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造反而造反的永樂朝第一功臣--姚廣孝

為了造反而造反的永樂朝第一功臣--姚廣孝

公元1335年,元順帝至元元年。元順帝至元年間,奸臣當道,橫徵暴斂,民不聊生。江浙行省平江路,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蘇州市,一個普通的醫生家裡,生下了一個男孩。這戶人家姓姚,姚家長輩抱著小男孩特別高興,給他起名天禧,字斯道。幾年下來,姚家微薄的家產漸漸支撐不了朝廷的橫徵暴斂,家道日落。於是,剛剛14歲的小天禧就到蘇州城外的妙智庵當了一名小沙彌。拜宗傳為師,訓名道衍。接下來的日子,道衍每天跟著師傅宗傳唸經頌道,做飯掃地,四年後,年滿18歲的道衍才剃髮為僧,當了一名真正的和尚。

道衍和尚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小時候的他就渴望長大以後能夠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在兵荒馬亂的元朝末年,寺院反倒成為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當時很多寺院裡都有藏書,不僅有佛教經卷,還有不少儒家經典,道衍和尚出家的妙智庵就有大量的經書。由此,道衍出家當和尚就能充分利用佛寺的教育環境來吸收知識。對道衍來說,出家如果學有所成就從政,“榮顯父母”。如果不行就潛心學佛,為“方外之樂”,安心當和尚,那樣既可以避免外面世界的兵荒馬亂,又可以為將來成就一番事業打基礎。因此,和明太祖朱元璋出家皇覺寺不同的是,道衍是自覺主動去出家的。

為了造反而造反的永樂朝第一功臣--姚廣孝

道衍出家當和尚後,到處拜師求學。道衍先到杭州參訪徑山智及禪師。在徑山,道衍寫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道餘錄》。在《道餘錄》中,道衍大膽質疑程朱理學,對官方的意識形態提出挑戰。《道餘錄》的出版,在以儒家官僚為主的知識分子當中,造成巨大的壓力。這也為道衍死後屢受詆譭埋下了伏筆。三年後,道衍離開徑山,不意中,遇道士席應真,得傳道教陰陽術數之學。所以道衍和尚後來很像諸葛亮,運籌帷幄,神機妙算。連明成祖朱棣也讚歎說,“要不是有道衍禪師,我恐怕沒有那麼容易成功。”

在當小和尚的時候,道衍就努力“學好文武藝”準備“貨與帝王家”。年輕的時候,他就是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詩僧”,和明初大詩人高啟等合稱“北郭十子”。有一次,他和同伴在遊鎮江北固山時,即景賦詩懷古,抒發政治抱負,雲:“肅梁事業今何在,北固青青眼倦看。”那和尚聽後連連說,“這那是我們佛門弟子所說的話啊”。道衍報以一笑,成就事業的雄心已經暴露無遺。

此後,飽學的道衍轉而北上參學。一天,游到河洛,在嵩山遇到著名相士袁珙,袁珙見他身為佛子,卻隱含殺氣,就告訴他:“你真是個奇怪的和尚,三角眼,形如病虎,有嗜殺之相,更有輔國之才,望君珍重。”道衍很讚賞袁珙對自己的評價,於是,二人結為好朋友。

公元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高皇后去世,諸王赴京奔喪。太祖下詔令選高僧侍奉王子,為諸王誦經薦福。明洪武十五年,道衍受召入宮,奉命侍奉四王子朱棣,這才成其畢生事業的開端。明人劉鳳說:“時運方遘,則異才出。”

為了造反而造反的永樂朝第一功臣--姚廣孝

關於道衍和燕王朱棣的關係發展,民間流傳著各種傳說,有一個傳說提到道衍夜觀天相,發現北方星空出現異象,於是斷定那裡必出帝相之才。及至馬皇后病逝,明太祖詔選十高僧分賜諸王誦經薦福,道衍為好友左善世宗泐推薦當選。他察看諸王,數燕王朱棣氣宇軒昂,最有雄才大略,料到燕王日後必成大器,於是自薦於燕王。那道衍和尚生得十分肥胖,一對三角眼還有點斜視。燕王看他生得這副模樣,心裡正在嘀咕,這時道衍趨前數步,對燕王附耳說到:“貧僧若能為殿下所用,當為殿下奉上白帽子”。“王”字加“白”,即是“皇”字。燕王聽了這話,心頭不由一怔,忙引道衍進內室相談。道衍對燕王所詢諸事,對答如流,分析極為精闢有理,很合燕王心意。

