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間中國重火力奇缺,為什麼不大量仿製日軍擲彈筒增加重火力打擊?

巴斯甜


擲彈筒其實就是一種輕迫擊炮,它的威力比手榴彈大,但又比迫擊炮要小,日軍在抗戰時期主要裝備的是八九式擲彈筒。對於熟悉製造擲彈筒技術的日本來說,擲彈筒的造價只有步槍的百分之二十五,而且它的威力相當不錯,還有重量輕、可以及時提供支援等優勢,在中日戰場上幾乎成了“神器”,這種便宜的“神器”,對於當時貧窮落後的中國來說,肯定也會大量仿造。

長城抗戰等戰役後,國府見識了日軍擲彈筒的威力,所以在1934年就曾仿造過日軍的大正十年擲彈筒,這款擲彈筒是八九式的未改進版,但是仿造出來的性能不是很好,故而沒有裝備部隊,只是培養了一部分技術人員。到了全面抗戰時,國軍為了彌補火力不足,又開始仿造擲彈筒,在1938年國府在大正十一式的基礎上研製出了一款新型擲彈筒,並命名為民國二十七年式。

這款擲彈筒比日軍裝備的八九式擲彈筒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技術有限,沒有辦法。後來國府兵工廠一共生產出了四萬多具擲彈筒,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軍的火力,但它也有缺點,如射程近、無瞄準裝置等,畢竟要彌補重火力不足,必須要裝備射程遠、威力大的重炮才行。<strong>

其實八路軍和新四軍也仿造過擲彈筒,從1941年開始到抗戰勝利,八路軍共生產出了2500多具,新四軍則相對較少,只有200多具。八路軍的兵工廠竟能在惡劣的條件下生產出那麼多擲彈筒,實屬不易。


兵說


日軍的擲彈筒,堪稱神器。

二戰時,日軍因為本國資源短缺,大本營又把戰略資源偏向於海軍。所以,日本陸軍的缺少衝鋒槍(機槍)和坦克,裝備無法和西方國家的“機械化”軍隊相比。但是,拿著三八大蓋的日軍,照樣能欺負比它更窮的中國。這除了日本擁有比我們更多的坦克火炮和飛機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軍大量裝備了“擲彈筒”!

(日軍擲彈筒小組)

擲彈筒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彌補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區。日本又兩款擲彈筒: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和八九式擲彈筒。大正十年式擲彈筒的射程只有175米,八九式擲彈筒的有效射程達到了500米。而且,其重量輕,體積小,兩個人就是一個擲彈筒小組,帶彈16發!日本一個54人的小隊,就擁有三個擲彈筒組成的8人擲彈筒分隊。

擲彈筒的作用主要有兩個:第一,依靠5米的殺傷半徑,壓制和打擊我軍衝鋒陣型。第二,依靠超遠射程,強度大威力和隱蔽性,摧毀我機槍陣地。


日軍缺乏機槍,歪把子和九二式這樣的機槍,遠不如我軍裝備的捷克式和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按理說,我軍輕火力要強於日軍。可是,日軍的擲彈筒卻是我軍機槍陣地的剋星。

日軍遠程炮火不可能精確打擊,而且,我軍也可以通過提前隱蔽,保護機槍。可是,當日本步兵衝鋒時,我軍必須使用機槍壓制。往往我軍機槍剛開火不久,就會被日軍步兵攜帶的擲彈筒“點名”。擲彈筒體積小,日軍一個小隊都有三支,實在是不好防範。

而且,鬼子的訓練特別好,擲彈筒命中率超過80%。射速又快,每分鐘20發!!!也就是說,如果日軍用八九式擲彈筒的話,500米範圍內,可以說是“必中目標”。而這個距離,我軍步槍夠不著,無法掩護機槍陣地。

所以,擲彈筒給日軍前線步兵提供了精準且兇猛的火力!

對於這樣的輕武器,我軍肯定會大量仿製。

擲彈筒的技術含量不是特別高,國軍在1934年就開始仿製。1938年,正式批量裝備了民國二十七年式擲彈筒,原型是大正十年式擲彈筒。而且,我軍在日本擲彈筒的原型上,做了改進,射程達到了2,20米,射速10發/分。整個抗戰時期,國軍共計裝備40909具民國二十七年式擲彈筒,炮彈156萬餘發。

