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鞋”用你家鄉話怎麼說?

夜盡16053422


我老家安徽鳳陽的,我們那大部分都是說普通話的,只是語氣稍微重一點點,但說話全國都能聽的懂。也有一些特色方言。

比如:拖鞋,我們那叫鞋靸子(xie sa zi )sa 正常讀第三聲,但我們那裡讀第四聲。

還比如:你在幹嘛?我們那說:你嘎滴蓋。

現在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們當地這些方言都被普通話取代了,方言也越來越少了。



豬豬俠的懶球球


我們貴州一片方言說拖鞋叫“拖孩”。聽說雲貴川說話差不多,不知道他們是否也說拖孩。

以前聽人說過一個搞笑故事,說是一個農村阿姨進城,穿的是拖鞋,快下車的時候發現自己的一隻拖鞋不見了,阿姨著急地跟司機說自己孩子不見了,後來司機跟車上的乘員把裡找個遍,急得司機都打算報警了,這時候阿姨拿著一隻鞋子說,找到了。全車人都懵了。

中國的語言真是博大精深呀!



檸檬草的味道77965436


上海話兔啊,就是拖鞋的意思。一般分季節而穿,天冷時是棉的,絨的,或者其它面料。裡面一層,墊些棉花,駱駝絨,晴綸棉。涼爽季節是單的,裡面不墊東西。大熱天一般性是塑料或海綿的,偶爾也有滕席穿起輕便舒適些。記得以前小時候,五十年代中期 到七十年代初,夏天裡穿的是木拖鞋,上海話叫木託拜,家裡外面走進走出,聲音噼噼啪啪響,它是用厚厚的的一層板, 大約三四公分,描成鞋底形,照著樣子鋸下來,然後在鞋前的兩邊用剪好的帆布帶或塑質條,拿小 釘子釘 好,當時似乎很流行,到處都是,走進外面澡堂裡 也不例外。據說這種木質的拖鞋,從國外傳過來,應該是仿造日本的吧。


趙涵智爺爺


很高興為你解答。

我是河北唐山人,沒錯,就是大家都愛聽她講話的趙麗蓉前輩的家鄉,我覺得我的家鄉話可能是世界上最能給人帶來歡樂的方言之一了!

言歸正傳,拖鞋用唐山話說是“它拉兒板兒”,一定要說出兒化音的感覺來,還要一帶而過,重音不能在“兒”字上,光說是沒用的,必須要我讀出來給大家聽下,很是有意思,可惜我沒辦法發語音,哈哈哈。

所以,在唐山話裡,趿(ta一聲)拉的意思就是不把鞋子穿好,腳後跟那裡踩著鞋幫,由此,拖鞋就變成了趿拉兒板兒。

相信每個人都看過趙麗蓉前輩的春晚小品,唐山話的特點就是兒化音多,說話的語氣多轉彎,音調多上揚音,總之,從小聽到大,從小說到大,是我最喜歡的方言啦。

附上唐山話代言人趙老師的照片。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一個鑫二


現在也都叫拖鞋了。

以前我們老家叫它“腳搭子”或“涼搭子”、“搭薩子(音)”等,“搭”即“靸”、“趿”的意思。

過去物資匱乏,人們生活條件艱苦,那時我們都是請村裡木匠用木板做成大小不同規格的鞋底,再釘上一根帆布帶子就成了一雙雙“涼搭子”了,也就是現在的涼拖鞋,涼搭子穿著不方便,白天大多打赤腳,也就晚上洗過澡、洗過腳才穿穿。記得直至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的公共洗澡堂還都用這種木底的“腳搭子”供浴客使用,經常是左右腳及大小配不成對勉強湊合著穿(趿)。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供銷社有那種塑料拖鞋賣,才逐步叫它拖鞋,大多也就是夏天穿穿,因為塑料拖鞋天一涼就變得很硬,不好穿還容易壞。

現在經濟發展很快,人們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不同季節有各式各樣各種材質的拖鞋五花八門,品種、款式新穎繁多,根據各人喜愛可供選擇。