“幫朱棣戴白帽子”這當然是一種附會。但道衍與燕王朱棣面晤之後,彼此確有相見恨晚的感受。當時,朱棣即向太祖建議,讓道衍隨他去北平(今北京),得到太祖的恩准。到北平後,道衍被朱棣安排在北平的慶壽寺做住持。沒多久,道衍就經常出入王府,成為燕王的心腹謀士。道衍是懷著知遇之恩去北平的,他自己賦詩:“艱難不憚歸燕地,因感親王寵顧優”來表明心跡。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為了鞏固朱家江山,一統不變,他將自己的二十五個兒子,進封為王,立疆全國各地。其中,有能力的九個王分封北方邊塞,以防作亂,尤其燕王棣駐守北平(今北京),勢力最大。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故,皇太孫允炆即位,即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前,意識到藩王勢力影響到朝廷。當政後,先以“殺雞叫猴看”的辦法,削除了周、齊等五個藩王的勢力。

這時,燕王的地位岌岌可危,道衍便密勸朱棣及早舉兵造反,奪取朝權。但舉兵造反,此事非同小可,燕王尚有顧慮,認為起兵造反不得民心,沒有成功的把握。道衍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在燕王朱棣“靖難”起兵的關鍵時刻,道衍是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的人物,明人的筆記小說中記載當時道衍曾以對聯、占卜等方式促使燕王起兵。雖然有些離奇,但也有幾分真實,筆記中寫到:有一天,燕王化裝成武士,與其他相貌差不多的武士,在一起飲酒。正飲之間,忽然來了一個老者,坐下後回顧四周,既趨步至朱棣面前,倒地便拜,口中說道:“殿下為何如此輕身?”這時,其他九人硬說:“認錯了!”而老者一口咬定“不錯!”。朱棣便問:“你是何人?”那人回答說:“小人袁珙,精於易理,能知天命,卜未來。”於是燕王召袁珙入府,袁珙仔細端詳燕王一番後,神秘說道:“殿下龍行虎步,日角插天,儼然太平天子相,四十歲時定能登上帝座!”燕王心中暗喜。為不露形跡,立即將袁珙送回嵩山。原來,這是道衍精心設計的一齣戲。嵩山相士袁珙本來是道衍的好友,道衍見燕王下不了謀反的決心,既找袁珙商量,當他得知燕王扮侍衛去喝酒,立即通知袁珙,並告知朱棣的相貌特徵。袁珙即按道衍的策劃,前往演了這出戏。燕王又召金忠入府占卜,得“鑄印乘軒”的上等卦,金忠說:“此卦貴不可言!”勸燕王儘早舉兵。燕王於是心中有數,加緊謀反的步伐。

燕王得道衍謀劃,裝病閉府不出,又裝成瘋瘋癲癲的樣子,南京派來的偵探,也信以為真。朱棣謀反決心已定,立即暗中廣羅人才,招兵買馬,由道衍負責在燕王后苑練兵,鑄造兵器,積極準備起兵。

為了造反而造反的永樂朝第一功臣--姚廣孝

燕王府第,本是元朝皇宮,宏大深邃,道衍為掩人耳目,在後苑挖掘了寬大的地下室,上面蓋了房屋,屋外再築起高大寬厚的圍牆,牆中放置了密密一層瓴瓶甕罐,用以隔音。此外還在苑內養了很多雞鴨鵝等家禽,令人不停地驅趕,讓它們發出嘈雜的聲音來混淆視聽。

燕王緊鑼密鼓,積極準備謀反,事情雖然做得十分機密,但有道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的小吏倪諒向朝廷告密了。

於是,建文帝下詔命工部侍郎張昺,都指揮史謝貴率兵圍攻燕王府,讓北平都指揮張信進府捕捉燕王。誰知張信進府後,去向燕王告了密。燕王聞訊大驚,急召道衍等商量對策。大家正在商議之際,忽然風雨大作,把數片簷瓦刮落在地,燕王見狀大驚失色,認為這是不詳之兆。這時的道衍展示出了他異常的聰明機敏,面對燕王的過度反應,他笑著說道:“這可是大吉大利的好兆頭啊!殿下可知,飛龍在天,從以風雨,屋瓦墜地,正預示殿下要換黃瓦了,此乃天意也!”燕王聞說此言,轉憂為喜,當下立即決定舉兵。

