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前幾天,回家路上恰好看到這麼一幕:一個媽媽帶著三歲左右的孩子散步,路上要經過一個小超市,孩子就對媽媽說,天太熱了,要吃冰棍,媽媽說,不可以的,孩子就請求媽媽讓他吃冰棍,並自作主張的開始往小超市跑,媽媽立馬攔住他,結果這孩子上去就是一拳衝著媽媽,然後這個媽媽依然摟著孩子,這孩子就開始了拳打腳踢。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這樣的孩子“暴力行為”,很多家庭都有,雖然不一定是這麼嚴重,但是這種行為是不可少的。很多家長就很納悶,好好地孩子,怎麼就擁有了這種“暴力”傾向呢?

美國心理學家威拉德·W·哈特普曾經將攻擊性行為分為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工具性攻擊比較好理解,就是孩子們在玩耍玩具過程中,因為搶奪玩具或其他相關物品而發生的爭執,並不會一直延續,隨著事情的解決或者孩子年齡的增長,自然的就會消失,但是敵意性攻擊就明顯的嚴重一些,是針對於人體行為的攻擊,就像我路上遇到的這個小朋友攻擊媽媽的行為。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爸爸媽媽會感覺這種行為是一種不禮貌,是一種孩子的本質壞,其實不然,孩子表現的這些攻擊性行為都不能算到如我們成人一樣的道德層面,作為家長著急的不應該是直接貼標籤,而是尋找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原因以及該如何引導孩子減少暴力。

孩子出現攻擊性的原因

  • 孩子發展特性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孩子在3歲左右剛剛甦醒了自我意識,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家庭中,所有人和物都是圍繞著孩子轉,孩子會想當然的認為,不管是哪裡的物和人都是自己的,沒有任何分享的概念。

孩子天生就有的這種佔有慾望會讓孩子們在一開始的交往中碰壁,最初的時候,孩子們即使在一起,也僅僅是自己玩自己的,彼此之間並不任何關聯。隨著年齡增長,孩子萌生群居意識,才會有湊堆玩的概念,依然是物品歸屬屬於自己,但很明顯對方孩子拿的玩具與自己的玩具不一樣,就開始嘗試表達自己,探索與對方溝通的方式,直到真正掌握。

  • 家庭原因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以爸爸媽媽為藍本和榜樣,有樣學樣。家庭中,親子關係是最難做到的,但是卻也是最不容易實現的。

我們提倡不吼不叫教育孩子,父母也在盡力的剋制自己,如果父母的定力還未到完全收放自如,不免會跟孩子進行一些高分貝吼叫,甚至動手的暴力行為。

孩子在這種家庭環境中,不免受到暴力負面行為的影響,不自覺的將這種攻擊性模擬出來,就產生了那些父母看到的過度“淘氣”。

  • 外界環境影響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他們的敏感度要高於成人,他們很輕易的分辨出是否真心與應付,是否認真與積極,卻無法分辨行為的恰不恰當。

孩子看電視時出現的暴力鏡頭,以及一些暴力語言,對他們的吸引力都不小,因為很新鮮,他們跟著模仿,甚至嘗試著將這些行為運用到日常玩耍中去,對周圍的人產生了攻擊。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日常中或者學校中,孩子因為自身表現或者其他人對自身的評價,導致孩子隱藏的負面情緒湧動,等身上堆積過多情緒,孩子受情緒波動影響爆發了攻擊性。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孩子們這些看似嚴重的攻擊性行為,如果發生的時間在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左右,也就是3歲左右時候,不算嚴重問題,但如果年齡增大,行為反而嚴重,父母就要採取措施進行干涉、引導。

父母對孩子多一些關注,觀察孩子日常中是否頻發攻擊性行為或者有這種攻擊性苗頭,及時採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糾偏,指引道路。

一、營造積極生活氛圍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家庭是一個講究愛、溫馨和溫暖的地方,父母之間或者親戚之間的所有的暴露在孩子面前的關係,孩子都會注意到,如果夫妻發生口角,或者親戚朋友之間發生矛盾,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處理方式,避免因為處理不當,讓孩子產生陰影。

