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當初被父母逼著上興趣班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怣手邊嘚螡秺


我肯定是不贊成“逼”的,但我覺得“逼”有一個程度的問題,適當的“逼”還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某個階段。

我有一個師妹,在中學的時候拿到了田徑的國家二級運動員,後來上了北師大讀心理學,然後又去了俄勒岡州立讀運動心理學博士,現在是美國一所大學的終身教授。她對於讓孩子參加運動興趣班的觀點,我覺得還是很有價值的,在這和大家分享一下。


運動興趣班(其實也包括其他興趣班)有這幾方面的好處:

1、第一個好處:規則下面的樂趣最大化

小朋友自己拍拍球投投籃可能有意思,但和一群小朋友一起,更有意思。尤其在比賽當中進球了,那天下最有意思的,就是這個事情了。這也是選擇興趣班的一個重要的參考,孩子在這裡面,在這種訓練、比賽的規則下,是不是有樂趣,是不是樂趣最大化了。

2、第二個好處:系統化的技術培養

沒有技術,就不會喜歡,技術是喜歡、enjoy的前提,技術越出眾,喜歡的程度就越大。技術重不重要?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練了很長時間,技術都沒有進步,那麼很有可能,他會喪失樂趣和動力。


3、第三個好處:品格和性格的培養

參加興趣班,因為涉及到了競技和比賽,對品格和性格培養有獨一無二的優勢。體育運動興趣班,和其他興趣班相比,除了有“術”的東西,還有“道”的東西在裡面。什麼是道?就是性格、品格。

比如,出去比賽、平時訓練,落後的時候怎麼辦?輸了怎麼辦?小朋友的心裡是一定會去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也許這有一個過程,但在這個過程當中他解決的是一個面對挫折的能力。所以你看很多喜歡運動的人,抗挫折能力比較強,比較樂觀、比較開朗。

除此之外,這裡面還有一個品行的培養,就是堅持。任何一種運動發展到後面,可能剛開始有樂趣,後面都有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怎麼樣在暫時沒有樂趣的時候還能夠堅持下去,能夠看到以後我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那一刻。這很重要,他可以應用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學習枯燥的時候,我怎麼堅持下去;長大成家,面對漫長的人生、某個階段的枯燥的生活,怎麼堅持下去。


4、其他好處

參加訓練班,還有其他一些好處。比如,溝通能力,怎麼樣和隊友交流、怎麼樣和教練溝通、怎麼樣取得別人的信任、怎麼樣展現自己的領導能力爭取爭取能當隊長啊,這些都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得到培養的能力。


再比如,生活能力,小到我需要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訓練物品,大到跟教練出去比賽,照顧好自己。這不都是我們希望孩子能掌握到的技能嗎?這些技能太重要了,但它必須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培養。沒有一個課,直接就可以教會你怎麼應對挫折、怎麼管理壓力、怎麼進行自我管理,它必須通過一個渠道,通過長期的練習和適應來實現。而運動,就是最好的載體。

這是一個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過程。很多時候,你只有回頭再來看,才發現,過去這麼多年的練習,塑造了今天的我。這也是我練習田徑十幾年來最大的一個感觸。

所以對於參加興趣班這件事,對於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有什麼樣的期望,我的排序是:性格、樂趣、習慣、技術。


家長抱著這樣一個心態,就不會給孩子造成特別大的焦慮和壓力。


小熊來玩


暑假又到了,雖然不用上課,但是現如今的小朋友們可沒辦法閒下來。

跆拳道、鋼琴、美術、英語,一大堆興趣班還等著他們去上,看完心疼一秒鐘。

那些當初被父母逼著上興趣班的小夥伴們,現在怎麼樣了呢?

小編有位朋友,六歲半的時候就被爸爸逼著學鋼琴,接受聲樂教育,不想練琴就要罰站,彈錯就用竹條打手心,他的整個童年都在鋼琴房度過的。

一開始他對鋼琴非常反感,但後來到初中的時候,相貌平平的他發現彈鋼琴可以引起班花的注意。

於是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絕對不是因為泡妞,他重新燃起了學習鋼琴的熱情 並且在高中就通過了十級,鋼琴就像朋友一樣,給他鼓勵和自信,讓他勇敢地面對生活。

還有人自小體弱 ,經常被班裡的人欺負,後來被爸媽送到拳館學習散打,身體逐漸變得強壯起來,再也沒有人找他麻煩,既不會任人宰割,必要的時候還能伸張正義,整個人都變得自信了許多。

當然,被父母逼著上興趣班的人,可能會失去快樂的童年,但長大後 也收穫了一門特長,總的來說,有失也有得,主要看個人是怎麼權衡的,父母的出發點畢竟還是為了我們好。

其實還是很羨慕有一門特長的小夥伴,不像小編小時候家裡窮,沒錢報興趣班,現在全身上下沒有任何的藝術細菌,唯一會的一門樂器就是吹口哨了。


愛問愛答


最近開封爆出一個新聞,一個5歲的孩子,因為每個週末都需要上4個興趣班,幾乎沒有自己休息的時間,導致換上抑鬱症性情大變,這樣的興趣班哪裡還有“興趣”可言?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上過不少興趣班,有的的確是孩子興趣使然,有的是因為曾經“學了可以考試加分”,還有一種興趣班是,“你看隔壁家二妞都上了你也得上”。

很多家長會說:不能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啊!

