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起跑線》:“別和彈琴的做朋友,騎馬的才比較高級”

01

最近美國曝出了最大規模的招生賄賂案,也是鬧得沸沸揚揚。


中國某製藥公司的董事長,

花了650萬美元

把女兒包裝成了帆船運動員送進了斯坦福大學。


65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四千多萬。


諷刺的是,

這位花了四千多萬買學位的“學霸”,

在勵志視頻中笑著鼓勵網友:


“只要堅持努力就能成功。”“我的理想是學成後回國報考公務員,改變不公平的現狀。


越來越多的富人們在用金錢“美化”孩子的人生,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香港有部真人秀《沒有起跑線》,

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這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們,

再次刷新了我對於教育競爭的認知。


一個懷了二胎的媽媽,

當初就是沒有刻意培養大兒子,早早送去高收費的學習班,都是讓他自由成長,結果沒能適應競爭的社會環境,輸在了起跑線上。



《沒有起跑線》:“別和彈琴的做朋友,騎馬的才比較高級”

“現在像個番薯呆瓜,面試的時候都比不過別人。”


可是兩歲的孩子,能比些什麼呢……


後悔不已的媽媽,

在懷二胎時決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讓妹妹贏在子宮裡”

《沒有起跑線》:“別和彈琴的做朋友,騎馬的才比較高級”

什麼又是贏在子宮裡呢?


在香港,一些入學名額緊張的高級幼兒園,

招生時是按月份先後排序的。


所以要想增加寶寶入學的概率,

父母要算好時間懷孕,

爭取在一月生下寶寶……


02

每個媽媽都期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可是,本來屬於孩子的競爭,

好像演變成了父母資源的大比拼。


在上海一所小學的家長群中,


家委會的競選,就赤裸裸地成為了家長學歷、工作PK的舞臺。


言語之間,強調著父母對於學校建設、班級集體的作用,使出渾身解數來為孩子爭光。

《沒有起跑線》:“別和彈琴的做朋友,騎馬的才比較高級”

《沒有起跑線》:“別和彈琴的做朋友,騎馬的才比較高級”

家長們不僅自己要攀比,

還要干擾小孩子對於交友的選擇。


在《沒有起跑線》中,

家長們說出了興趣班的鄙視鏈:


鋼琴、小提琴太普通了,

別和他們做朋友。

豎琴、高爾夫球、騎馬才比較高級……”

《沒有起跑線》:“別和彈琴的做朋友,騎馬的才比較高級”

03

從買學區房,到六個月就上早教班。


家長們追逐起跑線的競爭心態,

不知不覺已經變了味。


所謂的競爭成了攀比,

孩子的發展單純變成了父母主觀意願的堆砌。


面對孩子交友選擇時產生的優越感,

害怕身份得不到認同的焦慮感,

背後其實有著父母源自內心的自卑。


越是自卑,越要靠小孩子的才能來標榜自己;

越是自卑,越愛用通俗的標誌來增強身份認同感。


作家郭敬明生長在四川自貢的一個小縣城裡。

考入上海大學後,

他發現,班上95%的都是上海的本地人。


尤其是自己就讀的編導專業,

都是家裡條件非常優越的藝術生。

他們的物質生活,

誇張到一個星期就換一次手機。


而條件普通的郭敬明,

永遠用著最老土的手機,

永遠不能去逛街挑選衣服,

永遠只能吃食堂。


這種自卑的心理,直到他成名,也從未遠離他。


在他的《小時代》裡,遍佈著LV、GUCCI、PRADA那些不曾屬於他又渴望得到的標誌。


因為自卑,所以在意;

因為自卑,所以會產生焦慮;

因為自卑,所以把世俗的觀念迫切地堆積在了小孩子的身上。


沒有能夠區別自己和其他人等級的工具,就努力造出一個來。


大家都在學鋼琴,那我們就去學馬術,並且要嘲笑那些學鋼琴的平庸的下等人……


04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值得提倡嗎?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金錢的確可以幫助孩子獲得小圈層內更精英的教育。


通過金錢門檻的篩選,孩子們遇到的多是家庭背景相似的人,便於結識社會資源,減少試錯成本。


可是,大人那些世俗又勢利的言語,

無疑中會影響到孩子們的價值觀。


《三聯生活週刊》曾經說過一個故事。


鄭女士帶著5歲的女兒在商場玩耍時,一個差不多大的女孩上來聊天,自我介紹說“我叫Lucy”,鄭女士的女兒回應說“我叫Eva”。


於是兩個小朋友就開心地一起玩耍去了。


後來有個男孩子想加入,

但是因為沒有英文名,

兩個小女孩面面相覷,心領神會地跑開了。


鄭女士內心感到有點竊喜。


畢竟,給自己女兒報的英語補習班,

一學期學費就要2.5萬。


“這是和Lucy交朋友的代價。”


小孩子學會了大人世界的規則,

卻沒學會這個年紀本該有的最基本的禮貌,失去了純真的心。


05

學前班和幼兒園是兒童教育的關鍵時期。


比起對於外在的攀比,

比起對所謂“門當戶對”的追逐,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於孩子價值觀的塑造更為重要。


前幾年北京一位高考狀元面對鏡頭說:

《沒有起跑線》:“別和彈琴的做朋友,騎馬的才比較高級”

知道自己能夠享受到優質的資源,也能理解其他人的疾苦和不易,這才是接受教育的意義。


而不是恃財行兇,用傲慢裹狹著自卑,

讓孩子在年幼時就以金錢、階層來評判他人,

用不光彩的手段搶佔他人學習名額時還恬不知恥稱是靠自己努力換來的。


06

我想,大家都明白,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負擔的起孩子馬術、豎琴的興趣班課程。


那些被看不起的鋼琴課,每小時也收費上百。


那麼我們普通家庭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呢?


周國平說過一句話:


不要和自己較勁,對自己隨性。


這不是說要自我放棄的意思。

而是說,認清楚自己的性情和優勢。


不是天賦異稟的話,我們砸鍋賣鐵也培養不出朗朗這樣優秀的鋼琴家。


在《頭文字D》中,拓海在和別人賽車時,不會因為他人領先而焦慮。

他明白自己的優勢在於彎道,這是屬於他自己的機會。


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人生從來不是短跑。

馬拉松賽場上,開槍時沒有選手會搶跑。


事事都要攀比,累的是自己。


六神磊磊說過:

“最好的學區房,其實就是家裡的書房。”


比起揠苗助長,父母陪同孩子發現興趣、挖掘興趣、一同成長,對孩子的心理和能力都能起到更積極的作用。


“一輩子都要和別人去比較,是人生悲劇的源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