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嘮叨,是對孩子說的長長久久的“情話”

嘮叨是老人的專長,嘮叨是老人表達感情的一種最佳方式。

面對子女,只有嘮叨才能讓老人感覺自己的孩子永遠還需要他們的呵護。

面對子女,只有嘮叨才會讓老人感覺自己的“話語權”永遠還存在。

尤其是母親的嘮叨,因著女人的細心和洞察秋毫,比起父親的嘮叨,“殺傷力”更是多出幾倍。

母親的嘮叨,是對孩子說的長長久久的“情話”

從孩提起,耳邊就不斷縈繞著母親的嘮叨。

“該起床了,昨天讓你睡的早一會兒,你能煩死,看看這都幾點了,還賴著不起來,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我就會·····”

“作業寫的咋樣,老師留的都寫好了嗎?讓我看看你到底在磨蹭啥,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我就會·····”

“飯涼了,你還沒有洗好臉嗎,牙刷好沒有啊,看看催你幾遍了,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我就會······”

“你這屋裡讓你扔的亂七八糟,啥東西都不知道愛惜,你知道掙錢的不容易嗎?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我就會······”

童年時的記憶,母親嘮叨的結束語永遠停留在,“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我就會······”。

其實,這是母親藉著嘮叨描述她們童年的艱苦樸素、自力更生,講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說出讓人時刻不能忘記的勤儉持家、雷厲風行的好家風。

母親的嘮叨,是對孩子說的長長久久的“情話”

長大成人,20多歲的花樣年華,開始每天聆聽母親“催婚”的嘮叨。

“你那個李阿姨又給你介紹個,你要不去看看咋樣,我與你爸那時都沒見上幾面,就去登記······”

“這麼大的人,成天窩在家裡,見一個不行見一個不行,我與你爸那時都沒見上幾面,就去登記······”

“咱前邊院裡的給你說的那個孩子真不錯,條件可好了,你到底啥意思,我與你爸那時都沒見上幾面,就去登記······”

“我的身體不太好,光想看你趕快談個對象結婚,我就完成人生大事了,我與你爸那時都沒見上幾面,就去登記······”

青年時的回憶,母親嘮叨的結束語永遠停留在,“我與你爸那時都沒見上幾面,就去登記······”。

這一切歸根到底只不過是母親藉著嘮叨,說出兩代人對婚姻的不同認識,還有父母婚姻中的得失對子女的指導意義。這樣的嘮叨對子女的婚戀觀既有正面的引導,又有反面的教育。

母親的嘮叨,是對孩子說的長長久久的“情話”

成家後的現在,母親的嘮叨更多的是追憶過去,還有“八卦”各個小家庭的大事小事。

“你今天拿來的那條魚真好吃,我記得還是那年我和你爸到北京吃過這種魚,我們年輕那會兒,······”

“你看電視上演的那個節目,真有意思,像不像說咱老院裡老王一家的事,我們年輕那會兒,······”

“這幾天老大胃又不舒服了,是不是吃啥涼東西,受啥刺激老毛病犯了,我們年輕那會兒,······”

“街上電動三輪車又限行不讓騎了,老二這幾天出去帶孫女上學可咋辦,我們年輕那會兒,······”

面對現在80多歲的老母親,她嘮叨的結束語永遠停留在,“我們年輕那會兒,······”。

這短短的幾個字,說出了年事已高的母親對過往的回憶,說出了對子女戀戀不捨的牽掛,還有對孩子長長久久的“情話”。

母親的嘮叨,是對孩子說的長長久久的“情話”

母親的嘮叨是天底下最動聽的情話,是母親給予孩子最無私最溫馨的表達。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