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期】唐寅的市民價值觀:不登天子船,不上長安眠

沈華

【第336期】唐寅的市民價值觀:不登天子船,不上長安眠

【編者按】正明代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市民階層的力量日益增強、影響日益擴大,作為一支新興的社會力量,其在歷史舞臺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吳中才子唐寅所生活的江南地區,正是商品經濟最為發達、市民階層力量最為強大的一個地區。他雖然是文人兼畫家,但他不但出身於小市民家庭,而且自受"科場案"牽累後即決意遠離仕途,與所謂的縉紳社會保持著相當距離;此外,唐寅的大半生都以賣文鬻畫為生,與市民階層接觸較多,因而在他身上體現出鮮明的市民意識和特色。


唐寅與市民階層的淵源

唐寅所生活的時代正是一個市民階層勢力日益壯大的歷史時期,他雖然是一個文人,卻與市民階層淵源頗深。


【第336期】唐寅的市民價值觀:不登天子船,不上長安眠

清·李岳雲繪《唐寅像》,南京博物院藏

明成化六年(1470),唐寅出生於蘇州吳趨裡,父親唐廣德,史稱“賈業而士行”。“賈業”之說恰如其分,唐廣德是一家開在皋橋附近的小酒店業主,生意不錯,家境殷實,這也是唐廣德後來能為唐寅不惜重金、延聘名師的物質基礎。唐家幾代單傳,唐氏在蘇州絕非名門望族,甚至連書香門第也說不上,所以唐寅在那封向世人剖明心跡的《與文徴明書》中自稱:“計體少年,居身屠酤,鼓刀滌血。”“士行”說明唐廣德雖為生計所迫而經營酒店,但亦有習儒之願,因而日常生活中常以儒家士人的道德倫理、行為規範來要求自己。由此也可見,將長子唐寅培養為一個士人,參加科舉考試,從而躋身上層社會,即“(唐廣德)將用子畏起家致舉業,師教子畏,子畏不得違父冒”,這是唐廣德的一貫心願。畢竟在他那個時代,科舉功名仍然是光耀門楣的主要途徑。正因為如此,唐寅雖然出身於從事小酒店行業的市民家庭中,但他從小就不曾接受過做買賣的商業訓練,而是和文徵明等年齡相仿的朋友一起,接受正規的文化訓練。


【第336期】唐寅的市民價值觀:不登天子船,不上長安眠

唐寅繪製的《步溪圖》

除了出生於市民家庭之外,唐寅與市民階層的更重要聯繫在於他以賣文鬻畫為生的獨特人生經歷。弘治十年(1499),正是而立之年的唐寅捲入了科場醜聞案,這是唐寅人生歷程中的一大轉折點。此後,唐寅毅然選擇了以賣文鬻畫為生,即靠手中的一枝畫筆兼詩筆為生。唐寅在詩作中從不諱言自己是靠賣畫為生,如《言志》詩非常自豪地稱:“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日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民間關於唐寅有很多趣聞逸事也可為佐證,如一則“典衣換酒”的故事稱,唐寅和朋友外出飲酒,酒興正酣,囊中酒資卻已告磬,於是“悉典諸友人衣”,然後與朋友喝了個通宵,並“乘醉塗抹山水數幅”。第二天,“得錢若干,盡贖諸典衣而返”。此處“得錢若干”,當指將數幅山水畫拿到市場上去出售所得。這雖是唐寅的一則趣聞,但唐寅的畫作在市場上之走俏由此也可見一斑。除此之外,唐寅為他人撰寫表,銘、志、記的潤筆收入當不菲薄,也是他養家餬口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