建文元年,燕王在道衍協助下很快組織好了“靖難”軍,以“清君側”的名義,在北平召開誓師大會,決定發動“靖難之役”,靖難軍號稱為“靖難之師”。浩浩蕩蕩的大軍,一路南下,直指南京城。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靖難之師”進入山東。四月,兩軍交戰,靖難軍有所失利。不久,建文帝認為靖難軍因失利會北撤,命前線軍隊調回京師。燕王也意欲稍事休整再戰。這時道衍認為應乘敵軍勝利後驕兵輕敵之機,迅速出擊。於是,在道衍催促下,燕王重整旗鼓,乘此機會接連襲擊駐防的南軍,結果南軍大敗。這時,由於建文帝對宦官管理較嚴,而燕王對宦官管理較為寬厚,所以不少宦官紛紛從南京跑出來歸附燕王。宦官瞭解宮中內情,謂重兵在外,南京空虛,勸燕王火速直取南京。接著,道衍為燕王定下“毋下城邑,疾赴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的戰略方針。五月,燕王招降揚州。受揚州歸降的影響,高郵和靠著江北的通州和泰州也都歸降了靖難軍。靖難軍很快就攻下儀真,集沿江船隻於江上,往來穿梭,旗鼓蔽天,其陣容足令南軍生畏。六月三日,靖難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自瓜州渡江,渡江這天是個晴天,萬里無雲,微風輕拂,江上風平浪靜。靖難軍戰船相接,旌旗蔽空,金鼓大震,戈甲耀日,南軍遙見靖難軍如此雄壯,早已膽落,很快潰敗。靖難軍勝利渡江後,十三日抵達南京金川門,守將李景隆等開門迎降。建文帝聞訊在宮中失蹤。燕王隨後不久就登極,史稱“明成祖”,改元“永樂”。

姚廣孝一生最突出的政治活動,是策劃發動“靖難”之役。歷經四年的“靖難之役”,全賴道衍運籌帷幄,遙控指揮,明永樂帝論功行賞,以道衍為第一。授道衍為僧錄司左善世,總領全國佛教。次年四月,永樂帝又授道衍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恢復他的原姓姚,特賜名廣孝,又把姚廣孝的父親,祖父都贈了官。

永樂帝很想讓道衍還俗從政,道衍堅決拒絕;永樂帝又賜給他豪華的宅第和宮女,道衍也謝絕了。道衍雖為僧官,上班著朝服,但下班後仍著僧衣,住寺院從事僧事活動。故後來日本人稱他為“黑衣宰相”。

永樂帝當政後姚廣孝比較突出的事蹟有兩件,那就是重修《永樂大典》和負責監修《太祖實錄》。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永樂帝命文淵閣侍讀解縉等三人為監修,《永樂大典》初修為解縉,永樂帝不滿意,令姚廣孝重修。解縉、姚廣孝等先後主持編纂工作,參加編務工作的人多達二千一百六十九人之多,到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編纂告竣。全書共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凡例六十卷,分抄一萬零九十五冊,總字數三萬七千萬,永樂帝親自作序,特賜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永樂帝又名道衍監修《太祖實錄》。

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三月,道衍拖著病體,風塵僕僕地從南京到北平覲見永樂皇帝,因長途勞累,病情加重,暫居慶壽寺。永樂帝得知,立即命駕赴慶壽寺看望道衍,並贈給他一隻金唾壺。永樂帝問道衍還有什麼要求,道衍說:“僧人溥洽關押多年了,請皇帝赦免了他吧?”溥洽是建文帝時的主錄。燕王攻下南京時有人告他:建文帝化裝成僧人,是經溥洽給剃度的。因為沒有實證,可疑性大,永樂帝藉口關押了他。後來,一直尋找建文帝,不見人影。現在,永樂帝深感受江山己固,也不怕建文帝“東山再起”,所以就順口荅應了道衍的請求,放了溥洽。

道衍在得知溥洽和尚出獄後,即圓寂於北平慶壽寺,享年八十四歲。永樂帝悲悼不己,特“輟視朝二日”,“命有司治喪,以僧禮葬,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追贈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恭靖,賜葬房山縣東北。”永樂帝“親制神道碑誌其功。”

姚廣孝的一生是充滿奇蹟的,他在14歲出家前,就對自己人生的去向有清晰的目標。他不願意繼承祖業學醫,是因為他心中認定前途有更輝煌的遠景。他很瞭解自己的才華、性格和志趣。因此他可以結交三教久流的人物、吸取他們知識和經驗,卻不放棄出家人的立場,在艱難的歲月裡,他堅定的為理想奔波。因為馬皇后的死,他奉詔隨侍燕王,於是峰迴路轉,有機會奔赴北國,去開拓人生的新機運。

在明初風雲變幻的政治舞臺上,姚廣孝抓住歷史的機遇,以他卓越的才能輔助朱棣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對明代歷史向前發展起了開拓性的作用。不幸的是,後人多從封建倫理和正統觀念出發,給他加上“大逆不道”、“奸僧”的帽子。姚廣孝死後屢受詆譭,生前的著作遭到禁焚,死後的哀和生前的榮恰成鮮明的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