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哥讀《通鑑》系列13跟大家繼續分享真實的張儀,張儀因連橫而出名,靠的就是一張無人能及的嘴,但是僅僅這麼說還有點不準確,因為只歸結於嘴上功夫是很片面的,真正的核心是對戰國全局的把握和各諸侯利益的洞察。
要講清楚張儀,我們必須順著《資治通鑑》的時間脈絡一步一步的看,這樣才能在完整的背景中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張儀:
一.周顯王三十七年,也就是蘇秦開始合縱、張儀來到秦國的第二年,蘇秦離開趙國,合縱破裂,因此,張儀在秦國配合蘇秦的戰略背景就瓦解了,於是在四十一年張儀與嬴華伐魏,這件事我們上一篇說過。
二.四十四年,秦君開始稱王,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孝公之子、車裂商鞅的嬴駟——秦惠文王,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歷史上秦國的國君正式稱王,直至嬴政在統一天下後改稱皇帝。第二年,張儀帶兵伐魏,佔領陝地,這是張儀第二次攻打魏國。
三.四十六年,張儀與齊、楚兩國國相在齧桑會面,回秦國後於第二年被免相,但是卻出人意料的跑到魏國做起了相國。原文如此:秦張儀自齧桑還而免相,相魏。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魏王不聽。秦王伐魏,取曲沃、平周。復陰厚張儀益甚。
對於張儀相魏,兔哥覺得這就是典型的間諜行為,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張儀與秦王的陰謀,這對君臣雖然沒有《大秦帝國之縱橫》裡面演的那麼基情滿滿,但也算是相得益彰,完全可以跟孝公與商鞅一較高下。因此,我們可以腦補一下:張儀出了個鬼主意,讓秦王罷免自己,然後失魂落魄的跑到魏國,前腳剛把魏國打了個七葷八素,現在就又可憐兮兮的賣醜,基於張儀的能力,魏王(之前說過多次的魏惠王)不計前嫌任命為丞相,可是張儀想說服魏王事秦,魏王不聽,這時,秦王從外部策應,出兵伐魏,佔領兩城,二人內外配合的好,秦王也更加信任張儀,只是可憐了魏國。
四.四年之後,即慎靚王二年,秦又攻魏,奪取了鄢地,而這一年,我們反覆提到過的、在位時間長達50年的魏惠王終於薨逝了,其子魏襄王繼位,對於這位君主,孟子見過之後,說了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可見,魏國之衰敗,絕非一朝一夕,也絕非一君一臣,至於魏國為什麼最終走向了沒落,以後有機會兔哥會專門再說一下。
五.三年,楚、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至函谷關後失敗,第二年,秦軍在脩魚大敗韓軍,斬首八萬,舉世震驚。對於秦國大破五國聯軍所帶來的影響,其實就跟中國取得抗美援朝勝利給世界產生的影響類似,從此,秦國一戰成名,東出成為了既定戰略,路人皆知。此時,說服魏國事秦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張儀對魏襄王說:
“梁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無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韓、齊、趙之境,寧亭、障者不下十萬,梁之地勢固戰場也。夫諸侯之約從,盟洹水之上,結為兄弟以相堅也。今親兄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相殺傷,而欲恃反覆蘇秦之餘謀,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卷衍、酸棗,劫衛,取陽晉,則趙不南,趙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魏王乃倍從約,而因儀以請成於秦。張儀歸,復相秦。
這段話堪稱典範,結合時勢,有理有據的說服了別人,自己還全身而退,兔哥只想用“流氓”一詞來形容他。
兔哥在此解釋一下上面這段話的意思:在秦軍大破五國聯軍,又斬首韓軍八萬、天下振恐的背景下,張儀對魏襄王說:魏國面積小,士兵也少,土地平坦,又沒有大山大河作為屏障,反而還得需要時刻防備著楚、韓、齊、趙四國,四戰之地,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戰場。當初諸侯合縱,結為兄弟,現如今親兄弟都能為了錢財而相互殺傷,要想再借助蘇秦的合縱之策,顯然是不可能成功了。如果不事秦,秦兵來攻,只要佔領陽晉,趙國救不了魏,魏也救不了自己,到時候合縱之策就失效了,那麼魏國也就危險了,我希望大王好好考慮一下,也順便允許我告老還鄉。魏王聽從了張儀的建議,並且讓張儀到秦國促成連橫。張儀回秦之後,再次任相,而魏國也跟從了秦國。
這個劇情是不是很狗血?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放在今天會是什麼樣子的:我國國相主動被元首罷免,去到東瀛島國擔任了國相,在說服島國投靠我國時被拒,我國大勝聯合國軍後悍然出兵佔領了島國一塊土地,這時候,國相成功說服島國投靠我國,回國後還繼續任相。如此,你是不是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張儀做到了,這還只是一件事而已,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後面還有更加神奇的事情等著他。
閱讀更多 勤勞的貝貝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