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領”之痛——“低人一等”的高職生

核心提示:近年,媒體上常有關於快遞小哥工資高的報道。比如,在辦公室,有白領懷疑快遞小哥拿了自己包裹裡的東西,快遞小哥說,我一個月工資1萬多,不會貪你這個小便宜把工作丟了,頓時辦公室安靜了,因為,快遞小哥工資遠高於他們這些坐在辦公室的白領,這已經是一個常見的現象。

近年,媒體上常有關於快遞小哥工資高的報道。比如,在辦公室,有白領懷疑快遞小哥拿了自己包裹裡的東西,快遞小哥說,我一個月工資1萬多,不會貪你這個小便宜把工作丟了,頓時辦公室安靜了,因為,快遞小哥工資遠高於他們這些坐在辦公室的白領,這已經是一個常見的現象。

但是,家長們仍然願意自己的孩子讀書,坐進辦公室。

還有,最近熱炒的網紅學校“小龍蝦學院”,雖然炒小龍蝦就能月入上萬元,一畢業就被用人單位搶光,但年輕人仍不大願意從事這個行業,父母也不怎麼支持。

問題出在哪兒呢?

“藍領”之痛——“低人一等”的高職生


收入

從就業觀念來看,做藍領,撇開政治正確的說法,在中國的確難與白領去比社會地位。

但是,同樣是職業教育,其實還是有區分的,生產型崗位,操控數字機床,所需要的基礎知識、操作技能很強:學生具備機械、電器、液壓、英語的綜合能力,學校訂單式培養,到企業就能用,無縫對接,待遇不錯,也很受企業歡迎。

然而,遺憾的是,仍然受到歧視。

這種歧視當然有原因。

家境、社會地位這些當然都是答案,但最根本的,還在於經濟收入——畢竟經濟收入決定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是本,社會地位是表。

這背後的答案就是未來預期收入:白領,隨著工作的積累,未來的收入還會不斷上升。當下中國社會,帶來收入上升的晉升通道又與學歷息息相關

。由於高職教育,在學歷上受到歧視,日後晉升困難,家長自然不願意自己的孩子選擇高職教育。

所以,矛盾就來了。

“藍領”之痛——“低人一等”的高職生


缺口

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轉型,粗放的勞動密集型轉向了更高技術的生產,對工人的技能要求增加,技術人才尤其是高端技術人才缺口非常大。

高級技工佔產業工人總體的比例,日本為40%,德國50%,而中國僅為5%。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高端技術人才的缺口,將達到2200萬人。

2018年,中國高職(專科)院校有1418所,全國普通專科在校生有1133萬人,每年招生數量大約在400萬,今年高職院校則大幅擴招100萬人,力度相當大。

從這一趨勢觀察,改革開放以來低文化低技術的“農民工”群體將很快退出歷史舞臺,迎來“工匠”的時代。

前段時間,有研究烤鴨的博士論文,引來很多嘲笑。實際上,食品工業中,一個口味、用料多少,烹飪時間多少,都是需要反覆研究的。在工業化大規模生產中,少煮一分鐘,就意味著節約很大的成本。所以,出現中國潛江龍蝦學校這樣的網紅學校並不奇怪,而是時代所需。

如今,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實現社會觀念的轉變,實現人盡其才,讓更多的青年願意做一個藍領。

“藍領”之痛——“低人一等”的高職生


學歷

上世紀末,中國對專科層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進行了調整,除了師範、醫學、公安類的仍然稱為"高等專科學校"(即高專)外,非師範、非醫學、非公安類的專科層次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都一律稱為"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這就是“高職”的由來。

2012年起,為響應中國教育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規劃,部分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開始試辦本科層次的專業,學位為專業學士。

至此,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已包括本科和專科兩個學歷教育層次。讀職校,也可以是“本科畢業”。

比如,本科層次的高職,考研究生時,是按“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可直接報名參加”這一規定對待的。

但是,應該看到的是,具有本科學歷的職業學院還很少,職業學院大多數仍然屬於專科層次。

除了這些學院,中國的職業教育還有另一大類,即技工學校。這些學校是純市場化的,主管部門也不是教育部而是人社部,並不在國家承認的學歷範圍之內,沒有專科學歷。

徐州工程機械技師學院、潛江小龍蝦學校這樣的技師學校,正是這樣的純市場化的、學歷體系之外的技師學校。一方面,正是市場化,才能使其積極、敏銳的把握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市場需要什麼技能,學習就開設什麼專業;但同時,遊離於學歷體系之外,並未納入國家統招計劃,缺乏統一的招生平臺,只能靠技工學校自主招生,吸引不了優質生源就讀,造成了技工學校招生數量逐年減少,也阻礙了其發展。

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還不能很好的銜接,技工學校的畢業生,仍然不被承認學歷,高級技工不被認為是高學歷技工,既限制了這些學院的發展,又制約了這類技能型人才的晉升、進修、職稱待遇,造成人才浪費與經濟發展效率的損失。

更重要的是,技術發展很快,技能不光是操作,也會涉及到理論,“技而優則學”,需要進行更高層次的理論化學習,是一條必然之路。但這個時候,技工資格證書,在學歷教育體系中,會遭遇嚴重的障礙,根本沒有資格進入更高層次的學術體系,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費。

所以,即便錄取線超過本科線,一畢業就能進好的企業,但考慮到將來不管是在進一步深造、還是晉升上受限,學生與家長必然對選擇技師學校、高職心存疑慮。

改變

教育系統的首要作用,當然是傳授知識。這個體系的第二個作用,就是篩選,即通過各種手段,找出優秀的人。

篩選的過程中,也就是給人排序。學歷序列的本質,也是排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歷排序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高學歷是更好的敲門磚,可以有更高的起點。

那麼,傳授知識,學習更有用的知識與排序,是兩個不同的功能。這個兩個功能結合得好,教育系統的效率就更高。但如果把時間浪費在那些專門應付考試的技能上,則必然事倍功半。

因此,我們的教育應該鼓勵在學歷教育中完成職業教育,在一部分高等教育中,去掉那些將來註定不會使用的內容,替換為職業技能教育,比如,在汽車專業中,增加職業技能,去掉大學物理中的相對論。或者,把現存的職業教育學院,更多的納入到學歷教育中來。

但在目前的教育評價中,理論知識比實踐操作技能更高貴,雖然對於經濟發展來說,恰好相反,某種程度上,學術知識反而浪費更大。

譬如,一個學了相對論但缺乏專業技能的汽車專業學生,與一個沒學相對論但有汽車裝配技能的學生,到底那個更受企業歡迎?

既然高職本科與普通本科共同構成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全日制本科層次;既然技能知識與學術知識都一樣的重要,那麼,為何不能給予相同的待遇呢?

一個基本的表現就是命名規則。某某大學與某某職業學院,受到的待遇是完全不一樣的。

實際上,在國外以及我國臺灣省均為專門的XX應用科技大學或XX科技大學開辦高職本科專業。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中國的職業改革教育,或許可以先從名稱規則開始。如果你覺得這會打亂大學的規則,損害現有大學的利益,那是因為你認為,職業教育本來就低人一等,而要改革的,正是這種觀念。

本文首發於央視網《見識》欄目,可關注微信號“央視網”查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