風雅俊逸


在我們家鄉把“拖鞋”叫做“拖孩”,因為我們那邊說話都有個特點,就是說每個字都是平舌,不會用翹舌,你可以試試說話是什麼感覺😂😂😂試出來就是我們家鄉的家鄉話了。

本地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我們的彭山話也是一種獨特的方言啦,特別好聽,大家都喜歡聽(每次上學,別人都會學我說話,因為他們覺得特別搞笑😂😂😂)。就像上次,我給我家人打電話,然後我同學就在我邊上,我本來說的好好的,他們就在我邊上笑,弄的我也特別想笑,我說個抽屜說成“抽抽頭”,他們都要笑半天,還有就是“溫暖”讀成了“溫軟”。“好熱哦”讀成了“好rai哦”,“黑包包”讀成“害包包”,還有就是“你在搞啥子呢”讀成了“你在搞妞兒呢”都惹得眾人大笑,整得我普通話永遠也通不過😂😂😂





錫山說電影


我老家是四川的,我們老家叫拖鞋為"tuohai"。

說起這個鞋呀,我小時候還因為這個被同學笑了好久呢。

我是四川出生的,六歲隨父母來到新疆,然後就開始了我的小學生活。因為是老家長大的,所以一口四川話,有一次上體育課踢足球,不小心把鞋子一下子也踢出去了。然後我就說我的“孩子”(諧音)掉了,然後同學都一臉懵,當我撿回鞋子穿上後,大家才知道我說的是鞋。於是大家都哈哈大笑。這個笑話被他們說了好幾年呀。現在想想還挺有意思。


夢溪綠境


現在就叫拖鞋。以前都叫鞋趿拉子。

記得最早接觸鞋趿拉子是在小時候的冬天。快過年了,集上的澡堂子可以洗澡了。我們幾個堂兄弟一起早早起來摸黑走二里地。在集上澡堂裡,昏暗的燈光下,胡亂放著好些個樣子差不多卻似乎永遠不成對的拖鞋。被人穿過,溼漉漉、涼冰冰的。得自己拿腳去找大致合適左右腳的鞋子。說是拖鞋,其實就是鞋底大小的木板,用那種似乎是輪胎外胎中扒下來的膠皮條帶,拿釘子十字交叉釘在木板上。有些膠帶已經脫落了,穿不起來。實在配不成對,只好勉強拖著貼地挪著走。

穿過這種拖鞋的,如今少說都有四五十了吧。


邊緣慢漫遊


看到這個問題,真的是滿滿的回憶,曾幾何時,本來屬於我的塔拉板變成了拖鞋,小時候從不知拖鞋為何物,我們從小學到大學,從農村到城市,我們忘記了多少陪伴我們的方言俗語。一個地地道道的河北保定人,卷(三聲)子變成了饅頭,塔拉板變成了拖鞋,水拉拉變成了口水,大能呆就是鼻涕。多懷念以前穿塔拉板的年代,現在我們穿拖鞋,舒服了,但是壓力大了,物質壓力精神壓力。買房買車,買耐克,買阿迪達斯。完全沒有了穿塔拉板時過年買新衣的快樂。時光慢些,節奏慢些,塔拉板還能回來嗎?


農村好好說


我的家鄉是山西襄汾縣,我家就住在依山傍水的汾河灣。用我的家鄉話“拖鞋”的叫法有好幾種。有“拖寒”夏天的叫“涼拖”,也叫“踏拉板”冬天的“棉拖”“棉寒”。

記得初嫁夫家時,已經是冬天了。買了兩雙棉拖。公公有些接受不了,算是“新鮮事物吧”。嘮叨了好多天。說這是住樓房的高檔次人穿的鞋子。住樓房的人是單位上下班的,腳都不粘土的。不像我們在農村種地的,這鞋對我們是不實用的。還讓我去看看能不能退了。說花了不該花的錢。說的我那一段時間,在家洗完腳都不敢穿。就怕公公看到了又一頓的數落。後來大姑姐來家裡閒聊我們說起了這個話題。大姑姐這才做通了公公的思想認知。我才敢穿了。然後我還特意給公公婆婆也買了。開始還不穿,後來漸漸的就穿了。人老了,思想觀念馬上是改不過來的。這就要考驗我們的耐心了。慢慢來總會好的。接受新事物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