【第336期】唐寅的市民價值觀:不登天子船,不上長安眠

唐寅繪製的《柴門掩雪圖》

而唐寅能夠以書畫謀生,除了他的書畫作品確實才氣棄放,體現出極高的藝術造詣外,還得益於明代中後期江南地區的商品經濟發達、書畫市場日趨成熟。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喜歡購買古玩字畫、哪怕是附庸風雅的市民階層。他們的文化鑑賞力雖然不高,財力也不雄厚,但由於人數眾多,同樣是明代書畫市場的主要購買群體之一。這種情況,在明清小說中多有體現。如《初刻拍案驚奇》載有一則故事,成化年間蘇州府長洲縣門外的文實,坐吃山空將祖上遺留產業消耗盡,有一天聽聞“北京扇子好賣”,於是置辦扇子,“上等金面精巧的,先將禮物求了名人詩畫,免不得是沈石田、文衡山、祝枝山拓了幾筆,便直上兩數銀子。中等的,自有一樣喬人,一隻手學寫了這幾家字畫,也就哄得人過,將假當真的買了,他自家也兀自做得來的”。扇子上只要有沈周、文徵明或祝枝山的字畫,立刻身份倍增、銷路大暢,可見以吳中四子為首的吳地書畫家的作品在市場上大受歡迎。


【第336期】唐寅的市民價值觀:不登天子船,不上長安眠

唐寅行書《醉舞狂歌詩》

以賣文鬻畫為生的唐寅,具備了和傳統土人相比較而言更貼合市民階層的特點,這也是唐寅和同為吳中才子的文徴明、祝枝山等人之間的一大差異。傳統士人只要獲得功名,不用考慮謀生,但唐寅與功名利祿無緣,為了生計同時也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尊嚴,他選擇了以賣文畫為生。由此導致兩方面的結果:一是他心甘情願地成為了一個面向商品市場的商品生產者和商品交換者。只不過,和普通的工商業者提供的日常生活和生產用品不同,唐寅提供的商品是書畫作品。甚至可以推測,唐寅出於生計的考慮,在出售畫作時很可能會考慮市場的需要,迎合主要購買群體即市民階層的欣賞口味和愛好。二是極大地增多了唐寅與市井社會、市民階層的接觸和交往,在有關唐寅的諸多逸聞趣事中,可以屢屢看到唐寅不拘一格地與僧侶、道士、術士、婢女甚至乞丐的來往。這在與他同時代的文人階層看來是無法接受的,但正說明了唐寅與市民階層的親近性。


【第336期】唐寅的市民價值觀:不登天子船,不上長安眠

唐寅繪《江南農事圖》

將接受過良好教育並且曾經試圖走科舉道路的唐寅,歸入市民階層顯然是不合適的,但從唐寅的家庭背景和以賣文鬻畫為生的經歷看,唐寅與普通市民階層之間當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繫。


唐寅身上的市民意識

唐寅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市民階層。實際上,他是一個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但是又與市井社會有著緊密聯繫、對市民階層持有深深同情的一個士人。因此,唐寅身上與市民階層相契合的市民意識,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唐寅關注和同情市民階層的疾苦安危。唐寅的詩文中,有不少反映吳地經濟發展、民生疾苦的作品,這在和唐寅交往密切的多數文士群體中,都極為罕見。唐寅的《閶門即事》對明代後期蘇州門的工商繁華景象描寫生動,詩云:“世間樂土是吳中,中有閶門更擅雄。翠袖三幹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五更市買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若使畫師描作畫,畫師應道畫難工。”在描繪蘇州閶門地區工商繁榮的同時,唐寅亦一針見血地指出,吳地百姓由於賦稅負擔過重,日子過得很不輕鬆。在《姑蘇雜詠》之二中唐寅先描繪了蘇州的一些民俗風情:“長洲茂苑佔通津,風土清嘉百姓馴。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門五日一嘗新。市河到處堪搖櫓,街巷通宵不絕人,最後兩句則筆鋒一轉,稱“四百萬糧歲充辦,供輸何處似吳民?”江南地區自宋元以來,普通民眾所承擔的賦稅就日益沉重,明朱元璋更施以帶懲罰性質的沉重賦稅,於是江南重賦漸漸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唐寅對此深為關注,“供輸何處似吳民”的發問直接代表吳地民眾的切身利益。唐寅在為數不多的兩首詞也有類似的發問,即《謁金門·吳縣旗帳詞》的“賦稅今推吳下盛,誰知民已病?”《鷓鴣天・吳縣旗帳詞》中的“九重夜半虛前席,定把疲癃仔細陳”,體現出作者對吳地社會民生的強烈關注。