孩子不是聖人,他們犯錯的頻率要高於成人,而成人最擅長的就是用一種過來人的口氣訓斥孩子“不是早就說過……”“你看看你,要是……”,孩子面對這種不是安慰反而是責備的口氣,心裡不免會消極負面。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爸爸媽媽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尋找發生此類事情的原因,該如何去更好的避免再次發生同類問題,以及如果再次要發生前,怎麼進行一些自我控制。孩子經過這樣的耐心安撫,情緒恢復平靜,還會做到吃一塹長一智,學會如何應對此類問題。


二、儘量屏蔽暴力環境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剛才提到了電視中的暴力場景,這個避免和屏蔽起來有難度,畢竟動畫片劇情設置的初衷並不是為了讓孩子看到那種暴力,但為了表現效果總有一些這種鏡頭的出現,孩子的理解與心理的感知讓他們只注意到了那些具有攻擊性的行為,而有所忽略實際要表達的內容。

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不讓孩子看手機、看電視,那基本是不可能,接觸電視等電子產品,可以讓孩子增大接觸面,另一個就是與其他孩子的交際暢通,否則別人講到一些內容,孩子不懂,時間久了,人際交流就會成很大問題。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孩子可以看電視等電子產品,前提就是爸爸媽媽陪伴一起看,一個是可以促進親子關係的融洽,另一個就是通過孩子看的內容瞭解孩子喜好,並在出現暴力鏡頭時候,進行一個正面的積極引導,孩子反而會忽略暴力的影響。


三、加強親子溝通,學會語言使用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孩子情緒的變化如同六七月的天氣,反覆無常,爸爸媽媽要積極地觀察孩子行為暴露的小細節,積極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引導孩子用正確的語言表達清楚自己的需求,而不用強迫式、命令式的句子。

孩子處於自我意識階段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選擇一家人分享食物等遊戲內容,讓孩子產生分享、合作的成就感覺,慢慢的引導孩子走向與他人分享、合作的方向。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父母可以與孩子玩邀請做客的遊戲,互相角色扮演,來了客人該怎麼說,該怎麼接待,如果不同人的來,又該如何接待,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喜歡上分享與合作,用這種溝通的新模式,喚醒孩子心中一直存在的溫暖與善良,忘記自我。


四、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擁有共情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攻擊性行為至少發生在兩者之間,如果孩子發生了這樣的攻擊性行為,爸爸媽媽堅決不可以不分青紅皂白的訓斥孩子,因為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被訓斥;也不要順便就打孩子,這會留下心理陰影;更不要因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沒有生效,教給孩子立馬還手。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與孩子可以進行話劇表演,將當時的場景進行一下演繹,然後父母用孩子可以懂得的方式表達出換位思考和共情的重要性,孩子變成受害者,感受一下當時對別人的那種攻擊性,他就會理解對方承受的那些痛苦和委屈,下次自然也就不會再去傷害對方了。


五、屢教不改,措施嚴厲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孩子並不是各個都如此的深明大義,這個與孩子從小的生長環境、個人的表現等等都有關係,但是這些並不妨礙家長該如何教育就怎麼教育。既然是調皮搗蛋,不妨採取一些嚴厲的措施,讓孩子感受這種攻擊性行為的嚴重後果。

嚴厲措施,並非棍棒的打壓,也並不是父母的大吼大叫,而是用一種很溫柔的懲罰,比如與孩子對峙,不理會孩子的吵鬧,比如與孩子同時進入空房間,保持情緒穩定,等等,然後與孩子擺事實講道理,這樣孩子才會更好的受到牽引進行改正。

孩子搶東西等行為背後有3個原因,爸爸媽媽可採取5個措施進行糾偏

家庭中很注重孩子的性格、品質培養,如果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不加約束髮展下去,不僅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也會妨礙到其他人的生活,還會對自己的人際關係產生影響。

爸爸媽媽本著理解與信任的原則,天時地利人和情況下,根據孩子的實際表現,針對性的去幫助孩子認識錯誤,直到真正的遠離“暴力”。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