”來到上海,為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說《團圓》做朗誦表演。他們倆自從三十年前在電影《英雄兒女》中聯手合作後,就各奔東西,再也不曾見面。

“兄妹”倆這次相逢,自然想到了巴金。12月24日,劉世龍、劉尚嫻一同到上海的華東醫院,探望重病中的巴金。巴老看見自己筆下的“王成”“王芳”兄妹,雙手不停地擺動打招呼。

劉世龍含著淚花,貼近巴老的耳朵說:“巴老,我是王成。”並學著電影中的臺詞:“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劉尚嫻也靠近巴老臉龐輕聲說:“我是王芳。”巴老聽了連連點頭。

巴老緩緩地說:“《英雄兒女》拍得好,我很喜歡,我看過好幾遍。我沒有把作品寫好,是電影改編得好,導演導得好,你們演得好。”劉世龍還記得巴老補充的兩句話:“我只是提供一個故事,電影把它的內容演活了。”

離開醫院,劉世龍與劉尚嫻還沉浸在剛才與巴金的見面中,一再感慨萬千地說:“巴金的小說《團圓》,幾乎影響了我們一生”。

“為了勝利 向我開炮”  演員劉世龍留下了不朽的銀幕形象

(重逢後的劉世龍與劉尚嫻)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本欄目,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