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修祠堂,按每家男丁数量每人分摊3000元,女性不用分摊出钱,这样合适么?

一点三农


对这个很反感,温州这边这个现象很严重!

这个应该出于自愿,却变成摊派,这里面没猫腻绝不可能!

有些还盲目攀比,费用自然水涨船高,越晚建的费用越高,于是原本就不错的非要拆了重建,不把人家比下去似乎愧对祖宗!

这种风气真不好,政府也应该管管,也不知道这种建筑审批是怎么过关的?!

有些地方整村就一个姓氏的,于是向上面以文化礼堂的形式报批,建成后就是宗祠!

温州这边还有离谱的事,每五年十年修一次宗谱,人均300起步,还得以家庭为单位再出另外一笔,还有其他什么红包等等,有时还重复,分支的搞一次,总堂还得搞一次,乐此不疲,族人只能交钱,否则就是对祖宗不敬。

现在国家倡导移风易俗,为什么这种现象屡禁不止?!


杭讯通


在农村有些户族确实比较大,几百口人没有一个外姓,我们村也不例外,800多口就一个姓氏,家族比较大,族里面的事情也多。前年族里从新修了族谱,几个上了年纪旳老人,都是爷子辈,和老爷子辈旳,虽然我年龄不大,可是辈分大,我也参加了,说实话修族谱这事我是,杆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座了一会,我就找了个理由走了。族谱修好之后,发到了每家每户,只要是男孩子一人一本,每本收工本费10块钱。

修建祠堂是按人口分摊,每个男孩子600元,未岀嫁女孩,和出嫁女孩子除外,出嫁女可以,以个人名字捐款。不许分摊,祠堂建好之后,立一个功德石碑,把所有出嫁女孩的捐款数额,都刻在石碑上,包括族里面的公摊款,都全部公布。这样一来,出嫁女儿都愿意岀钱,可能都想在娘家留个好印象吧。


用户乡村三哥


这几年,一些地方农村重修族谱、新建祠堂之风日盛。按说,盛世之下,修祠堂、族谱也是为了后代子孙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方便,更能体现一个家族的凝聚力。不过,如果按照每家男丁数量将修祠堂的资金每人分摊3000元,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一般来说,修建祠堂都是本族族人自愿捐款修建,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修建祠堂看似是一个家族的内部事情,其实也有着其社会价值,对于研究传统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能够以血缘关系凝聚起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对于家族团结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祠堂,在有的地方叫宗庙,也有叫家庙的。想必大家应该在电视剧中都会看到过去祠堂,那是一个族人商议大事的地方,也是处理违背族规的族人的场地,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场合。祠堂里供奉的是一个家族的先祖,族谱上会详细记载一代代先人的功德,以及家族的变迁,对于教育后人有着深远的意义。

大多族人修祠堂,都是本族人中的翘楚者提出倡议,自己以身作则捐出大额款项用于祠堂的修建,这也是一件积德的善事。于是,在他的感召下,有经济实力的本族人就会踊跃捐款,等到积攒够修建祠堂的款项,就会由筹委会监督,开始修建祠堂。修建祠堂都是在经济条件好了以后,才会发起的行为。如果是分摊资金筹建,就会惹得族人怨声载道,实为不明之举。

其实,修建祠堂,让族人有个祭祀聚会场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祠堂是寻根问祖、联络宗亲感情的重要纽带;同时,它还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讲堂和阵地,是族人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修建祠堂的风气就越甚。

盛世修谱建祠,是民族繁荣昌盛的体现,对于传统的谱牒文化研究及宗族联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修谱建祠,最好是在自愿捐款的原则上进行,如果硬加摊派,那就违背了修建祠堂的初衷。


建行渐远


农村新修祠堂,按每家男丁人数每人收3000元,女性不用分摊。合不合适,我来给你分析一下。

首先从性别上分析,合不合适。可能你的长辈或者领头号召族人修建祠堂的时候,是从男性的角度考虑的,男人作为家族的顶梁柱,理应担当起修建家族宗祠的主力军,因为这从角色上说,就是男人是家族里的后代,以后会一直生活在这里,而女性,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就会结婚嫁人,到时候跟家族已经没有太大的联系,嫁出去的人如泼出去的水。所以,你们领头人从这点考虑,只要求男丁分摊修建费用,有一定的道理。

其次,从你们村的整体经济收入来分析定的分摊费合不合理。一个家族想要新修祠堂,说明你们家族的人多多少少都不会太穷。放在十年前,我不敢下这个结论你们家族有没有钱。现在社会发展了,以前农村里很多人都交不起学费,现在基本上在家里都会建有自己的房子,而且房子越建越高,也有些人在大城市或者县城里买有房子。当人们手里有闲钱了,就会想到把家里的房子,宗祠等修建更好看。而修建宗祠,则需要靠家族里的人出钱出力,且有长辈或者家族里有点影响力的带头人捐钱捐物,有钱的捐个十几万或者几万,没钱的捐个几千几百,最后把尾款分摊到各家各户。当家族里齐心协力把祠堂修好后,在门口的墙壁上立一个功德碑,把每家每户谁捐的多少钱记上去,让后人知道,当时是谁谁谁出了钱,把家族里的祠堂建起来了。

