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期“变迁”史

档期“变迁”史


多年前,电影争夺的是贺岁档,那个时候,只有知名导演的大片才能进驻这个档期。当时的3月、4月是毫无争议的影市淡季,举个栗子,2012年的3月票房仅为8.82亿,什么概念呢?2019年春节档初一的单日票房为14.49亿,七年间,电影市场的发展如此之大。(文中量级影片的标准为票房超10亿)

说到档期,百度百科中的定义有一句话至关重要:培养观众的“档期习惯”是个关键。前几年,除了贺岁档,观众熟知的便是暑期档。据艺恩汇总,目前市场上较为稳定且观众认知明显的档期主要有以下几种。


档期“变迁”史


随着电影市场的日趋成熟,“此起彼伏”的档期产出及月度票房走势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近两年,电影市场的大小年和大小月已经变得非常模糊。观影习惯跳出成熟档期,影片成为更大的驱动力。首先,感知最为明显的便是刚刚过去的4月份。在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因为《速激》及《复联4》让4月份成了影迷的期待月,或者可以成为“进口大片档”,而不再是影市淡季的代名词。但从下表可以发现,所有量级影片均为进口影片,3-5月份非档期时间里仍缺少国产电影的身影。


档期“变迁”史


对于近几年各个档期的发展变化,数据是最直接的回答。据艺恩数据显示,在票房产出的主力档期里,票房走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由国产片创造的春节档经过前四年的积累培育,成为全年中的黄金档期。最近两年档期票房都近60亿,年度的占比由开始的4%左右上升至2019年的近10%;同时也将近两年2月份的单月票房推升至100亿以上。


档期“变迁”史


但值得注意的是,档期里的分食情况日趋明显,很难出现一片独大状态,近三年冠军影片的票房占比都在34%以下,而在2013年《西游降魔篇》开启档期之际,冠军单片的票房占比达68%。而在2012年,未明确春节档概念的七天时间里综合票房为4.75亿,冠军影片则为《碟中谍4》,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年应该很难看到了。


档期“变迁”史


2、年末贺岁档吸引力逐年下降。这个下降不仅表现在票房占比走势上,由2014年的11.7%下降至2018年的6.4%;同时,在2012年至2017年,该档期的冠军影片均为国产片,前几年也有《泰囧》《私人订制》《寻龙诀》《长城》等影片进驻该档期,但2018年,档期前两名均为进口片,分别是《海王》和《蜘蛛侠:平行宇宙》。

3、相对成熟档期上升态势不明显,如暑期档、五一档和国庆档。


档期“变迁”史


我们单独摘出三大档期的票房占比趋势变化可以看出,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是在上升趋势上并不明显,2018年度在暑期档、国庆档票房占比上更是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在量级影片的分布上更为突出,其中五一档中目前仅有《后来的我们》这一部;国庆档量级影片全部是国产片的身影,但是在单片票房上同样出现了困境。


档期“变迁”史


但这种困境或者在今年国庆档将得以突破,目前定档的影片中,《中国机长》《攀登者》都具有爆款相,《我和我的祖国》及《解放了》也都应时应景的为档期热度助力。在之前被冠以国产片“保护月”的暑期档里,量级影片的分布呈现的其实是国产片、进口片对开的状态,但在票房量级上票房TOP4均为国产片,目前内地票房冠军《战狼2》和口碑作品《我不是药神》均出自暑期档。

因为档期伴随市场发展不断变动,甚至出现高度集中的吸金黄金档,影片的定档及档期变动乱象就显得更为明显。据艺恩数据统计,2019年度截止目前,因各种因素出现的档期变动的国产影片多达15部,而面对“突如其来”进口片的闪躲以及黄金档期的超前预定,都让档期市场略显混乱,对于“定档”之苦,也是常人难以理解。


档期“变迁”史


档期“变迁”史


在2019年初,2020年春节档中的C位,初一档已经被多部大片预定,包括《唐人街探案3》《中国女排》和《囧妈》,按照以往惯例,应该至少还有3-4部影片将进驻春节档,市场容量的释放低于影片能量,最终也只能在相互压制中缓慢上升。其实,现在档期的意义在于市场观影氛围的制造,但观众对于影片的选择越来越偏向于影片本身和口碑。

在目前市场上缺乏档期机制,频繁出现调档、改档、撤档的现象,对于市场我们呼吁机制的完善,对于影片,我们希望可以认清本身、选择合适的档期,与其蜂拥而至,不如量力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