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嘉定三屠元凶竟是降清漢軍

明亡清興之際,中華大地生靈塗炭。尤其在在清兵入關後,順治年間的“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嚴重傷害漢族百姓的民族感情,百姓紛紛起而抗清。

但是如果仔細深究歷史,尤其是慘絕人寰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其中尤以“嘉定三屠”為甚,其背後卻離不開降清漢兵、漢將的身影,這些人的舉止固然令人痛恨,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明亡清興之際依然是屬於中華大地王朝更替的歷史必然,不能以後世民族國家的角度來思考,從而煽動民族仇恨。

我們仔細翻閱嘉定三屠的過程。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頒佈剃髮令,嘉定百姓拒不從命。鄉紳侯峒曾帶領嘉定紳民起義反清,清吳淞總兵李成棟立即領兵五千來攻。

嘉定城城破,李成棟下令屠城,市民之中,懸樑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 婦女們慘遭強姦。如遇抵抗,軍隊就用長釘把抵抗婦女的雙手釘在門板上,然後再肆行姦淫。大屠殺持續了一天,直到屍體堵塞了河流,大約有三萬多人遇害。李成棟率軍離開嘉定城。

但嘉定城的劫難仍然沒有結束,李成棟大屠殺後的三四天,僥倖逃脫的嘉定的倖存者開始溜回城裡。他們回城後在一個叫做朱瑛的義士領導下,重新集結起來,共兩千多人。朱瑛領導著倖存者們在這座殘破的城市展開了一場反屠殺運動,處死了歸降清軍的漢奸和清軍委派的官吏。

李成棟又領著軍士直殺入城裡,把許多還在睡夢中的居民殺個精光,積屍成丘,然後放火焚屍。清軍殺得興起,嘉定又慘遭“二屠”。

二十多天後,原來南明的一個名叫吳之番的將軍率餘部猛攻嘉定城,周邊民眾也紛紛響應,殺得城內清兵大潰出逃。不久,李成棟整軍反撲,把吳之番數百士兵砍殺殆盡,順帶又屠殺了近二萬剛剛到嘉定避亂的民眾,血流成渠,是為著名的“嘉定三屠”。

縱觀嘉定三屠全過程,作惡的竟全是前明將軍李成棟及其麾下漢兵漢將,實質是一群拖著大辮子的漢人劊子手。很多人不禁發問,為什麼這些漢人居然能夠喪心病狂的向自己的同胞痛下殺手?明亡清興之際,連連戰亂,社會亂象頻生,軍人甚至軍戶素來為文人士大夫所輕賤,社會地較低。軍隊紀律敗壞,亂兵如匪。因此,當一群飽受冷眼的人手中握起鋼刀的時候,戾氣突生,人性的扭曲,報復的快感導致這悲劇的一幕。

顯然,以滿漢矛盾來解釋這些大屠殺是說不通的,這些鮮血淋漓的事件與中國曆代王朝更替時的戰亂並無本質區別,近期在網絡上喧囂的“排滿”言論更是站不住腳的,滿漢同屬中華大家庭,不能別有用心的煽動民族仇恨。

戲劇性的是,“嘉定三屠”的元兇漢人李成棟在最後居然反正,搖身一變,成為南明永曆帝的不貳忠臣,重新成為明朝的“忠臣義士”,這位曾經殺人不眨眼的三心二意的將軍最後竟能置安危於不顧,亂流趨敵,赴水而亡,被南明天子親口諡“忠烈”二字,贈太傅、寧夏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