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二次北伐,舉全國精銳部隊,為何還被契丹殺得大敗?

kayki


宋太宗兩次北伐分別是公元979年兵敗高梁河,史稱“高梁河之戰”;第二次是公元986年,史稱“雍熙北伐”。其實兩次北伐失敗的原因大多不同,那麼我們具體介紹介紹兩次失敗的原因:



一、第一次北伐,宋太宗藉著滅北漢的餘威,北上準備奪取燕雲十六州等地。但是有個不爭的事實,宋太宗滅北漢的戰爭從當年的正月打到五月份,部隊師老響乏。因為在滅北漢的戰爭中,宋軍曾經戰敗過遼軍的增援部隊(因為北漢是遼國的藩屬國,所以當時北漢有難的時候遼軍曾經來增援過。),宋太宗樂觀估計錯了當前的形勢,沒有從自身實際情況分析戰事的利弊,最後被耶律休哥兵敗與高梁河,宋太宗身負重傷,如果不是被楊業挽救於危難之際,估計都回不來了。關於這場戰爭的細節昨天我的文章裡講過了,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那麼此次戰敗說,再一次證明了“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這一諺語,間接的說明宋太祖太宗重文輕武的治國理念是錯誤的。此戰太宗身負重傷,再也不敢上戰場了,他不上戰場,又不相信武將,長此以往就出現了問題。那麼具體第一次北伐為什麼失敗呢?我覺得有兩點:1,不應該選擇師老兵疲之際出兵北伐。師疲遠征這是兵家大忌,你想士兵剛從戰場上下來,連口氣還沒來得及喘氣呢!又北上討遼,從太原到北京是六百公里呀,而且還是出國作戰,部隊糧草軍需都難以維持,絕大部分士兵都有厭戰情緒,此時出兵天時地利人和均不佔,豈有不敗之理。2,既然出兵了,在兩軍相持階段仍有機會取勝,可惜宋軍圍困幽州的時候錯失良機。《孫子兵法》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顯然是攻城是下下策,但是宋太宗正是用了這下下策圍困了幽州城,幾十萬大軍圍困幽州城。幽州是軍事重地易守難攻,守城是遼國名將韓德讓,宋軍久攻不下錯失良機,宋太宗本想圍住韓德讓逼其投降,結果沒等來韓德讓投降,等來了耶律斜珍和耶律休哥的大軍增援。其實宋太宗應該以部分兵力圍住韓德讓,此時守城將領輕易不會出城突圍,用一部分兵力牽制住韓德讓,然後率領精銳部隊北上埋伏在遼國援軍的必經之路上。豈不聞孫臏“圍魏救趙、圍點打援”之計?得勝之後在回師幽州,則幽州唾手可得也。