八路軍雖然也是國軍序列,但是,蔣介石在全面抗戰不久,就停發了八路軍物資。八路軍的擲彈筒,只要是自己製造的。

1940年lO月,在關家堖戰鬥(《亮劍》李家坡之戰原型)後,我軍總結經驗,開始研製擲彈筒。在不斷地實戰和改進中,為了解決自制擲彈筒沒有膛線造成炮彈“翻跟頭”問題。八路軍開始大量使用帶尾翼的炮彈(類似於迫擊炮彈)。而且,使用這種炮彈,可以外加發射藥包,每增加一個藥包射程提高150-200米。

從1943年開始,八路軍兵工廠開始批量生產使用尾翼增程彈的擲彈筒,(也可說是小型迫擊炮)。1944年,八路軍又更新了炮彈彈藥,改為自制的硝化甘油混合炸藥,每發裝藥45克左右,破片數達120-200片,殺傷半徑達到10米。威力超過日本的八九式擲彈筒。

1940年下半年到1945年8月,僅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各廠就生產擲彈筒約2500具、炮彈約20萬發。這些裝備可以裝備30個團,每個班都能分到一具,顯著提高了我軍火力。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擲彈筒是二戰時期日本的獨門秘籍,中國軍隊想用,但學不會;美國軍人對它讚不絕口,但卻不願使用。

日本是個窮國,為了節省資源,日軍一方面將武器設計得特別精細,以提高命中率,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強化訓練,來發揮彈藥最大的效率。

因為缺席一戰的歷練,日本二戰中的很多武器設計都犯了“想當然”的錯誤,最明顯的就是歪把子輕機槍和92式重機槍。這兩款機槍的射擊精度非常高,代價就是結構非常複雜,、在環境惡劣的戰場上故障頻繁,無法持續地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東史郎日記》中就有記載,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兩挺捷克式輕機槍就能壓制日軍的突擊。

為了給步兵突擊提供火力掩護,日軍想了很多辦法。在東北與游擊隊打山地戰中,日軍把從法國引進的直射步兵炮改成既能曲射,又能直射的92式步兵炮。日軍很快發現,92步兵炮雖然小,畢竟還是炮。為了彌補步兵炮和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白,日軍又想起了誕生於日俄戰爭之後的擲彈筒。

日軍最初只是想將手榴彈丟進俄國的戰壕裡,增加拋擲距離最好的辦法就是用火藥替代人工,於是有了大正十年50mm擲彈筒。後來因為戰爭的需要,日軍又將口徑擴大,增加了8條膛線,製成了著名的“八九式擲彈筒”。

擲彈筒實際上就是迫擊炮去掉炮架、縮小口徑的簡配版。射程範圍在120米至700米之間,殺傷半徑最大8米。火力上雖然略遜於迫擊炮,但因為僅重十斤,可以隨時隨地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在山地戰和巷戰中有奇效。

抗戰之前,擲彈筒在日軍中的裝備不足輕機槍的三分之一,開戰後很快上升到與輕機槍一比一的地位,而且即便到了戰爭後期,日本國力萎縮,擲彈筒的配比都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擲彈筒的成本只有三八大蓋的三分之一,是日本專門為窮國量身打造的戰爭神器。關家堖戰役中,八路軍吃了擲彈筒的大虧,彭總當時下命令要求,“敵人有擲彈筒,我們也必須要有”。

擲彈筒的製造並不複雜,敵後條件雖然簡陋,但也很快將擲彈筒仿製了出來。不過擲彈筒戳中了中國軍隊的一個致命缺點,那就是訓練。

擲彈筒沒有炮架,瞄準裝備也被簡化,發射全憑手感和經驗。訓練對於日軍來說不是問題,但對於剛學會開槍就要上前線的中國士兵來說還是太難了。即便後來請來日軍俘虜做教練,情況仍不盡人意,所以在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一有改善就淘汰了擲彈筒。國軍因能大量製造迫擊炮,所以僅少量擲彈筒裝備了部隊。

太平洋戰爭中,美軍也是深受擲彈筒之苦,因此說它是二戰時日軍唯一值得評價的武器。擲彈筒畢竟不代表先進生產力,美軍只是欣賞日軍的設計,並沒有裝備的想法。


史料不輯




恰恰相反,我軍曾大量仿製擲彈筒!擲彈筒的別名又叫超輕型迫擊炮,主要裝備二戰中日本軍隊,口徑在50MM以下,單兵攜帶,不佔編制。



侵華日軍裝備八九式擲彈筒,口徑也是50毫米,全炮長413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腳長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腳板高60毫米,腳板寬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一個二人擲彈筒小組可以攜帶16枚榴彈,必要時可以將手雷做為炮彈來發射,在實戰中,日軍多次違背日內瓦公約往往把毒氣彈和榴彈混合使用,給中國抗日軍民造成很大的殺傷。