所以不要小看农村里修建一个祠堂,这需要带头人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也需要家族里的团结一致,众人拾柴火焰高。而通过修建宗祠,可以让家族香火更加旺盛,让后人有属于自己的信仰,也会使得家族里的人更加团结,这也是修建祠堂的好处。即使经济条件不允许,而为了建家族祠堂,在我看来,这3000块钱分摊费确实不多。我家族里的祠堂十年前就重建了,当时也是每家每户硬着头皮掏钱建的,现在想想还是多亏了当时的带头人积极做工作,让家族里的上祠堂下祠堂里的人都很团结,现在家族里有什么事都是一句话的事情。


林枫城主


农村新修祠堂,这是对宗族精神的延续,培养同宗同源的亲人们共同的归属感。也是以浓缩的方式纪念历代先祖和长辈,更是承载传统好家风,继承发扬传递下去,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如此有仪式感的大事,按每家男丁数量每人分摊3000元,这样的安排就有失妥当了。失去了寻根祭祖的荣誉感,户户摊派,本是庄严肃穆的事,变得不伦不类。

修建祠堂这样的大事,更多是采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能为修建祠堂添砖加瓦是每个后代子孙无上荣光的事。每个人依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量力而行。宗族,本是同宗同源,扶持弱小,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祠堂承载着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祠堂里供奉着他们的先祖牌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站在供桌下,抬头来仰望,看着那一排排蝇头小楷,家族的发展史缓缓铺开,古老、厚重、肃穆的感觉穿过历史的尘封,扑面而来,让人不自觉的鼻子发酸,热泪盈眶。


祠堂是宗族联系的纽带,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家族都有一份荣誉感,这是不容置疑的。祠堂的出现,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尤其过春节、清明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同宗人回来祭拜寻根。年长者眼泪汪汪,土埋半截的人终究有一天要进祠堂,这里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年幼的虔诚膜拜,愿家族兴盛万万年。


以前总在电视上看到豪门大族修建的宗祠富丽堂煌,带领众多子孙虔诚膜拜。其实不少地方的普通人家也有祠堂。在胶东农村即使是普通农户,也会在每年的春节,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摆上牲畜供品,恭恭敬敬的请出宗谱,香火不断,接受供奉。在大都市奔波的人群,有多少人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对于故乡是充满了真挚的怀念,而祠堂,恰恰就是这种乡情的延续。对于故乡的一种怀念,对于家族的一种认可,形成一种代代相传的信仰,这或许就是华夏儿女心中最美的天堂。



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思想根深蒂固,祠堂是中国老百姓的根源,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多富有,我们流着相同的血脉,这里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所有远方的游子日思夜想魂牵梦萦之地。


家在南乡


近年来,农村修祠堂续家谱现象比较兴盛,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活的日益提高,农村人在解决温饱之后有精力来思考精神上的满足。农村的主要特点是聚族而居,家庭团结历来都受到重视,修祠堂、续家谱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家族间的凝聚力,也是人们慎终追远、敬祖礼宗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修祠堂,是在空间上展现家族的繁荣昌盛,续家谱是在时间上展现家族代代传承、兴旺发达。修祠堂和续家谱,说白了就是在世的人们在情感上与祖先的连通,是对祖宗的一种汇报和交待,也是对祖宗的一种感恩,更是希望得到祖宗的保佑,让家业继续兴旺发达。

不过,我们这里不探讨修祠堂和续家谱有无必要的问题,事实上这两个行为延续了数千年,自应有其存在的价值。那么,修祠堂也好,续家谱也好,总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这经费是哪里出呢?

其实自古到今,经费来源是差不多的。过去家庭有祖产庙地和坟产,有时候也有房食地(即家庭中拿出一部分土地,收入专门用来支付祭祀费用),这些收入会用来一年一度的家族祭祀,但续谱时候所产生的费用较大,单靠这些费用肯定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募捐和摊派。

现在农村修祠堂和续家谱,集资摊派的方式和旧时是一脉相承的,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募捐,募捐有对象是族中较为发达者,对于捐资多者,可以聘为谱书编纂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也可以在谱书中立传介绍,捐资修祠堂者,会在祠堂内立功德碑,予以载明;第二种是募捐和摊派相结合,在募捐费用不够时,再在族中摊派。第三种是为表示公平,不进行募捐,只在族中进行摊派。修族谱时,如果只录男丁,则只向男丁摊派,如果男女兼收,则男女人口均摊派,有时候女性摊派男丁一半的费用,因为男丁的子女都上族谱,而女孩子嫁出后是外姓人,子女不入谱。而修祠堂时,往往只向男丁摊派,因为女孩要出嫁,将来不会在本族祠堂内接受香火。

