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新修祠堂,按每家男丁數量每人分攤3000元,女性不用分攤出錢,這樣合適麼?

一點三農


對這個很反感,溫州這邊這個現象很嚴重!

這個應該出於自願,卻變成攤派,這裡面沒貓膩絕不可能!

有些還盲目攀比,費用自然水漲船高,越晚建的費用越高,於是原本就不錯的非要拆了重建,不把人家比下去似乎愧對祖宗!

這種風氣真不好,政府也應該管管,也不知道這種建築審批是怎麼過關的?!

有些地方整村就一個姓氏的,於是向上面以文化禮堂的形式報批,建成後就是宗祠!

溫州這邊還有離譜的事,每五年十年修一次宗譜,人均300起步,還得以家庭為單位再出另外一筆,還有其他什麼紅包等等,有時還重複,分支的搞一次,總堂還得搞一次,樂此不疲,族人只能交錢,否則就是對祖宗不敬。

現在國家倡導移風易俗,為什麼這種現象屢禁不止?!


杭訊通


在農村有些戶族確實比較大,幾百口人沒有一個外姓,我們村也不例外,800多口就一個姓氏,家族比較大,族裡面的事情也多。前年族裡從新修了族譜,幾個上了年紀旳老人,都是爺子輩,和老爺子輩旳,雖然我年齡不大,可是輩分大,我也參加了,說實話修族譜這事我是,杆麵杖吹火一竅不通,座了一會,我就找了個理由走了。族譜修好之後,發到了每家每戶,只要是男孩子一人一本,每本收工本費10塊錢。

修建祠堂是按人口分攤,每個男孩子600元,未岀嫁女孩,和出嫁女孩子除外,出嫁女可以,以個人名字捐款。不許分攤,祠堂建好之後,立一個功德石碑,把所有出嫁女孩的捐款數額,都刻在石碑上,包括族裡面的公攤款,都全部公佈。這樣一來,出嫁女兒都願意岀錢,可能都想在孃家留個好印象吧。


用戶鄉村三哥


這幾年,一些地方農村重修族譜、新建祠堂之風日盛。按說,盛世之下,修祠堂、族譜也是為了後代子孫尋根問祖、追本溯源方便,更能體現一個家族的凝聚力。不過,如果按照每家男丁數量將修祠堂的資金每人分攤3000元,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一般來說,修建祠堂都是本族族人自願捐款修建,根據自己的能力,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修建祠堂看似是一個家族的內部事情,其實也有著其社會價值,對於研究傳統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能夠以血緣關係凝聚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對於家族團結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

祠堂,在有的地方叫宗廟,也有叫家廟的。想必大家應該在電視劇中都會看到過去祠堂,那是一個族人商議大事的地方,也是處理違背族規的族人的場地,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場合。祠堂裡供奉的是一個家族的先祖,族譜上會詳細記載一代代先人的功德,以及家族的變遷,對於教育後人有著深遠的意義。

大多族人修祠堂,都是本族人中的翹楚者提出倡議,自己以身作則捐出大額款項用於祠堂的修建,這也是一件積德的善事。於是,在他的感召下,有經濟實力的本族人就會踴躍捐款,等到積攢夠修建祠堂的款項,就會由籌委會監督,開始修建祠堂。修建祠堂都是在經濟條件好了以後,才會發起的行為。如果是分攤資金籌建,就會惹得族人怨聲載道,實為不明之舉。

其實,修建祠堂,讓族人有個祭祀聚會場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祠堂是尋根問祖、聯絡宗親感情的重要紐帶;同時,它還是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講堂和陣地,是族人重要的文化活動場所。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修建祠堂的風氣就越甚。

盛世修譜建祠,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體現,對於傳統的譜牒文化研究及宗族聯誼都具有深遠的意義,但修譜建祠,最好是在自願捐款的原則上進行,如果硬加攤派,那就違背了修建祠堂的初衷。