【第336期】唐寅的市民價值觀:不登天子船,不上長安眠

唐寅自題《王蜀宮妓圖》

其次,和市民階層一樣,唐寅追求個性解放。理學定於一尊後,就日益成為壓抑人性的一種工具,宋明理學將天理、理等同於當時的等級秩序,從而將等級秩序神聖化,要求“存天理、滅私慾”,這自然受到市民階層的強烈反對。在以“三言”“二拍”為代表的市井文藝小說中,市民階層大膽追求婚姻自由、提倡滿足人性慾望的價值觀體現得極為清晰。與之類似的是,唐寅喜用市民階層容易接受的俚語、俗語等通俗文字,並填有多首描寫男女情感的詞曲,諸如《踏莎行·閨情》《皂羅袍》《好姐姐》《香柳娘》《醉扶歸》《黃鶯兒詠・美人浴》等等。唐寅還在《焚香默坐歌》中直接反駁滅私慾之說,“頭插花枝手把杯,聽罷歌童看舞女。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之為恥。乃至心中與口中,多少欺人沒天理。陰為不善陽掩之,則何益矣徒勞耳”。在唐寅看來,飲食男女,是人之大欲,根本無需掩飾,所以千年前的孟子就曾經說“食色,性也”,但當時的所謂道學家們卻表裡不一、陰奉陽違,對此唐寅深惡痛絕,對這些假道學們作了無情揭露。縱觀唐寅的一生,可以用風流不羈,任情自放來形容。當然,唐寅的風流,主要並不在女色,而在於生活中落拓不羈的鮮明個性,尤其是晩年的唐寅,築室桃花塢,與賓客好友相聚,“日般飲其中,客來便共飲,去不問,醉便頹寢”,儼然一副不為禮法所拘的魏晉士人風度。


【第336期】唐寅的市民價值觀:不登天子船,不上長安眠

唐寅繪製的《沛臺實景圖頁》

第三,唐寅有著一種強烈的人格獨立與平等精神。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說,市民階層的人格獨立與平等訴求來源於其經濟實力的日益強大,那麼唐寅的人格獨立與平等訴求則源於他獨特的人生經歷和個性。唐寅生性不喜受拘東,死板枯燥的八股科舉他本來就非常反感,只是迫於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才不得於而立之年步人科場。唐寅一度下功夫於八股文,以他的才華,八股制義文章也做得相當出色,但正當登仕之路春風得意之際,“科場案”卻給了他當頭一棒。這一挫折,在他看來更是所謂的上流縉紳社會強加給他的莫大恥辱,於是,心高氣做的唐寅決意從此超然功名、漠視權貴。唐寅在著名的《桃花庵歌》中大聲唱道:“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把酒對月歌》又道:“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這兩首詩都鮮明地表達了他視富貴如糞土的志向。應該說,經歷科場起伏巨大落差後的唐寅,常常對所謂的縉紳社會採取一種蔑視嘲諷和玩世不恭的傲慢態度,藉此來排遣心中塊壘,但從根本上來說,這都源於他對人格獨立與平等的珍視與追求。所以,唐寅寧願以賣文鬻畫為生,生活經常處於飢寒困窘的地步,但他對自己的這一人生選擇從未後悔,就是因為這一選擇讓唐寅在經濟和物質層面保障了自己的自給自足,從而保證自己的人格獨立。


