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之前做好這3步,是高情商的表現,再也不用擔心會得罪人

先講個笑話:

有個人請客,看看時間到了,還有一些客人沒來。

主人心裡很焦急,便說:“怎麼搞的,該來的客人還不來?”

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沒來,那我們就是不該來的?”於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幾位客人,越發著急了,便說:“怎麼這些不該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

剩下的客人一聽,又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了!”於是又走了大部分。

主人見因自己言語不慎,把客人氣走了,十分懊悔。

這時候在場還剩下一個朋友,他跟主人說:“你說話得注意啊,你看把賓客都氣走了。”

主人聽了,很委屈地說道:“我說的不是他們啊”。

這個人一聽這話,心想“不是他們!那只有是我了!”於是也生氣地走了。

這個主人說話時候,只知道表達,卻不注意聽的對象的感受,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人。

我們自己或者周邊的朋友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問題,說話的時候不注意對象,自己的想張口就說出來?

怎麼避免出現說話不看對象、不顧場合的問題?


說話之前做好這3步,是高情商的表現,再也不用擔心會得罪人


(1)說話之前停三秒

禍從口出,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會說話,而是說話之前欠考慮,腦子裡想到什麼,就脫口而出,沒有留有時間去考慮話說出來之後的影響。

又或者有時候我們當情緒起來,說話時不是用理性思考,而是情緒驅動。

比如如果有人戳中了你內心的痛點,把你激怒了,這時候你說出來的話,很可能就不會顧忌後果。

如果在說話之前,先停頓三秒,讓自己被情緒裹挾的大腦切換到理性大腦,同時給考慮場合、對象留有時間,則很多矛盾就不會發生。


說話之前做好這3步,是高情商的表現,再也不用擔心會得罪人


(2)說話之前考慮場合

不同的場合,說話的內容也不一樣,所採用的的說話方式也不同。

正式的場合,語言較為嚴謹,措辭更加委婉。

朋友間的聊天場合,則內容較為輕鬆,形式也較為隨意。

我們經常在喜劇電影中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在一次會議上,一個傢伙說了一個不合時宜的笑話。

結果出了自己哈哈大笑之外,其他人都一臉嚴肅地看著他,弄得他覺得非常尷尬,又自說自話地恢復和其他人一樣的嚴肅表情。

生活中這樣的人很多,並沒有考慮當時的說話氛圍。

怎麼能在合適的場合說合適的話?


說話之前做好這3步,是高情商的表現,再也不用擔心會得罪人


首先得有個大體的認識,什麼場合應該有什麼樣的氛圍。

各種辦公場所、政府機關、商務上的正式會面等,這時候說話一般比較正式、比較客氣,場面上的客套話會多些。

朋友的聚會、活動的現場、公開的娛樂地點,這些地方聊天的內容一般比較輕鬆,說話的語氣方式也更加隨意些。

其次,如無法確保說話的基調,可以不急於說話,看看周邊的人,尤其是主要控場的人的基調。

比如主持會議的人說話輕鬆、幽默,那麼大的基調就比較歡快、輕鬆。

但如果主持人比較嚴肅,討論的內容也是比較沉重的話題,這時候自己說話時注意語氣,不要顯得太過輕浮。

(3)說話之前考慮對象

很多人覺得這個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這是因為沒有用戶思維,即我們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我們在說話之前,先審視下聽眾,思考“如果我是對方,我聽了會是什麼感覺?”

比如我有一次和一個朋友提到兩個人的生活有著太多的瑣碎的事。

我朋友聽了,就感慨頗多,他說他單身這麼多年,有時候出去吃飯都想找個人陪著吃飯。

最誇張的時候,有一次一個人深夜吃火鍋,服務員把一隻玩偶熊放在了他旁邊。

當時並沒有體會出他的那種感覺,直到有一次我一個人去商場吃飯,看到各個餐飲店裡不是全家一起,就是兩情侶。

我一個人吃飯,就感覺比較奇怪,那一瞬間體會到了我朋友的那種孤獨感。

所以說話之前,想象自己如果就是對方,那麼聽到自己的話會是什麼反應?慢慢就能習慣說話考慮對象。

說話之前停頓三秒;

說很之前考慮場合;

說話之前考慮對象。

這樣能避免說話不合時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