建行漸遠


農村新修祠堂,按每家男丁人數每人收3000元,女性不用分攤。合不合適,我來給你分析一下。

首先從性別上分析,合不合適。可能你的長輩或者領頭號召族人修建祠堂的時候,是從男性的角度考慮的,男人作為家族的頂樑柱,理應擔當起修建家族宗祠的主力軍,因為這從角色上說,就是男人是家族裡的後代,以後會一直生活在這裡,而女性,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就會結婚嫁人,到時候跟家族已經沒有太大的聯繫,嫁出去的人如潑出去的水。所以,你們領頭人從這點考慮,只要求男丁分攤修建費用,有一定的道理。

其次,從你們村的整體經濟收入來分析定的分攤費合不合理。一個家族想要新修祠堂,說明你們家族的人多多少少都不會太窮。放在十年前,我不敢下這個結論你們家族有沒有錢。現在社會發展了,以前農村裡很多人都交不起學費,現在基本上在家裡都會建有自己的房子,而且房子越建越高,也有些人在大城市或者縣城裡買有房子。當人們手裡有閒錢了,就會想到把家裡的房子,宗祠等修建更好看。而修建宗祠,則需要靠家族裡的人出錢出力,且有長輩或者家族裡有點影響力的帶頭人捐錢捐物,有錢的捐個十幾萬或者幾萬,沒錢的捐個幾千幾百,最後把尾款分攤到各家各戶。當家族裡齊心協力把祠堂修好後,在門口的牆壁上立一個功德碑,把每家每戶誰捐的多少錢記上去,讓後人知道,當時是誰誰誰出了錢,把家族裡的祠堂建起來了。

所以不要小看農村裡修建一個祠堂,這需要帶頭人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也需要家族裡的團結一致,眾人拾柴火焰高。而通過修建宗祠,可以讓家族香火更加旺盛,讓後人有屬於自己的信仰,也會使得家族裡的人更加團結,這也是修建祠堂的好處。即使經濟條件不允許,而為了建家族祠堂,在我看來,這3000塊錢分攤費確實不多。我家族裡的祠堂十年前就重建了,當時也是每家每戶硬著頭皮掏錢建的,現在想想還是多虧了當時的帶頭人積極做工作,讓家族裡的上祠堂下祠堂裡的人都很團結,現在家族裡有什麼事都是一句話的事情。


林楓城主


農村新修祠堂,這是對宗族精神的延續,培養同宗同源的親人們共同的歸屬感。也是以濃縮的方式紀念歷代先祖和長輩,更是承載傳統好家風,繼承發揚傳遞下去,薪火相傳,代代不息。如此有儀式感的大事,按每家男丁數量每人分攤3000元,這樣的安排就有失妥當了。失去了尋根祭祖的榮譽感,戶戶攤派,本是莊嚴肅穆的事,變得不倫不類。

修建祠堂這樣的大事,更多是採用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能為修建祠堂添磚加瓦是每個後代子孫無上榮光的事。每個人依據自己的經濟能力量力而行。宗族,本是同宗同源,扶持弱小,互幫互助,其樂融融的一家人。

祠堂承載著遠方遊子的思鄉之情,祠堂裡供奉著他們的先祖牌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站在供桌下,抬頭來仰望,看著那一排排蠅頭小楷,家族的發展史緩緩鋪開,古老、厚重、肅穆的感覺穿過歷史的塵封,撲面而來,讓人不自覺的鼻子發酸,熱淚盈眶。


祠堂是宗族聯繫的紐帶,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家族都有一份榮譽感,這是不容置疑的。祠堂的出現,對於一個家族來說是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尤其過春節、清明的時候,全國各地的同宗人回來祭拜尋根。年長者眼淚汪汪,土埋半截的人終究有一天要進祠堂,這裡是自己最終的歸宿。年幼的虔誠膜拜,願家族興盛萬萬年。