1934年國民政府就在漢陽兵工廠開始仿製日本的大正十年式擲彈筒,不過此時產量尚少。到了1938年,研究人員在大正十年式擲彈筒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成功製造出了新型的擲彈筒,被命名為民國二十七年式擲彈筒,也稱二七式擲彈筒。二七式擲彈筒和大正十年式擲彈筒比較相近,主要是在個別地方進行了改進,使其射程比大正十年式擲彈筒更遠一些,可以達到220米。二八式擲彈筒到1945年共生產了4萬餘具,炮彈154萬餘發,有效地緩解了中國軍隊火力不足的問題,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除了國民政府製造的二七式擲彈筒,八路軍和新四軍也發現擲彈筒是非常適合其遊擊襲擾戰術的武器,因此也謀求自行製造擲彈筒。當時各個根據地的軍工條件非常簡陋,基本沒有精密的機床,同時也缺乏原材料。根據地的軍民結合當地實際,不斷在仿製中進行改進,能解決的問題想辦法解決,不能解決的就想辦法替換,最終成功製造出了自己的擲彈筒。在1940年到1945年期間,僅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就生產了擲彈筒2500具,炮彈19萬餘發,部分主力師可以做到每班一具,明顯提高了八路軍的作戰實力。



八路軍仿製的擲彈筒與國軍仿製的有明顯區別,國軍仿製的“二七式”擲彈筒外形和結構與日軍原版的“八九式”基本一樣;八路軍仿製的版本要比日軍原版要略長,這是因為根據地條件限制,無法給拋射筒刻上膛線,因此採用滑膛結構,為了不影響射程,拋射筒加長至400毫米。


兵器知識譜


您好,軍武雜談為您解答——有大量仿製,但是最缺的還是身管火炮。

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當時的中國國內就已經有各種型號不一的擲彈筒存在,只不過型號少、數量少,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而已。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迫擊炮還是主要的火力提供單位。

在抗戰爆發後,受到日軍擲彈筒的壓制,不僅當時的國民政府,甚至當時的八路軍兵工廠都仿製了一批擲彈筒。特別是八路軍缺少打擊炮樓的直射火力,還對擲彈筒進行了改裝,可以進行直射,只是重量和口徑都更大了一些。

但是擲彈筒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對比迫擊炮都差上一些,更不用說身管火炮了。而在一些規模較大的戰鬥中,基本上日軍的身管火炮對中國軍隊都形成了壓制,造再多的擲彈筒也沒有什麼作用。

通俗的講,擲彈筒只是一種適合在小規模戰鬥中使用的近距離火力支援兵器,戰鬥規模稍微大點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場美軍的60迫擊炮就完美壓制了擲彈筒的火力。

大規模的仿製和裝備日軍的擲彈筒,看起來很美好,但是實際作用可能並不會很大。


軍武雜談


擲彈筒,又名超輕型迫擊炮,介於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射程100-500米。雖射程近,威力小,但擲彈筒能有效殺傷在200米到500米內的敵人,有效的彌補了手榴彈和迫擊炮以及92步兵炮之間的火力空缺。擲彈筒和手榴彈、迫擊炮以及92式步兵炮射程銜結,形成了有效、密集的火力組合。該炮主要裝備二戰中日本軍隊。其實,不是擲彈筒有多好,而是擲彈筒對於日本人來說經濟實用,更日本國情。二戰中,日本一共生產了12萬具擲彈筒。可以說,擲彈筒是二戰時日本最成功的步兵武器之一!


實踐證明,擲彈筒在當時的作戰條件下,的確是一種效費比極高的裝備。因此,抗戰期間國共軍隊都曾積極仿製該武器並小有改進。它們和被繳獲的日製擲彈筒一起,成為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器。

擲彈筒的仿製工作在中國起步較早。1934年國民政府就組織兵工廠開始仿造日式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及其彈藥,但數量有限,僅少量列裝。


1938年,以江元方為主的研製團隊仿製並改良出一種新式擲彈筒,定名為民國二七式擲彈筒。經過試射,效果較日式為優,射程更遠。1939年1月,由陝西第三十兵工廠正式批量生產二七式擲彈筒。

至1945年生產擲彈筒40909具、筒彈150餘萬發。它們和二八式槍榴彈一起,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為贏得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很大貢獻!!!

