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期】翁同龢捨命保護下來的一卷明代誥敕

【第318期】翁同龢捨命保護下來的一卷明代誥敕

1985年4月,江蘇省常熟市在開展文物普查過程中,發現了一件珍貴文物——“明代誥敕”。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其上有翁同龢的親筆題跋。這幅距今已有480年的誥敕,全長250釐米,寬30釐米。翁同龢的題跋長180釐米,寬30釐米,共有小楷25行,計328字,字字工整凝重,遒勁有力,距今也有八九十年了。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有人想奪去它毀匿了,以達到更罪惡的目的,幸虧古稀老人翁同龢抑暴安良,幾經周折終於使之保存下來。

【第318期】翁同龢捨命保護下來的一卷明代誥敕

江蘇省檔案館館藏明代誥命


橫禍臨門

清光緒二十四年七月(1898年9月),江蘇常熟縣虞山腳下的守墓農戶週三大,被幾個人拽上車,朝縣城方向奔去。

週三大是明代常熟籍名臣周木、周炯的後裔。周炯在明正德年間任工部主事時,政績卓著,正德皇帝特誥命敕其告老還家的父親、原浙江布政司右參政周木為中大夫,其母為淑人(原為宜人),並欽定虞山西麓為周氏所有。此後經過周氏幾代人的苦心經營,虞山西麓的山林墓地已成為花木蔥蘢、瓜果飄香的聚寶盆,令人羨慕。

到週三大這一輩,周家別無收入,生活全指望著這些山林了。這一年,常熟、昭文兩縣遇上百年奇旱,土地龜裂,莊稼枯死,週三大的果林卻沒受多大影響,青果掛滿枝頭,豐收在望。但是有一個惡棍卻一直在打這塊良田寶地的主意。

提起這個惡棍週三大就打哆嗦。惡棍也姓周,名奎香,是常熟人人皆知的一霸。他靠收租放債,大斗進小鬥出、賤買貴賣成為暴發戶,又豢養一批鷹犬爪牙,上攀朝廷達官,下結地方權貴,橫行鄉里,魚肉百姓。他欺週三大無權無勢,老實本分,先後多次圈佔週三大祖上的山林。到光緒三十四年,週三大祖上傳下的樹木茂盛的山林基地,已被周奎香強佔去十之七八。週三大敢怒不敢言。有天早上,周奎香派人來叫他,稱有要事相商。週三大一路上都是提心吊膽的。

果然,周奎香假惺惺地請週三大吃酒。週三大哆哆嗦嗦不敢喝,周奎香一瞪眼:別敬酒不吃吃罰酒。週三大隻有“敬”一盅喝一盅了。酒過三巡,周奎香提出以一石米換他家祖傳的明代誥敕,明日親自派人去取。

週三大不知怎麼回到家的。他不知該怎樣保住這卷祖傳誥敕,因為誥敕在,他一家老小就可以靠山林餬口;要是誥敕沒有了,周奎香就可能毫不客氣地將山林全部侵吞。他一籌莫展地來到山林旁,呆呆望著出神。

恰好翁同龢到虞山西麓白鴿峰(一作鵓鴿峰)下祭祖歸來,見到週三大呆呆發愣,眼裡還噙著淚水,便上前詢問。週三大知道翁同龢的威望,便把事情給他講了。

翁同龢與週三大一起回家。週三大從箱底拿出誥敕,展開讓翁同龢觀看。翁同龢閱讀後,不禁為週三大的處境憤憤不平:週三大祖上權勢赫赫,可週三大現在連做個安守本分的農民都不行!誥敕上蓋有正德皇帝的棕紅色篆體“皇帝之寶”,由於年代久遠,誥敕的闢火古錦已經破裂。翁同龢說誥敕先由他帶著,等他到城裡讓人修補好了再還與週三大保存。

翁同龢讓書僮帶著祭器祭品先回住處,他手捋長髯冷笑道:“我倒要看看周奎香是如何不講道理搶劫的。”

【第318期】翁同龢捨命保護下來的一卷明代誥敕

翁同龢題跋


古稀之怒

第二日,周奎香果然耀武揚威地來到虞山取誥敕,遭到翁同龢一頓狠狠的訓斥。在德高望重、曾是皇帝近臣的翁同龢面前,周奎香只得忍氣吞聲,悻悻返回。

說起來,周奎香與週三大是同宗,周奎香的先祖周光宙是周木的侄子。他見週三大祖上留下來的山林樹茂果香,仗著自己的霸名,已經圈佔大半。只是週三大祖上還傳下一卷誥敕,證明山林為周炯後人所有,使周奎香有所顧忌,不敢放膽去搶,因此他打算先騙出誥敕毀匿,那時他就成為周氏山林墓地的“合法”主人了。

周奎香得知翁同龢要派人送誥敕到城裡修補的消息,決定在中途搶劫。周奎香派了4個爪牙打扮成農民模樣,在虞山通往常熟城的必由之路——拱水巖埋伏下來。半晌時分,大路上匆忙走來一個面色肅然的書僮,肩上斜挎一個包袱,往縣城方向急行。4個爪牙一哄而上,推倒書僮,扯下包袱就竄。

周奎香在府上正等得不耐煩的時候,4個爪牙媚笑著把包袱交給周奎香。打開一看,都傻了眼:包袱裡面放的根本不是皇帝誥敕,只是幾塊破布而已。

原來,翁同龢為防止去城裡途中遭劫,臨時改變了主意。他讓書僮從旱路裝模作樣往城裡趕,暗中派人乘船到常熟城裡請來一個裱畫師傅,接到虞山週三大的家裡。

翁同龢唯恐誥敕再被人騙去,專門寫了一個題跋:

右:明浙江右參政周公誥敕一卷。

正德元年,因其子炯任工部主事,推恩而及者也。公諱木字近行號勉思,潛心理學,表彰宋儒,敷崇孝友,蔚然名臣也……參政葬西山白鴿峰下。其右偏數十步有冢隆然,俗呼為解元墳者,乃公從子光宙,非光宇也。餘家先塋在參政墓後。道光季年,其地購自周氏,券署周奎香名。其嫡系守墓者農夫不識字。一日告餘曰:家世有闢火古錦已割裂矣。城中周奎香屢欲以白米一石易去,吾弗順也。索觀之,始知農夫實參政苗裔。而奎香者,桀黠無賴,欺農戶茫昧,盡攘其西北山諸墓地次第割售,並覬得此賴而滅棄之,噫!可傷已!今年夏,餘歸自京師,命工裝活匣而刻之,付農夫週三大,令世世勿失。

光緒二十四年歲次戊戌七月九日

翁同龢謹記

翁同龢在題跋中詳細記載了誥敕的來龍去脈,對惡棍周奎香桀黠無賴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從而為一個無辜的農民伸張了正義。為免遺失,他讓裱畫工把它裱在誥敕的後面,又定做了一個木匣用以貯存。

完工之日,翁同龢與週三大話別,返回城中塔前街的住處。臨行時,翁同龢再三叮囑週三大,假使那惡棍再來滋事,可到縣衙去告。當時常熟、昭文兩縣縣令都是翁氏門生,對翁同龢事以門生之禮,逢年過節都前來拜謁。

不料,正在背時的翁同籪的厄運跟著就來臨了。

【第318期】翁同龢捨命保護下來的一卷明代誥敕

鶴髮銀髯、神態祥和的翁同龢之像。正是這位德高望重的光緒帝師,於古稀之年清鯁仗義,抑暴安良,使距今已有近5個世紀的明代誥敕珍品保存下來


羅織罪名

周奎香橫行霸道慣了,從沒有受過這樣的窩囊氣,要是不出這口氣,不但會失面子,威風掃地,還會把他憋出病來。這一年十月(1898年11月),周奎香攜重金晉見頑固派守舊大臣剛毅。

剛毅(1837-1900年),字子良,滿洲鑲藍旗人,歷任山西、江蘇、曠東巡撫。1894年任軍機大臣。剛毅愚昧頑固,猖狂反對新政。他反對用西法練兵時說:有藤盾地壕,怕什麼洋槍洋炮;若論空手搏擊,洋鬼的腿直且硬,伸曲不靈,必然不是我們的對手。西太后讚揚剛毅的言論為“獨痛切”。他仇視保薦康、梁的翁同龢,此時正處心集慮地想法要除掉他。他看得出西太后是絕對不反對剷除翁氏的。

周奎香呈上禮物,誣說翁同龢不守本分。沒等周奎香說完,剛毅就興奮地打斷他的話,羅列出他就早想好的罪名,問周奎香是不是有,周奎香沒有不點頭的。打發了周奎香,剛毅跑到西太后那裡誹謗翁同龢。1898年12月(農曆十月三十)西太后諭旨,稱翁“授讀以來,輔導無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聖意。至甲午中東一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辦理諸務,種種乖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陳變法,濫保非人,已屬罪無可逭;其餘陳奏重大事件,恫嚇要挾,無所不至。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舊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即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以為大臣居心險惡者戒。”

周奎香回城裡後,感到仍不解氣,又賄賂翁同龢的房主張氏,從中使壞。奸巧勢利的張氏於是無故增收費用,頭一年臘月就逼翁同龢交足次年的房租。最後,翁同龢決定在他曾經去過的白鴿峰下築茅舍居住,遠離塵囂。1899年1月14日(光緒二十四年十三月初三),翁同龢移居虞山白鴿峰的新茅堂——“瓶廬“。從此,翁同龢自稱松禪老人,又號瓶廬居士,取守口如瓶之意。

【第318期】翁同龢捨命保護下來的一卷明代誥敕

翁同龢去世15年之後,他的侄孫翁斌孫為這軸誥命題寫了另一段跋文


近世滄桑

令翁同龢老人付出重大代價才得以保存的明代誥敕,一直受到周氏後人的珍視。辛亥革命期間,誥敕被埋於土中數十月。當戰亂稍息,從地下取出時,黴損脫落,受很大損害,匣蓋也黴毀。

1918年,翁同龢的侄孫翁斌孫省祖墓來到白鴿峰下,週三大的兒子周根根拿出誥敕給他看,並表達了對先輩的感激之情。翁斌孫像他伯祖翁同龢一樣關心誥敕,叮囑他不可輕易示人。周根根的兒子周關全主持家業時,周根根鄭重地將誥敕傳給周關全,並讓他妥善保管。解放前,細心的周關全將誥敕暗暗藏在後屋簷的瓦楞內。解放之後,這個秘密只有周關全一個人知道。正因為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嚴守秘密,這卷彌足珍貴的明代誥敕在史無前例的“文革”浩劫中才得以倖免。

直到近年,周關全才將心中多年埋藏的秘密告訴家人,讓他們知道誥敕不尋常的經歷。(原載於《塵埃歷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