市民階層對唐寅的喜愛

在吳地眾多的才子中,沒有一位才子像唐寅那樣得到吳地百姓那麼多的喜愛。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本文認為,唐寅身上所具備的上述市民意識,或者說唐寅身上具有的一些與市井文化相契合的特質,使得自明代後期日益繁榮的市井社會和日益壯大的市民階層,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唐寅,甚至將唐寅視為自身的代表者。


【第336期】唐寅的市民價值觀:不登天子船,不上長安眠

唐寅繪製的《桃花庵圖》

以吳地百姓最津津樂道的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和徐禎卿“吳中四才子”為例,四子中徐禎卿後北上京城,成為復古派“前七子”,晚年方歸故里,暫且不論。文徵明與唐寅年相仿,互相引為知己摯友,但文徵明的個性卻與唐寅相差甚遠。文徴明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文林曾任溫州知府,文徵明大器晚成,生性溫和,堪稱謙謙君子。文徵明性格中亦有耿直一面,他和唐寅同樣不願意折腰事權貴,但他多采取一種相對溫和的拒絕方式,與唐寅的激烈態度迥異。所以,《明史》本傳概括他為人是頗為精當的“和而介”三字。介者,耿介也。顯然,文徴明的個性與形象與市民階層的口味相差甚遠。四子中,與唐寅最相似的是祝允明。祝允明同樣少負才名,同樣有恃才傲物、狂放不羈的特點,在吳地的民間故事中,他也經常和唐寅一同成為主角。祝枝山詩歌中的狂放程度,和唐寅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自號“枝山老子鬃蒼浪,萬事遺來剩得狂”,“日日飲醇聊弄婦,登床步人大槐鄉”,但是,祝枝山缺少了一份唐寅對市民階層生活疾苦的關注,缺少了一份唐寅對科舉仕途毅然而然的決裂。


【第336期】唐寅的市民價值觀:不登天子船,不上長安眠

唐寅書寫《落花詩倡和》卷(節選)

實際上,市民階層對唐寅的心態是不同於文士階層的。與唐寅身份類似的其他文人,包括官僚士大夫,他們對唐寅的際遇表現出更多的是一種同情和倇惜,尤其是對唐寅卷人科場醜聞最為同情,因為這在事實上斷送了唐寅的錦繡仕途。然而對於吳地眾多的普通民眾而言,他們雖然也同情唐寅的遭遇,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唐寅既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才子,更是一個真真切切、敢於並勇於大膽袒露人性、率性而為的才子。這樣,吳地百姓對唐寅來說更多的是一份喜愛和欣賞。


【第336期】唐寅的市民價值觀:不登天子船,不上長安眠

唐寅繪製的《秋風紈扇圖》

不僅如此,以市民階層為主體的市井文化甚至對去世後的唐寅進行了改頭換面的再加工,使得後世的唐寅這一形象更契合於市民階層。在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將“點秋香”的故事搬抄到唐寅身上,並且演繹得越來越完整、豐滿、生動。現存以唐寅點秋香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其源頭主要有馮夢龍的小說《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緣》、孟稱舜的雜劇《花前一笑》、卓柯月的雜劇《花舫緣》,尤以《唐解元一笑姻緣》流傳最廣,並鋪陳為著名的“三笑”故事。但據學者考證,《唐解元一笑姻緣》故事來源至少有九處,不但點秋香者各不相同,甚至秋香一人也有多種版本,可見唐寅點秋香之說純屬文學虛構。但是,點秋香的主角為什麼會演變成唐寅?顯然,這一現象正說明了市民階層對唐寅的喜愛,市民階層按照自己的審美標準和喜好,將一個為了愛情不惜賣身為奴的浪漫故事安插在唐寅的身上,雖然與歷史真實無涉,卻與上述唐寅的市民形象頗為一致。難怪自馮氏《唐解元一笑姻緣》後,唐寅點秋香的故事就不脛而走,成為江南區域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民間故事之一,在這一現象的背後,折射的是市民階層對唐寅完完全全的認同、毫無保留的喜愛。(作者為蘇州科技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本文原載《中華書畫家》第6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