而中共軍隊最早的擲彈筒來自於作戰繳獲。平型關戰鬥、百團大戰曾繳獲過擲彈筒。1940年,按彭德懷副總司令的要求,軍工部決定由黃崖洞兵工廠和高峪三所仿製擲彈筒。因鋼材、加工設備嚴重缺乏,工藝經驗不足,早期生產的擲彈筒及彈藥,合格率不同,炮筒壽命也比較短,但畢竟解決了“有”和“無”問題。1944年7月改進生產工藝後,擲彈筒彈的產量和質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抗戰期間根據地的軍工生產條件簡陋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在敵人重重封鎖和頻繁的“掃蕩”之下,材料、設備、技術都極度缺乏。但軍工團隊克服了生產中的種種困難,擲彈筒及彈藥的試製不但取得了成功,而且在生產過程中逐步改進、完善,並源源不斷地供給前方,成為深受戰士信賴的一種有力武器。

從1940年到1945年8月,僅總部軍工部各廠就生產擲彈筒2500具、炮彈198020發,共裝備近30個團,129師等主力部隊基本做到每個戰鬥班配備一具,顯著提高了第八路軍的戰鬥力!


逸民112


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國內的兵工廠就仿造過日式擲彈筒。抗戰期間,在日式擲彈筒的基礎上,國府兵工在1938年(民國27年)製成二七式擲彈筒。

所以沒有“為什麼不仿製”,國府仿製過。


至於大不大量的問題嘛

在抗戰第一、二年度,國軍共驗收二七式擲彈筒224具。

抗戰第三年度,國軍共驗收二七式擲彈筒1870具。

抗戰第五年度,國軍共驗收二七式擲彈筒4010具。

1943年7月到12月,國軍一共補充了3003具擲彈筒。


(表中使用的是民國紀年,所注時間為製表時間,不是表格所統計的時間段。)

跟日本比,產量可能比不過,但就絕對數量而言,也不能說是“少量”。所以,國軍也是大量擁有過擲彈筒的。

此外,八路軍於1940年試製擲彈筒成功,當年生產12具,1941年生產790具,1942年生產167具,1943年生產350具。

另外,我不太清楚題主這個重火力是什麼意思

擲彈筒頂多作步兵分隊的火力支援,拿他當重火力擼有點高估他了。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國共兩軍其實都有大規模的仿製日軍的擲彈筒,極大的彌補了我軍在重火力上的不足;

其實,擲彈筒的優點還是很多的。首先,它整體重量很輕,組裝容易,便於單兵攜帶,可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其次,造價低廉,容易生產,並且擁有不錯的威力。因此抗戰期間,我軍也都大量仿製擲彈筒。

國軍方面,早在1934年便開始大量仿製日軍的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全面抗戰以後,國軍軍工廠又在大正十年式的基礎上,仿製出一款新式擲彈筒,命名為民國二十七年式。這款擲彈筒射程超過200米,這比原來日軍的大正十年式要遠得多。據統計,全面抗戰的八年時間裡,國軍軍工廠共計生產了4萬多具擲彈筒,以及多達150萬枚的榴彈。

八路軍方面,也在1941年成功仿製出首款自己的擲彈筒,稱之為五零小炮,首批一共40門。

雖然國共兩軍都有仿製擲彈筒,但其性能顯然比不上日軍的新型擲彈筒。全面抗戰時期,日軍早已換裝了更為先進的八九式擲彈筒。這款新的擲彈筒雖然口徑不變,還是50mm,但其最大射程卻達到700米,有效射程也有500,整整是我軍仿製的擲彈筒射程的兩倍。


擲彈筒的操作是門技術活,因此日軍運用起來,所產生的殺傷力比我軍更大;

或許很多人看到擲彈筒組裝簡單,操作簡便,都認為很容易運用,其實不然。實際上,擲彈筒的操作對單兵的作戰素養要求是很高的。因為,擲彈筒基本上都沒有配置相應的炮架和觀瞄設備。所以,在精確度上必須強調炮手的目力觀測能力。

而日軍單兵的作戰素養是很高的,他們的炮手的目力觀測能力普遍優勝於我軍士兵。尤其是部分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日軍老兵,更是發發精準,對我軍的機槍陣地等火力點造成可怕的殺傷。因此,很多抗戰老兵都回憶,我軍陣地機槍一響,日軍擲彈筒的炮彈就準確的飛過來了。

所以說,即便我軍大量仿製了日軍的擲彈筒。但由於仿製質量的缺陷和單兵操作技能的缺乏,因此並沒能達到日軍擲彈筒所能帶量的殺傷力。

當然,有總比沒有的好,我軍大量仿製的擲彈筒還是極大的彌補了重火力方面的不足,對抗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擲彈筒真的不算重火力,其次中國也確實大量仿製了擲彈筒。