以前總在電視上看到豪門大族修建的宗祠富麗堂煌,帶領眾多子孫虔誠膜拜。其實不少地方的普通人家也有祠堂。在膠東農村即使是普通農戶,也會在每年的春節,把家裡收拾的乾乾淨淨,擺上牲畜供品,恭恭敬敬的請出宗譜,香火不斷,接受供奉。在大都市奔波的人群,有多少人是從農村走出去的,對於故鄉是充滿了真摯的懷念,而祠堂,恰恰就是這種鄉情的延續。對於故鄉的一種懷念,對於家族的一種認可,形成一種代代相傳的信仰,這或許就是華夏兒女心中最美的天堂。



中國人葉落歸根的思想根深蒂固,祠堂是中國老百姓的根源,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多富有,我們流著相同的血脈,這裡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是所有遠方的遊子日思夜想魂牽夢縈之地。


家在南鄉


近年來,農村修祠堂續家譜現象比較興盛,這反映了改革開放以後農村生活的日益提高,農村人在解決溫飽之後有精力來思考精神上的滿足。農村的主要特點是聚族而居,家庭團結歷來都受到重視,修祠堂、續家譜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家族間的凝聚力,也是人們慎終追遠、敬祖禮宗的一種表達形式,是傳統儒家思想的具體表現。修祠堂,是在空間上展現家族的繁榮昌盛,續家譜是在時間上展現家族代代傳承、興旺發達。修祠堂和續家譜,說白了就是在世的人們在情感上與祖先的連通,是對祖宗的一種彙報和交待,也是對祖宗的一種感恩,更是希望得到祖宗的保佑,讓家業繼續興旺發達。

不過,我們這裡不探討修祠堂和續家譜有無必要的問題,事實上這兩個行為延續了數千年,自應有其存在的價值。那麼,修祠堂也好,續家譜也好,總會產生一定的費用,這經費是哪裡出呢?

其實自古到今,經費來源是差不多的。過去家庭有祖產廟地和墳產,有時候也有房食地(即家庭中拿出一部分土地,收入專門用來支付祭祀費用),這些收入會用來一年一度的家族祭祀,但續譜時候所產生的費用較大,單靠這些費用肯定遠遠不夠。這就需要募捐和攤派。

現在農村修祠堂和續家譜,集資攤派的方式和舊時是一脈相承的,一般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募捐,募捐有對象是族中較為發達者,對於捐資多者,可以聘為譜書編纂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也可以在譜書中立傳介紹,捐資修祠堂者,會在祠堂內立功德碑,予以載明;第二種是募捐和攤派相結合,在募捐費用不夠時,再在族中攤派。第三種是為表示公平,不進行募捐,只在族中進行攤派。修族譜時,如果只錄男丁,則只向男丁攤派,如果男女兼收,則男女人口均攤派,有時候女性攤派男丁一半的費用,因為男丁的子女都上族譜,而女孩子嫁出後是外姓人,子女不入譜。而修祠堂時,往往只向男丁攤派,因為女孩要出嫁,將來不會在本族祠堂內接受香火。

其實,這三種出資方式,都是自古傳承下來的,講起來都是有道理的。作為族中人,大部分人家是不在意這個費用,都會主動拿出應德的費用的。像題目描述的這種修祠堂只向男丁攤錢的做法,也是合情合理的,大家都一樣,就不存在不合適的問題。至於合適不合適,主要是攤多少的問題。一個男丁3000元,對於一般的農村家庭來說,這個費用確實有點高,可能有些農民接受不了,不願意出這部分錢。現實中,也確實有些地方修譜和修祠堂時,因為某些族人不交錢不配合,而被排除出譜書之外,或者排除祠堂之外,不允許其進祠堂祭祖,其家人去世後也不得入祠堂受族人禮拜。這就造成族人不睦的問題。

