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是憑什麼擊敗《肖申客救贖》拿到奧斯卡的?

長大當哲學家


其實我覺得吧,原因還是很多的。

其中一個是因為《阿甘正傳》的思想是符合當時美國的一個主旋律內容的,而《肖申克》卻是一部另類的東西。而且《肖申克的救贖》男主角是個新人而該片也是導演弗蘭克·達拉伯恩特的處女作,奧斯卡很少把大獎頒發給一個第一次執導筒的導演。

而且縱觀這麼多年奧斯卡獲獎電影,貌似奧斯卡比較偏向於弱智人士(扮演殘疾人是演技的大考驗),對現實主義題材往往重視不夠。《飛越瘋人院》、《雨人》等等都是此類型影片,也都獲得大獎,美國人也常說,只要是跟傻子有關,就容易獲得奧斯卡。而好萊塢對現實主義的題材往往重視不夠,特別是那些揭露美國社會黑暗面的影片幾乎是絕少得獎,而《阿甘》則是把美國當代很多的重要事件都貫穿起來,並以一種很幽默的語氣調侃了一把,由此可見,《阿甘》獲勝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還有就是奧斯卡歷來的傳統是比較重視商業影片,忽視文藝片,重視大牌演員和導演,忽視新人,所以他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在很多人看來,落敗的《肖申克的救贖》遠比《阿甘正傳》要來的深刻也更有回味的餘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兩部電影有許多的相似之處。

兩部影片中的主人,看似截然不同,但是核心都是一樣的:都是順從自己的內心。阿甘是個傻子,但只有傻子才會不考慮別人的看法,專注於自己的想做的事情。影片中看到珍妮與一個男人在車中親熱,正常人都會識趣迴避吧,但是阿甘卻是很尷尬的將那個男人給走了一頓,因為阿甘認為那個男的在欺負珍妮,他要保護她。可能有人認為阿甘這是吃醋的表現吧。

而在《肖申克》中的安迪卻是一個聰明人,當已經無法從正常渠道申冤時,就變成了“當上帝不給我救贖,那我就自己救贖自己”。所以他用了20年的時間挖通了那條瑞恩說六百年才能成功的通道。二十年的時間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救贖。兩者對比,前者是一個傻子的天性使然,後者則是一個聰明人的潛心復仇。兩個人都是在順從自己的內心在做事,只不過一個受到了老天的眷戀,另一個則是被現實擠壓的聰明人。

所以在兩部影片所講述的核心思想面前,兩部作品比拼的就不僅僅是演員、技巧和拍攝這一些點綴的東西了,而是襯托這一切的世界觀。《阿甘》的世界化是一種樸素的哲學追求,而《肖申克》則是復仇的救贖哲學。哲學並沒有高低,但是表達哲學的作品卻是能體現出高低水準的。

《肖申克》的結尾就像是人生虛無的死亡,給人一種靜默無奈的真實,這樣的哲學,高於生活,讓人無可奈何。這是電影對於人生的終極探討,把人生優雅的拜訪在觀眾的面前,讓觀眾除了一起悲嘆卻是一樣的無可奈何,因為他帶來不了幸福。藝術並沒有對錯,只是世人往往更喜歡哪種給生活以勇氣的藝術。《阿甘》算是做到了這一點,我個人認為在這一點上《阿甘正傳》擊敗了《肖申克的救贖》。





陽陽Vivian聊電影


高曉松談論過這個問題:是因為政治正確!

當然我認為二者都是非常優秀的電影。

1994年可以說是誕生了非常多的經典電影,除了《阿甘正傳》《肖申客的救贖》之外,還有《低俗小說》,中國人的一代回憶《大話西遊》,李安的《飲食男女》,經典的大叔形象《這個殺手不太冷》等。

然而最終斬獲大獎的是《阿甘正傳》,拿下了6項大獎。其實單從平時接觸到的排行榜來說《肖申客的救贖》通常都是力壓《阿甘正傳》排到第一,但卻最終無緣獎項。

這兩部經典電影從拍攝手法和演員演技來說都是無可挑剔的,所以能區分它們的就是影片的價值觀和影響力。

當年《肖申客的救贖》的票房是2800萬美元,而《阿甘正傳》的全球累計票房達到了6億7千萬美元,可見當時的觀眾更加喜愛《阿甘正傳》,因為《阿甘正傳》具有非常標準的美式價值觀,電影中的阿甘珍愛家庭,對人負責,相信上帝,阿甘不會耍小聰明,不會投機,阿甘的一生也可以說是美國一路以來的歷程,深受大眾歡迎。而《肖申客的救贖》卻揭露了不少當時社會的黑暗,但是並不討喜。

所以一向看重政治正確的奧斯卡選擇了代表了美國精神的《阿甘正傳》也在情理之中。

最後獻上電影中我非常喜歡的臺詞。

“你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什麼意思,難道我以後就不能成為我自己了嗎? ”——《阿甘正傳》“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存,要麼趕著去死。”——《肖申客的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