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搶佔時代的風口


努力搶佔時代的風口



前些時候在網上看過一則帖子,2018校園就業季落幕,人工智能就業不愁

2017年,人工智能領域應屆碩士生大約能拿到30萬元年薪,博士生則高達50萬元。

2018年,企業給應屆生的薪水提高了10%至20%,一些企業開給博士生的年薪升至80萬元!

據統計,與人工智能緊密緊密相關的雲端、大數據、智慧型手機、App、物聯網、機器人制造、3D列印、健康智能穿戴等領域,都成為現代最熱的職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風口,站在了這個風口,你就能隨風起舞、秀出屬於自己的搖曳多姿!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很多傳統崗位面臨被淘汰,不少人為之焦慮不安、惶恐不可終日。

許多人有恐懼的想法也不為奇怪,畢竟我們對未知事物內心都是迷茫的,我們需要用正確的認知,來看待人工智能給這個社會和生活帶來的改變。

眾所周知,人類從猿到人,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才有當下的美好。人類歷史本身就是一個進步的過程,當我們邁進一個新的時代,舊時代落後的東西必然會被取代。

但同時也會有新的機會、新的產物出現,他們的出現會更好的服務於人類。而我們的恐慌,往往只是嚇唬自己罷了。

1768年,英國人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隨後瓦特革命性地改進了蒸汽機,英國工業開始快速發展。特別是在紡織業,機器得到大規模應用,越來越多地代替人力。

結果傳統紡紗工人不樂意了。1779年,英國紡紗業的工人以機器導致他們失業為由,爆發搗毀機器運動。傳說帶頭的工人叫盧德,所以這種運動被稱為“盧德運動”。

其實,工業機器導致的失業,並沒有人們想象得那麼可怕。1787年,根據議會調查,英國有32萬工人從事棉紡織業,而之前人工紡紗時代,這個數字才幾千人。

所以說,技術進步從來不會導致系統性失業,反而會在更多的領域,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

所謂的“盧德運動”,只能像月經一樣間歇性發作,釋放著傳統工人面對暫時失業的憤怒。

我們大部分人都對未來發展缺乏想象空間,因為我們都是凡人。而歷史的發展,從來就不是按照普通人的臆想前進的。所以,我們的很多想法,過後都是杞人憂天。


努力搶佔時代的風口


19世紀末的倫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出租馬車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出門打“馬的”是城市的一景。

一匹馬每天都要產生數十磅糞便,數以萬計的馬匹穿行在城市中,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1894年《泰晤士報》預測,50年後倫敦將被9英尺的馬糞淹沒。

這一幕最終沒有發生,因為汽車迅速取代了馬車的位置。在軍事領域,馬也被全面取代,歐洲輝煌了十幾個世紀的騎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進行了告別演出,如今騎兵主要擔任儀仗隊的角色。

上世紀90年代,BP機風靡一時,1998年中國尋呼機用戶達到6000多萬。後來手機迅速取代BP機的地位,到2003年已基本沒人再用BP機。

柯達公司發明的數碼相機,終結了自己的膠捲帝國,鼎盛時期柯達有十幾萬員工,卻在2013年宣佈破產。

此類例子不勝枚舉,按照專家的預測,以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替代速度,用不了太久,50%的人將會面臨失業。

但是,我相信這永遠不可能發生。就如BP機尋呼臺的接線員雖然失業,但很快找到了手機客服的工作。

新技術能創造多少新的工作崗位呢,會比消滅的多嗎?簡單列幾個數字,就能一目瞭然。

今天全世界70億人口,大部分成年人就業,包括廣大女性。而200多年前,全世界人口10多億,不僅人口基數少得多,而且在同一就業意義上,就業的人口比例也低得多。

今天我們生活離不開的互聯網、IT、移動通訊等很多產業,幾十年前是沒有的;100年前沒有的產業則更多,200年前則幾乎只有農業。比如1862年,美國90%的勞動力是農民,如今還不到2%。

如果告訴200年前的預言家,全世界人口將有70億,而且要給其中大部分成年人找到工作。他肯定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首先就沒有足夠的糧食養活這麼多人!

各式各樣的預言家,思維方式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以靜態的思維考慮問題,而忽視動態變量,因為這些確實很難甚至無法預測!

比如在英國,農民越來越少的同時,教育、醫療、金融等專業服務領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1992——2014年之間,英國護理人數增長了909%,教育助理也增長了580%。

社會在發展變化,人工智能在不斷替代人類崗位的過程中,新崗位也會不斷被創造出來。首先人工智能機器就需要有人制造和維護,就如汽車帶來的工作崗位,可比消滅的馬車伕要多出太多。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高科技領域每產生一個工作崗位,能使當地其他商品服務業等產生4.3個就業崗位,包括律師、牙醫、教師等,對就業的帶動作用遠勝傳統制造業,後者只能產生1.4個崗位的帶動效應。

風物長宜放眼量!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學會辯證的、動態的、全局的看問題,不能把自己侷限於一時一地之得失!


努力搶佔時代的風口


有人說這次不一樣,這次是人工智能,與以前的機器革命有質的不同。這種說法,就像打不贏現代格鬥的太極不是真太極一樣,因為有人說真正的太極已經失傳!

說句正確的廢話,每次工業革命,沒有一次是相同的。人工智能究竟有多不一樣,很難說,但有一點肯定一樣,那就是:它不是免費的

我們已有超音速飛機的技術,為什麼還要每天擠公交地鐵上班?首先是因為你買不起飛機,其次是如果上下班坐飛機的話,那真的太麻煩了!

有些人認為人工智能具有革命性、顛覆性,會大規模、全方位取代人類工作,其實這就跟認為有了雷達制導導彈,蚊香就可以淘汰一樣,明顯缺乏對經濟活動的基本理解。

因為我們需要的,從來不是技術上最先進的工具,而是最適合的工具。

但是,我們需要看清的是,人工智能在有些方面確實與之前的技術革命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人工智能創造的崗位,可能需要更復雜的知識技能才能勝任。

手搖紡紗機的工人,可能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就能操作蒸汽功力的機器;但讓一個生產線上的操作工去學編程,實現起來會非常難!

應該寬慰的是,那些暫時失業的人,未必一定要補充在相應創造出來的崗位上。《美國經濟評論》研究顯示,1993——2010年間,中等收入工作(包括設備操作人員,機械操作人員,辦公室文員和客服等)的崗位數量,減少了9.27%;而低等收入工作和高收入工作數量,分別增加了3.65%和5.62%。

這些中等收入者失業後,60%以上的人走上更高的管理崗位和科創崗位;其他的人則從事了需要大量體力勞動的低收入行業,比如做保安、快遞員!

毋庸諱言,人工智能一定會帶來很多領域工作崗位的重新洗牌,有些人會乘風破浪、扶搖而上,而另一些人則會大浪淘沙、滌盪出局。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面對無可迴避的時代浪潮,我們該如何應對?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科學的職業規劃,二是持續的技能學習

缺乏規劃,幹錯行當,就可能會和“選擇1911年進宮做太監”一樣,悲催地踩到浪潮的尾巴上。

保持不斷學習的能力,持續提升自己的智能水平和不可替代性,將是我們過好餘生的必然選擇。

新的機遇,新的挑戰,在這個新的時代,讓我們一起努力迎風起舞吧

努力搶佔時代的風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