但孩子是否能成長出健全的人格,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獲得更多的成功和社會價值,不完全靠“多上興趣班”而來,家長在為孩子選擇興趣班時,應該從下面3個角度考慮:

1、是否真的順應了孩子的天賦與特長

建議家長在為孩子選興趣班時應該遵從孩子的天性,而不完全以家長的喜好為標準。有的小孩可能更喜歡武術或拳擊,但父母偏偏覺得應該去學習芭蕾,結果孩子學得不開心,家長也白花了錢。每個孩子都生來獨特,有的孩子雖然內向話少,但可能有著強大的藝術天賦或音樂細胞;有的孩子活潑好動愛表演,可能未來很適合從事演藝方面的工作。悉心呵護孩子的興趣萌芽,幫助他通往更美好的未來。

2、別讓過多的興趣班成為孩子痛苦的負擔。

有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充滿了焦慮,恨不得孩子放學後和週末所有時間都安排上不同的興趣班,據說北京家長在孩子的興趣班上一年平均要花費13.6萬之多,家長咬著牙也要上,孩子也被埋沒在各式各樣的培訓之中。興趣班應該以孩子“興趣”為主,這種焦慮與攀比的心理容易帶來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反而孩子享受不到學習的樂趣,而是揹負了沉重的壓力。

3、是否在某個興趣的“甜蜜區”有持續投入

有的家長給孩子報了很多的興趣班,似乎這樣做了才能“盡到了家長的責任”,然而這似乎是“用戰術的勤奮掩蓋了戰略的懶惰”,當今社會更強調長板理論,如果每一項興趣都只是淺嘗輒止泛泛而學,不足以構成孩子的核心競爭力,如同商業中戰略選擇一樣,興趣班的選擇也需要有“舍”有“得”,在孩子的天賦與社會紅利趨勢交集處找到某個興趣的“甜蜜區”,持續培養。檯球王子丁俊暉的成功離不開其父親十幾年如一日對他的檯球技能培養,王獻之能成為書法大家離不開其父親王羲之言傳身教的書法培養,只有“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才能真正把某項興趣轉為能獨樹一幟的技能。


馮塵


提到孩子上興趣班這一話題,網上到處都是爭議,有孩子因為當初父母逼著上興趣班,帶來後來工作,家庭,生活的改變,如今的他感謝父母為他當初做的一切。然而,有的則恰恰相反,他們埋怨父母當初逼著上各種興趣班,剝奪他們享受童年的樂趣。

不過,我還是認為還孩子快樂童年比各種興趣班重要。想讓孩子上興趣班,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根據孩子的需求,選擇適合孩子的,讓孩子帶著快樂去上,從中找到樂趣,成為孩子的動力而不是負擔。

比如,有的孩子可以同時上好多個興趣班,有的一個興趣班都不想去上,有的剛開始興致滿滿的,到最後又排斥,有的則是看朋友或同學,自己也跟著去上,其實這些表現都很正常,無需逼著孩子上他做自己的不喜歡的事。

為什麼覺得給孩子快樂童年比興趣班重要?

父母所謂“一切為你好”的興趣班,在讓孩子眼中就成你剝奪我的快樂童年。父母首先要多關注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有什麼樣的需求,孩子的興趣是什麼,而不是自己覺得怎麼樣的興趣班適合孩子,強加給孩子。只有讓孩子從興趣班中得到樂趣,孩子才會把興趣變成愛好,一直堅持下去。



遵從孩子的生長規律,否則只會適得其反。當孩子不喜歡上興趣班,那興趣班對有他還有什麼用處?不能讓還不喜歡上興趣班的孩子對上興趣班產生厭惡心情。以至於讓孩子長大後覺得上興趣班是件可怕的事,是自己童年的噩夢。寧可讓孩子不上,也不要孩子因此而犧牲其他的東西。

只有孩子產生興趣的東西,他才會有動力,他才會自己努力。這樣潛移默化,孩子才會覺得上興趣班不再可怕,又有快樂童年,何樂而不為呢!


ice0503


挺好的啊。

我女兒從幼兒園開始學鋼琴,雖然也經常耍賴不想學,不過多逼逼也就練下去了。現在六年級了,學得不算太好,不過英皇的樂理也過了5級,國內的考級也過了8級。現在爭取初中階段能搞定英皇8級。就算未來自招派不上用場,但是要出國的話,這個成績在英國也能抵一門A-LEVEL。

而且雖然她平常不喜歡 練,但是考試和考級考過後還是很開心的。此外,本來我女兒樂感 是相當一般的,唱歌跑調是常事,現在就已經好了很多,學校有音樂類活動也都能參加。

所以,興趣班不分好壞,只要做到兩點就行:

1、別亂報,別跑太多

2、請堅持,就算孩子不爽也得讓他堅持下去,堅持到能出成果,她自然就願意了。


一百分計劃


就拿張藝興說吧,在錄製《極限挑戰》慰問留守兒童時,張藝興無意中透露自己悲催的童年。

他表示很羨慕那些孩子,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童年。而他的童年,幾乎被才藝班沾滿,沒時間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我看過張藝興寫的《三十而立》,他十幾歲到韓國做練習生,其中的酸甜苦辣,讓人覺得他今天的輝煌是應該的。

老人常說,苦盡甘來,做事先苦後甜。當你失去一些時,上天總會用其他方式來彌補你。


本該又不該


得看個人堅持,及規劃

大多走藝術道路的,很少堅持的現在做的就跟藝術無關了。如果是技術類的藝術,沒有堅持也還可以拾起,但像唱歌舞蹈這類,沒有堅持就荒廢了。

不過就算堅持了,也要看做的怎麼樣,可能當個老師,或者參與商演,但不管怎樣都是個謀生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