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顾景洲为何改名顾景舟?
顾景洲的父亲顾柄荣生有三子,分别取名景洲、陆洲、锡洲。
1948年,画家江寒汀托铁画轩的戴相民,将任书博刻的“顾景舟”三字方石章、王仁辅刻的“景舟”二字长方石章,转赠给顾景舟,“景舟”二字是江寒汀按画意所起。这年夏秋,顾景洲精心制作的5把石瓢壶就开始启用此章。
2、配套紫砂茶具的“头”指什么?
▲1959年作顾景舟制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
三件头——1壶2杯;
五件头——1壶2杯2碟;
六件头——1壶4杯1盘;
九件头——1壶4杯4碟;
十三件头——1壶6杯6碟。
配套的紫砂茶具,一般是:茶杯数量少,茶壶的容积就小;茶杯的数量多,茶壶的容积就大。但茶壶的容量必须超过配套茶杯的总容量,如“六件头”壶的容积,必须有6杯左右的容积。配套碟子的口径,一般应是配套单杯的口径和高度之和。配套盘,多为10寸大小。
3、壶型是什么时候开始由大变小的?
壶型由大变小,决定于士大夫饮茶趣味和习惯的改变。
明代的紫砂壶,不但式样变化多端,壶形大小也大不相同。总体上说,明万历之前,崇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型日渐缩小。时大彬自和诸多文人结交之后,才改作小壶。以后徐友良诸家,更向这一方面推进,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柢”。明末清初更有陈子畦、惠孟臣都是“小壶精妙”、“各擅胜场”的名手。
4、存世的大彬壶为何不多?
▲时大彬作品
时大彬长寿,享年七十有余,在古代名家中,他一生创作的紫砂壶数量应该是较多的。
但为什么存世的大彬壶却非常少?除了紫砂器本身不易保存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大彬壶都被时大彬自己给砸碎了。史书中这样记载:“每有新作,如不惬意,即行毁弃,虽碎弃十有八九,亦在所不惜。”
成名壶手的壶是黄金白银,时大彬的“在所不惜”,存续的是“千载一时”的美誉。
5、名家制壶会留下“暗记”吗?
暗号、暗记,名人常用。《扬州画舫录》就记载时大彬曾用大拇指在壶把下端按上自己的指纹做记号。顾景舟曾在上海制壶也是悄悄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在仿制时大彬壶时,顾景舟在成品壶内刻了一个小小的“景”字,粘上一点脂泥盖住。几十年后,他被请到香港中文大学讲课,在陈列室看到了那把被称作“时大彬传世器”的壶,他伸手摸到了当年自己留下的暗记,众人请牙科医生将曲镜伸进去验证为实,引起一片惊叹。
6、“停匀”和“亭匀”有什么区别?
▲顾景舟制吴湖帆书江寒汀画大石瓢壶
在赏析紫砂壶的文章中,常见“骨肉停匀”和“骨肉亭匀”,二者属于异形词,但有细微差别。
“停匀”多指“匀称”。
宋·洪迈在《容斋三笔·紬绢尺度》中,用“停匀”描写质量:“宜令诸州道府,来年所纳官绢,每匹须及一十二两,其絁紬只要夹密停匀,不定斤两。”
清·钮琇,在《觚賸·石言》中,用“停匀”描写形态:“(端砚)其受墨也,差差鳞鳞,融洽停匀,石与墨得,墨与石亲,沛然膏流,油然酎醇。”
“亭匀”多指“妥当”。
现代朱自清在《庞贝故城》中用“亭匀”描写结构:“这种画分明仿希腊的壁雕,所以结构亭匀不乱。”
7、紫砂上袁村出现过哪些制壶名家?
先后有陈用卿、惠孟臣、陈鸣远、邵旭茂、邵大亨、邵友泉、邵友廷、黄玉麟、程寿珍、王寅春等大名家生于斯,长于斯,成名于斯。
少年时代的顾景舟,也生活在上袁村这个紫砂壶发祥地。
一段
这一段位的玩家属于刚入门,对紫砂知识不甚了解,买壶的目的只是为了用来喝茶。所以对壶没有过多的要求,以实用为主,没有特别偏爱的器型。一般拥有1到5把紫砂壶,并且经常使用紫砂壶泡茶。
二段
这个段位的壶友,对紫砂壶的好坏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但仍然不会对紫砂有系统的判断,但是眼光放在相对更好一些的壶上,这个阶段的壶友,对制壶人的职称和名气比较迷信。
三段
这个阶段的壶友,非常强调泥料、工艺的好坏,仍然对壶艺人的名气和职称比较迷信,对于没有名气的制壶者,基本不会考虑,所以有的时候就会忽略掉一些真正优秀的实力紫砂艺人。
四段
这个阶段的壶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选壶体系,不再执着于工手的名气,而是以泥料和做工来作为买壶的依据。该段位的壶友家中起码有十把紫砂壶,而且选壶以自己感觉为准,不会人云亦云。
五段
这个段位的玩家,开始执着于深入的了解紫砂知识,有自己的知识储备,懂得分辨壶的好坏,会鉴定紫砂壶。他们看壶多但是较少出手,不过往往一出手就是那些性价比高的紫砂壶,具有一定的捡漏能力。
六段
这个段位的壶友,能一眼看透泥料的好坏,对基本款式、基本泥料的紫砂壶已经是轻车熟路。他们的审美基础要比第五段更进一步。并且他们已然可以做到以壶养壶,以藏养藏,已经步入了收藏家的行列。
七段
七段位的玩家对紫砂壶的做工、泥料的判断都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对紫砂壶的鉴定工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且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有一定的实力能够接触到紫砂壶的设计和制作。他们遇到心爱的紫砂壶会一掷千金,毫不吝啬,已经到了“手中无壶,心中有壶”的境界。
閱讀更多 紫砂壺520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