其實,在現實修譜和修祠堂時,都是要從族中選出德高望重的幾個人來主持,帳目是要公平公正公開的,絕對不允許從中謀利的行為發生,如果有人在這樣的事情中謀利,那是要遭報應的。所以,針對此題,這種攤派方法和攤派款額,到底合適不合適,主要看主持者是否公平公正,賬目是否公開。再是,族中辦事,應該照顧大多數人,要量力而行,修建祠堂也好,續族譜也好,都要量力而行,如果資金籌措難度大,就沒有必要搞豪華的大規模的祠堂,敬祖祭祖,關鍵是心誠,有這麼一個公用的祭祖地方就行了,不在其豪華與否。晏子也是農村出身,這是晏子對農村修祠堂和續族譜的認識,不知大家以為然否?


齊東晏子


我們家現在沒祠堂了,具體真不太清楚,聽說及按常理來講,修建祠堂是屬於宗族大事。按理來講沒啥大事或祠堂有問題,不會輕易修繕,除非族親出有名望人物,為光宗耀祖擴建修繕祠堂,要是這樣一般誰提出誰出錢或出大部分錢來修建。族親應該在修繕過程中幫忙聽差遣尚可。畢竟革命有先後 能力有大小,別說修建祠堂,哪怕孝敬父母也要量力而行,感覺男丁3000人均要求做法實屬不多,傳統女孩早晚嫁出去別家人,不出錢正常。另外現在節約型社會,孝敬祖輩也是應該的,但相對而言沒必要鼓肚子硬撐的去鋪張浪費,又不是集資蓋學堂。宗族的事情宗族商量,有人五體顧不住六身,那還有錢管這些,我覺得無論咋說也要切合實際,沒能力並不代表對祖宗的不孝 不尊 不敬!


鑫桂雜苑


農村修祠堂,男性出3000元,女性不用出,這個合適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近些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有錢了,而中國又是個崇拜祖宗的國家,所以修建祠堂村莊也就越來越多,一般來說都是按照每家每戶的男丁來分配捐錢的,因為男丁才有資格把自己的姓名刻在祠堂裡,男丁是每家每戶的代表,死了以後牌位也要供在祠堂,女孩子以後嫁出去,就屬於別人家的人,因此女性可捐不可捐的範疇!

就拿我們村來說吧,我們是在12年的時候翻新的祠堂,以前的祠堂被火燒燬了,那個時候我們每個男丁是3000塊,女的不用交錢,嫁出去的,可以自由捐款,有的捐幾百,有的捐幾千,上萬的,這些都是要上榜的,大紅字貼出來,之後刻在碑上,然後就是搞了三天的慶祝大宴,嫁出去的女方家裡一家都會請回來做客的,每家每戶都會帶鞭炮回來放鞭炮!

一般碰到這個事,每家每戶都很願意的,沒有人會反對,或質疑什麼,因為規矩定好了,所以顯得公平!再說一個全村的大事,你老胡鬧,質疑這個質疑那個,顯得你不孝順!


花得生活印象


這是一種精神建設上的行為,祠堂是讓外姓人看了覺得這個姓氏強大的象徵,不用一定要攤派到個人多少,如果攤派到個人的數額過高,致使影響到生活和工作不能正常開展,這樣建起來的祠堂就失去了建祠堂的初衷。

一人3000元,如果生有兩個兒子,加上父親,家裡4個男人的話,就是一次性拿1萬多,雖然咱們國家已經在積極脫貧攻堅中,但是,還是有不少農村家庭還不富裕,一下拿上萬的錢還是問題。

綜上所述,修祠堂這樣的公益性事業,有能力則修,沒能力則可以不修,有多少錢辦多大的事,一定要攤派多少就偏離了修祠堂的意義了。


七鄉人家


我所在村人口8000多以上,很多姓,大大小小宗祠十多個,一般宗祠要麼是新的,要麼就是破的。而且都是最近幾年新建的,一般200平方以上的。差的30多萬以上,有的一兩百萬,按人口算,一家最少也要一萬左右,有錢的給更多!我二姑所在村的宗祠很大,三進廳,花了一百多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