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头 · 沙尔沁的皮袄匠人

【聚焦学习】

包头文化在线

老包头 · 沙尔沁的皮袄匠人

作者 / 冯新渊

沙尔沁是个有近三百年历史的村子,大多数人都是祖祖辈辈种地为生的。但是耍手艺匠人也不少,有木匠、瓦匠、铁匠、画匠、皮匠。由于村子大、人口多,这些匠人一年中基本上都有活干,维持着家里的生计,甚至有的匠人要比一个普通种地的人生活要好的多。

—1—

皮匠在沙尔沁是最不起眼的手艺人了。何时有了皮匠这无法考证。这些匠人们一代一代传承着这门技术,是技术独特?还是艺人多了不养人的原故,反正皮匠在沙尔沁是很少。

别看皮匠不多,但分工还是有的。在沙尔沁一直有黑皮匠和白皮匠之分,黑皮匠是指过去做马车上的套绳、套缨、马鞍、马鞭等;白皮匠(毛毛匠)则技术范围比较单一,只做皮袄皮裤。

由于气侯环境变化和时代的发展,现在既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很难看到有人穿大皮袄了。可过去的天气比现在冷得多,大皮袄几乎家家备有一件到两件,上讲究的人家还备有调面皮袄。

所谓调面皮袄,就是在白茬皮袄面上加缝一层黑市布或蓝市布,在配上大绒领子,看上去要比白茬皮袄精制好看的多。

60–70年代期间,年轻人穿调面皮袄来相亲更是成为了时尚。当然了,不论制作调面或白茬皮袄肯定是离不开皮袄匠了。

老包头 · 沙尔沁的皮袄匠人

—2—

做皮袄是具有强烈的季节性,皮匠一般在冬季较忙,不论给谁家做皮袄,都是当作上等客人。习惯上是皮袄匠在东家家里做活。为了激励皮袄匠做好活,东家还得特意在这几天给做点好吃的。

有的人一定很纳闷,不就是用羊皮裁剪缝制皮袄吗?很简单的活儿,一般裁缝不能做吗?如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其实,缝制皮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工序甚为复杂专业,非专门的皮匠不能完成。

一张羊皮面原本干巴巴的,又僵又硬,直接来缝制皮袄肯定事不行的。皮匠们首先要对羊皮进行软化处理。软化的主要过程是把羊皮用三两盐五两米比例熬制的米汤在大缸里沤泡十几天,这个比例是比较严格的,如果比例失调,就会造成脱毛的后果。当然了,这也是根据沤泡的皮子多少增加比例。

经过凉晒,然后再把羊皮挂在房梁上,用特制的钩刀铲刀一刀一刀地把羊皮的皮面刮得干干净净,直到手摸上去非常柔软的程度。这个过程叫“熟皮子”。(在大集体时代,每个生产队的饲养院几乎都备有这种沤泡羊皮的大缸,以备社员随时使用。)熟好的羊皮就可以用来缝制皮袄了。

沙尔沁两家皮袄匠之一的邢善元,是一个特别手巧的皮袄匠人,他虽是男人,但做皮袄的手法却细致、精良,整个存在没有不夸他手工好的。他从来不浪费皮子,往往会根据羊皮的大小和位置的不同,来巧妙地裁剪出皮袄的前襟、后背、袖子等,然后用二寸多长的特制三梭针缝制皮袄,经他缝制的皮袄穿起来既合体又舒适。

老包头 · 沙尔沁的皮袄匠人

—3—

皮袄看起来粗糙简单,但穿起来却特别的暖和。尤其是过去赶马车的车馆、羊馆,常年在户外工作,数九寒天的时候要是没有这种大皮袄的话,简直是难以想像的。

因此,一入冬,皮袄匠的生意就异常火爆,生意单子常常早已排满了整个冬天。皮匠也随之成为上等客人,被村里各家迎来送往,好不光鲜。

不过,大皮袄虽然穿起来暖和,可做起来也是让人头疼的一件事,尤其是刚沤制出来的皮子在缝制的几天里,家里迷漫着一股难闻的异味,久久难以散去。再就是做皮袄的几天,家里家外弄的到处都是羊毛,甚至于做饭时如果稍不注意,羊毛也会落进饭里。

因此,待皮袄做完后,主人需要细致地好好清理卫生才能恢复原状。

沙尔沁有句俗话,“木匠走了想三天,皮匠走了骂三天”,意思是指木匠走了有柴烧,皮袄匠走了家里就有收拾不完的羊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