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好好珍惜,那個幫你帶孩子的老人

如今,“隔代幫忙”早已不是以享受天倫之樂為前提,對於很多老人來說,“帶娃”成了他們晚年時期一項不可避免的重要使命。

請好好珍惜,那個幫你帶孩子的老人



很多時候,我們理所當然地自以為“老人帶孩子,越帶越歡喜”;我們總以為那是老人們心甘情願做的事兒;可我們卻從來沒有認真去問過老人:您願意嗎?

我是一個有著1歲多孩子的媽媽。我是一個上班早上8點出門一直到下午6點後才回家的媽媽。

作為獨生子的我,其實只是想把父母從千里迢迢的外省城市接到身邊,多些對他們的照顧。然而,現在的局面卻成了母親每日對我的小家庭及我的兒子無微不至的照顧。

無微不至到我上班出門前必帶的手錶、挎包、飯兜、手機、鑰匙這些物品,依依擺在桌子上。

無微不至到,兒子稍有不適,就焦心焦慮的守在身邊,不斷的自責:”是不是給孩子吃的多了?是不是穿的少了著涼了?“

生活壓力所迫,當然也覺得女人有孩子以後,更應該去工作,提升自我價值的同時,給孩子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我是一個實心眼的女人,心裡不藏話,有什麼說什麼,上班以後,我幾乎按著精細的科學育兒法,給母親列了長長的清單表:幾點喝奶,怎麼喝,喝多少,孩子幾點睡覺,睡多久……

偶然一次週末,跟母親一起遛娃,我抱著兒子三步兩步到了樓下,母親在後面想快走,卻就是走不快的步伐追趕上我,氣喘吁吁地跟我說:“媽老了,不中用了,帶孩子真的有些吃不消了。”


請好好珍惜,那個幫你帶孩子的老人


我常常在下班回家之際,看到母親抱著孩子站在樓上的陽臺邊等我。一老一小就這麼站在暮色中,抬首望著那個路口,期待那個熟悉身影的出現。

有時候,我也會碰巧遇見母親跟兒子都在樓下。我歡天喜地接過孩子繼續在樓下遛彎,而母親則接過我手中的包,爬上樓,回家做飯。

想想母親佝僂的腰背,一步一步往三樓爬的身影,我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

跟孩子玩兒的興高采烈,進家門就能聞到飯菜味兒,那真的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其實真的難以想象,一個孤獨的老人,在一個並不太熟悉的城市,每天清早送別女兒女婿上班後,面對一個不會言語的嬰兒,她是如何一天又一天捱過漫長時光?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像我母親這樣的老人,為了減輕子女的壓力,義無反顧地放棄本該屬於自己的生活,忍受著人生地不熟的孤獨,堅持“孩子在哪家就在哪”。


有數據調查顯示,在我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中,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3歲以上佔40%。可見,老人成為名副其實的帶孩子“主力軍”。

也有調查顯示,老年抑鬱症患者正在逐年增加,而其中約三至四成是因帶孩子引發的。而讓老人家鬱悶、讓娃父母苦惱的根源,就在於兩輩人育兒觀念上的代際隔閡。

網友@茜茜d媽媽分享了自己和婆婆一起帶娃的經歷,直呼“比帶娃更累的,是與老人一起帶娃”。

我:媽,您換的這個尿片不是剛洗澡前取下的嗎?家婆:是啊,才溼了一點,還能繼續用。我:…… 我:小寶不要經常抱,鬧就讓他鬧下家婆:這麼小的孩子,要抱的,你看樓下那些小孩都是抱著的。(從此,我小寶一睡醒就要人抱)


除了“養”的方面,在如何教孩子上,各持己見的兩代人也少不了鬥智鬥勇。

這樣一來,撇去本來就難分清的孰對孰錯,一心想著來為兒女做好事的老人,能不委屈嗎?


請好好珍惜,那個幫你帶孩子的老人


雙手接過孩子,老人也便化身成為24小時保姆,兌奶粉、換尿布、哄孩子……

都說中國的父母是天底下最辛苦,最無私的父母。操勞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張羅完孩子成家,卻又開始操勞孩子的孩子。

帶完兒子家的孩子再帶女兒家,帶大一胎接著帶二胎……父母們以兒女為中心活著,榨乾自己的精力成全子女的生活。

然而,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不求回報地好,無私的付出,卻常常被當作理所當然。

因為我們忘了:父母幫忙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作家蘇心說:“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老人,就是我們前行路上幫我們負重的人。

有了他們的幫助,我們才能安安心心上班,才能開開心心按月領回薪酬,也才能在心情鬱悶之際告假旅行……

因為我們知道,在我們的身後,有老人在做我們堅強的後盾,幫我們帶孩子,幫我們照顧家庭。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個世上,如果還有無私的愛,我想那隻能是父母給予子女的。因為大多數的愛都是為了團聚,而父母給的愛,卻是為了別離。

這就是我們的父母,他們也許並不懂怎麼表達愛,可他們卻捨得把自己整個人給了我們。

請好好珍惜,那個幫你帶孩子的老人!

我們此生都欠他們一句謝謝,我們今生更要對他們多一份體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