其实,这三种出资方式,都是自古传承下来的,讲起来都是有道理的。作为族中人,大部分人家是不在意这个费用,都会主动拿出应德的费用的。像题目描述的这种修祠堂只向男丁摊钱的做法,也是合情合理的,大家都一样,就不存在不合适的问题。至于合适不合适,主要是摊多少的问题。一个男丁3000元,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来说,这个费用确实有点高,可能有些农民接受不了,不愿意出这部分钱。现实中,也确实有些地方修谱和修祠堂时,因为某些族人不交钱不配合,而被排除出谱书之外,或者排除祠堂之外,不允许其进祠堂祭祖,其家人去世后也不得入祠堂受族人礼拜。这就造成族人不睦的问题。

其实,在现实修谱和修祠堂时,都是要从族中选出德高望重的几个人来主持,帐目是要公平公正公开的,绝对不允许从中谋利的行为发生,如果有人在这样的事情中谋利,那是要遭报应的。所以,针对此题,这种摊派方法和摊派款额,到底合适不合适,主要看主持者是否公平公正,账目是否公开。再是,族中办事,应该照顾大多数人,要量力而行,修建祠堂也好,续族谱也好,都要量力而行,如果资金筹措难度大,就没有必要搞豪华的大规模的祠堂,敬祖祭祖,关键是心诚,有这么一个公用的祭祖地方就行了,不在其豪华与否。晏子也是农村出身,这是晏子对农村修祠堂和续族谱的认识,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齐东晏子


我们家现在没祠堂了,具体真不太清楚,听说及按常理来讲,修建祠堂是属于宗族大事。按理来讲没啥大事或祠堂有问题,不会轻易修缮,除非族亲出有名望人物,为光宗耀祖扩建修缮祠堂,要是这样一般谁提出谁出钱或出大部分钱来修建。族亲应该在修缮过程中帮忙听差遣尚可。毕竟革命有先后 能力有大小,别说修建祠堂,哪怕孝敬父母也要量力而行,感觉男丁3000人均要求做法实属不多,传统女孩早晚嫁出去别家人,不出钱正常。另外现在节约型社会,孝敬祖辈也是应该的,但相对而言没必要鼓肚子硬撑的去铺张浪费,又不是集资盖学堂。宗族的事情宗族商量,有人五体顾不住六身,那还有钱管这些,我觉得无论咋说也要切合实际,没能力并不代表对祖宗的不孝 不尊 不敬!


鑫桂杂苑


农村修祠堂,男性出3000元,女性不用出,这个合适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有钱了,而中国又是个崇拜祖宗的国家,所以修建祠堂村庄也就越来越多,一般来说都是按照每家每户的男丁来分配捐钱的,因为男丁才有资格把自己的姓名刻在祠堂里,男丁是每家每户的代表,死了以后牌位也要供在祠堂,女孩子以后嫁出去,就属于别人家的人,因此女性可捐不可捐的范畴!

就拿我们村来说吧,我们是在12年的时候翻新的祠堂,以前的祠堂被火烧毁了,那个时候我们每个男丁是3000块,女的不用交钱,嫁出去的,可以自由捐款,有的捐几百,有的捐几千,上万的,这些都是要上榜的,大红字贴出来,之后刻在碑上,然后就是搞了三天的庆祝大宴,嫁出去的女方家里一家都会请回来做客的,每家每户都会带鞭炮回来放鞭炮!

一般碰到这个事,每家每户都很愿意的,没有人会反对,或质疑什么,因为规矩定好了,所以显得公平!再说一个全村的大事,你老胡闹,质疑这个质疑那个,显得你不孝顺!


花得生活印象


这是一种精神建设上的行为,祠堂是让外姓人看了觉得这个姓氏强大的象征,不用一定要摊派到个人多少,如果摊派到个人的数额过高,致使影响到生活和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这样建起来的祠堂就失去了建祠堂的初衷。

一人3000元,如果生有两个儿子,加上父亲,家里4个男人的话,就是一次性拿1万多,虽然咱们国家已经在积极脱贫攻坚中,但是,还是有不少农村家庭还不富裕,一下拿上万的钱还是问题。

综上所述,修祠堂这样的公益性事业,有能力则修,没能力则可以不修,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一定要摊派多少就偏离了修祠堂的意义了。


七乡人家


我所在村人口8000多以上,很多姓,大大小小宗祠十多个,一般宗祠要么是新的,要么就是破的。而且都是最近几年新建的,一般200平方以上的。差的30多万以上,有的一两百万,按人口算,一家最少也要一万左右,有钱的给更多!我二姑所在村的宗祠很大,三进厅,花了一百多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