二、雍熙三年正月(986年),遼朝中興之主景宗駕崩,年僅十二歲的兒子登基,這就是遼聖宗,皇帝年幼承天太后蕭燕燕總理朝政。宋太宗得到情報,說遼朝現在主少國疑、女主當國,而且蕭燕燕還連同緋聞男友,託孤重臣韓德讓打擊皇室宗親。這時宋太宗覺得是報仇雪恨的絕好機會,決定分三路攻遼,這回他自己不敢來了,東路軍以佯攻牽制遼軍主力為主,拜開國功臣曹彬為主帥,米信為副帥,出雄州(河北雄縣);中路軍,拜田重進為主帥,出飛狐口(今河北淶源);西路軍,拜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出雁門關(今山西代縣),然後攻取諸州,再與中路軍匯合,揮師東進。三路大軍一開始都挺順利,中路、西路連下多城,東路軍也攻佔岐溝關。但是該著遇到了遼朝名將耶律休哥,耶律休哥敏銳看透了宋太宗的戰略意圖,你東路軍想騙我出城跟你決戰,然後你另外兩路軍趁我幽州空虛之際,打我個冷不防。你做夢吧!我就不出去,我看你能咋滴。結果這曹彬的誘敵深入之計難以完成,此時正常都得直接北上幽州與另外兩方面軍匯合,然後一起出兵,但是宋太宗打仗有個毛病,就是事先都定好了戰略戰術,你們臨陣的將領不得隨意更換,那曹彬就不敢隨便跑了,顯然這時候很尷尬,你說誘敵來攻吧!人家耶律休哥根本不上當;你說調整戰略戰術吧!有監軍看著,皇帝不讓動。就在這進退維谷之際,遼國皇帝跟太后接到了耶律休哥的求援,立即徵兵南下,統統歸耶律休哥節制。遼軍在幽州一匯合,曹彬的東路軍再無戰機,而且兩軍相持之下,宋軍優勢急轉直下,糧草不足的問題已經凸顯出來。你想呀!遼軍人家都是少數民族,身上都帶有肉乾,再不濟隨人家都是騎兵便打點獵也能填飽肚子。這宋軍就完了,頓頓離不開主食不說,沒事還得心思整點下飯的菜,什麼土豆絲、香辣肉絲啥的。這下你就完了,出國作戰,土地不是自己的,老百姓不是自己的,糧食也不是自己的,漫長的補給線也跟不上,曹彬一看情況不好就撤回國內了,這宋太宗可急眼了,三番四次下旨讓曹彬出兵與耶律休哥作戰,再加上遼軍主力都在應付曹彬,宋軍另外兩路軍頻頻告捷,這東路軍的士兵也著急了,紛紛請戰出兵,因為都以為如果不出去打仗,戰功都讓另外兩路軍搶走了,自己出來這趟就算是白玩了,餓點餓點吧,打完了就有吃的了。但是打仗哪是三分鐘熱血就能解決的事呀,人家耶律休哥就等著你來呢,結果東路軍大敗而歸。宋太宗一聽東路軍大敗,立刻叫停了中路軍和西路軍的前進路線,宋軍就像三根鋼叉一樣,折了一根,另外兩根也起不了啥作用了,特別是此時承天太后調兵迎擊中西兩路大軍。中路軍跑的快,迅速退回了宋境,但是西路軍接到的退軍命令不一樣,大敗而歸。楊業最後陣亡,反倒是成全了楊業的英武之名,關於楊業是怎麼死的以後我們還會講到。就此雍熙北伐正式宣告結束,從此宋朝在無力北伐遼朝,兩國角色互換,宋朝從戰略進攻轉變成戰略防禦。那麼此次北伐失敗的原因我總結有以下幾點:1,趁人遼國喪期間出兵,視為不義。人家皇帝死了,你不弔唁也就罷了,你還要打人家,這你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嗎?2,戰略決策失敗。打仗這玩意,你別說國家與國家打仗了,我小時候打仗從來也沒跟別人扇過嘴巴子,你打仗不把拳頭攥緊了跟人打,你把手攤開打,那能打疼嗎?人家遼朝是看準了,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才打的。



以上是兩次戰術上的失敗原因,戰略上兩次失敗還有相似的地方:一,兵種不對等。雖然宋軍部隊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但是兵種上卻是絕對劣勢。勞師遠征,步兵在機動上是極其吃虧。二、指揮系統混亂不堪。宋太宗在軍事上就毫無韜略的主兒,為人不但心胸狹窄,而且生性多疑,\t重文輕武不說,還特別不相信能征慣戰的武將,主帥出征部隊都派有監軍,有些監軍甚至是太監擔任的,因為監軍不懂軍事,這就容易造成前線部隊領導班子意見不合。再加上宋太宗要求參戰部隊完全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針執行,特別是每次作戰都的按自己給的陣圖作戰,那不是在那扯犢子嗎!人家說“善戰者因勢力倒”,打仗這玩意,主要看戰場天氣和地形地貌呢!你在家研究個陣型就能在戰場上熟練的運用?那你不敗哪跑啊!



綜上所述宋太宗兩次北伐,雖然舉全國精銳,但是也是落得個大敗而歸的結局。


巴顏鵠09


宋太宗兩次北伐都是腦子發熱,才去北伐的。公元前979年,宋太宗率兵北上,滅亡北漢大勝,並取得太原。這是第一次腦子發熱,宋太宗想趁熱打鐵,士兵戰意十足正好可以去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實際上士兵剛拿下太原,人困馬乏,更何況糧草也不足,戰鬥力極其低下。宋太宗不聽勸阻,執意北伐。剛開始非常順利,收復了易州和涿州,取得大勝。所謂驕兵必敗,圍攻燕京時,宋軍與遼軍在高梁河大戰,也就是這一戰,讓宋太宗第一次的北伐之旅以落荒逃亡而告終。

第一次北伐慘敗後,宋太宗忍辱負重,休息養兵七年。公元前986年,宋太宗決定一雪前恥,第二次出兵北伐,稱為雍熙北伐。但是這一次,宋太宗所派之人都為庸將。五位將領分別以東中西三路進軍,主力東路軍先行潰敗,未能與中西軍會合。中、西軍南撤,西軍主將被俘虜。最終北伐失敗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