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人民聲音 抒寫國家命運

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天路》我看過3次,第一次是在2018年國家大劇院戲劇場的首演,第二次是在雲南昆明的展演,第三次是今年4月在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的演出。這部作品在創作之初,我就參與劇本研討,現在來看,演出呈現比我的預期要好很多。的確,好作品是打磨出來的,這部作品可以說是越改越好。

回顧中國舞蹈史,3000年來,古人的舞蹈風格相對抽象。我們用舞蹈講故事始於上個世紀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這一方面是受前蘇聯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配合宣傳工作的需要。抽象的舞蹈很難起到宣傳作用,所以即便排個小作品也要有情境和內容,用藝術來表現生活,塑造中國人民的形象,形成當代中國舞風。舞劇《天路》正是這種中國式的舞劇。我們提倡現實題材,主旨就是表達人民的聲音,抒寫國家的命運。

以小見大,題材真實

舞劇《天路》是一部現實題材作品。青藏鐵路工程歷時48年,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修築一條“天路”,這是中國人創造的一個世界奇蹟。將這件令人感動的事情轉化為藝術作品尤其是舞劇藝術作品,當然很難,而創作一部真正接地氣、能傳播、留得住的舞劇作品就更難。但這部作品讓我感到放心,它能留得住,也傳得開,而且是接地氣的。

有些舞劇作品之所以難以獲得認可,是因為其在製作上的“假、大、空”。舞劇《天路》首先做到了“真”,這部作品從題材到故事、從人物到舞段都是那麼的樸實生動。作品講述了幾個小人物的故事,包括一個漢族鐵道兵戰士和他的兩個戰友,還有一對藏族姐弟,讓人樂於接受。

王舸不愧為業界善於“用舞蹈講故事”的出色導演,事實證明,國家大劇院邀請他出任這部舞劇的總編導,是非常合適的。導演風格決定了作品風格,王舸採取了不同於其他同類題材作品的做法,尋找自己的結構方式,這個結構方式就是“大題小做”,即在大題材中突出小人物,同時強調細節,使得該劇在視覺、聽覺上的舞臺整體呈現形成高度統一。

故事流暢,形象鮮明

最初聽到這個故事時,我不免在想,漢族鐵道兵和藏族女孩會擦出怎樣的愛情火花?

故事中,這些小人物構成的人物關係是真實的,採取的舞蹈方式也不擺架子,令人信服。舞蹈動作容易誇張,尤其又受芭蕾舞“擺架子”的影響,如果情節不真實,很容易造成虛假。這部作品關注細節,靴子、口琴等小道具的使用,使得故事情節更加真實感人。以往有很多舞劇作品,觀眾如果不看字幕的話就看不懂,理不清楚人物關係,但這部作品在演出時有意不用字幕,就是為了檢驗它能否被觀眾接受。現在看來,觀眾的熱烈反饋也證明這確是一部成功的舞劇。

當然,這部舞劇還使用了幾處畫外音道白,也有些許爭議。但是我想只要用得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能被觀眾接受,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的。這部作品有自己的處理方式,比如幕與幕、場與場之間的轉換銜接流暢,不老套也不拖沓,這是舞劇《天路》的突出亮點。

舞劇《天路》的美不僅在於簡單的舞臺上的“漂亮”,更在於它著力表現“真”和“善”,所以它可以打動觀眾,可以很好地體現青藏鐵路工程的精神內核。

舞劇《天路》塑造的人物形象鮮明、突出、可信。5個主要人物的五人舞構成了人物關係的核心,也構成了漢藏兩個民族的關係,還勾勒出整部作品清晰的故事走向。劇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演員表演得也非常好。

精彩舞段,回味綿長

這部作品的可貴之處還在於有精彩的舞段。其中,五人舞表現了主人公的性格與人物關係,男子扛著枕木的築路群舞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藏民農耕時的舞蹈、女子在聯歡時候的群舞也很有特點,尤其是藏族女孩和漢族鐵道兵盧天的兩段獨舞既有個人特色,也有民族風格。男女主人公的雙人舞、藏族姐弟的雙人舞和三人舞,構成了全劇的突出舞段,這是該劇的一大亮點。劇中有些段落讓人在觀劇之後仍能久久回味,這也是舞劇最難得的。我認為,這部舞劇的舞段有不少可以獨立出來單獨表演,不論是集體舞還是獨舞、雙人舞,甚至是三人舞,這一點尤為可貴。

還有一點必須提及,就是這部舞劇的舞段編創沒有那種無緣無故地炫技巧,堅持了正派的編舞之路。

瑕不掩瑜,至臻完善

劇中,盧天和鐵道兵們的犧牲是一個非常核心的情節,體現出這條“天路”確是幾代人共同完成的,是用生命換來的,也給男女主人公朦朧的情感線索做了合理的收尾。這一段處理得很好,沒有刻意的舞蹈,即使有了動作也是生活化的動作,頗有“此地無聲勝有聲”之妙。

優點之外,我認為,該劇還缺少排的功夫,要讓觀眾盡情流淚,這是舞劇《天路》今後可打磨提升的方向。

總體來說,舞劇《天路》題材好,有內涵,接地氣,實現了人民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我認為,該劇還應有國際性,要努力實現走出去,這也是中國舞蹈藝術在新時代的目標之一。

(作者系北京舞蹈學院原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