擲彈筒是一種輕型武器,重量不到5公斤,口徑一般在50毫米以下,論重量和口徑,最多和超輕型迫擊炮相當。而且因為擲彈筒結構簡單,沒有瞄準具,因此射程也近,大多隻有200多米的有效射程,和槍榴彈差不多,所以有些人吐槽擲彈筒只是手榴彈遠拋器。

而重火力一般是指身管火炮,即使在放寬了說,起碼也是中口徑迫擊炮之類的,擲彈筒這種玩意,也就加強個班排火力的東西而已,算不上重火力。不過因為擲彈筒結構簡單,生產容易,操作簡便,加上是輕便易攜帶,很適合當時中國交通條件差的環境,所以在抗戰期間國共雙方都大量仿製了擲彈筒,僅國民政府下屬的各兵工廠,在抗戰期間就生產了4萬多門擲彈筒,而根據地的兵工廠更是把擲彈筒玩出了花,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擲彈筒進行了大量的改進,幾乎成了一種新武器。

根據地對擲彈筒的改進之一是去掉了膛線。因為缺乏加工膛線的條件,所以根據地所產的擲彈筒一般都沒有膛線,轉而在榴彈上增加尾翼,以保持彈體穩定飛行,這麼做的另一個好處是節省了黃銅彈帶,而黃銅在當時是稀缺物資,這樣無疑有利於大規模生產。

改進二則是增加了瞄準具,極大的提高了擲彈筒的射程。根據地後期製造的擲彈筒大多加配了兩腳架,增加了發射的穩定性,同時安裝了仿民三一年式的機械瞄準具,這極大的提高了射擊精度,可以和60毫米迫擊炮相媲美。

而晉冀魯豫野戰軍玩的更狠,他們改進了擲彈筒的發射機構,使之能平射,用來對付日軍的各種工事。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八路軍真的太缺武器了,擲彈筒對於他們來說,也真的可以算重火力了,自然要不斷改進,發揮它的每一份潛能。


不沉的經遠


絕對是步兵手中的大炮,日軍在抗戰時期使用的主要是89式50mm擲彈筒,全炮重4.7KG,最大射程670M,使用有翼榴彈可達到800M,彌補了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白。可以使用專用榴彈、普通手榴彈,攜帶便捷、火力持續強。

按照日軍的編制擲彈筒裝備量很高,每個步兵小隊配1個擲彈筒分隊(相當於排、班一級),擲彈筒分隊配備3支擲彈筒。3人為一組(攜彈54發),1-2人都可以輕鬆操作,在和僅有輕武器的抗日軍民對戰時,可以輕鬆佔有火力優勢,同時造到大量人員傷亡。

對此,我國抗戰軍民深有感受,因此除了繳獲使用外還開始大量仿製,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只是受限於基礎工業水平太差,所以在產量及質量方面相差較大。

其實我國仿製擲彈筒時間較早,1934年漢陽兵工廠就開始仿製大正十年式,但是數量很少僅裝備教育機構研究及少數部隊。

1938年起,陝西第一兵工廠籌備處(第三十兵工廠)試製成功二七式擲彈筒(基本仿大正十年式),彈藥也仿製日製。射程達220米,射速可達10發/分,和89式還是有點差距。截止1945年,共生產40909具(彈藥150多萬枚),後期的日軍裝備奇缺,甚至在太平洋戰場使用過繳獲的二七式擲彈筒。

除正面戰場外,敵後戰場上的八路軍、新四軍同樣深受其害,早期主要由日軍運輸大隊長供貨,數量較少。但是在關家惱之戰後(大家看李雲龍狂甩手榴彈那一集),攻堅火力不足造成人員大量傷亡,經過經驗總結,決定進行仿製。

黃崖洞兵工廠在89式擲彈筒基礎上進行手工打製,原材料奇缺特別是製造炮管的鋼鐵,所以只能採用較為穩定來源的鐵軌。不過材料不行,容易炸膛,只有不斷改進工藝勉強提升性能。

另一方面,炮管內的膛線無法加工,只能改成滑膛式。同時為了保證精度和射程,將炮管由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正是這種設計炮彈出膛後一路翻轉(射程300米),不能保證射程和精度,只能在炮彈上加尾翼(形式迫擊炮彈),射程可以達到500米。一路仿一路改,最後慢慢變成小迫擊炮造型(平射迫擊炮也算一種改型),截止1945年,生產2500具,彈藥198020發。

總的來說,抗戰期間軍民很早就意識到擲彈筒的實用性,但是由於工藝生產水平、材料來源都欠缺。所以不論在仿製性能和數量上都不能完全滿足實際需求,但是有總比沒有好,仿製出來的裝備照樣打的日軍滿地找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