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创新科技理念 今天


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 — 王阳明


心学宗主王阳明认为,影响人生成败的主要因素,不是外界的种种条件,而是自己的本心。一个人只有认清自己的本心,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走向成功。

人贵有自知之明


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思是,认清别人是一种智慧,认清自己就称得上圣明了。

千百年来,能够真正认清自己、战胜自己的人并不多,王阳明正是其中的一个。

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曾经带领精兵,在短短几个月内,荡平作乱数十年的匪患,却坦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正是因为时刻保持这种清醒的自我认识,才使他成为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大圣人。


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拎不清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而且容易被别人虚伪客套的赞美所迷惑。别人夸得越多,这种人的狂妄之心就越膨胀,直到觉得天底下容不下他了,自然而然也就走向了灭亡。

战国时,有个人名叫赵括。

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自认为在带兵理论上无所不知,并且因此而名声在外,备受世人称赞,他也就更加认定“老子打仗天下第一”。

他成为将军后,看不到自己在实战经验上的不足,也听不见手下将领的谏言,一板一眼照着兵书里讲的道理打仗,结果被秦国老将白起困于长平,而他带领的大军也被秦军全部坑杀。

可见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传习录》


艰难困苦,是对心性最好的磨砺。

没有人能一开始就认清自己,大多数人都要在人生路上狠狠地跌几个跟头,才能逐渐找准自己的位置。

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回顾年轻时奋斗的日子,你是否也曾这样想:为什么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着,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为什么那些看上去比你懒、能力比你差的人,日子却能过得顺风顺水?

要知道,这些肤浅的羡慕、无聊的攀比、笨拙的模仿,都无法使你超越别人。

说到底,与人攀比这种笨念头,本身就是笨人才会兴起的,智者向来只与自己做比较。

因为他们明白,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只有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方向,才能有所成就。

因为眼红别人的日子,而走别人有过的路,就算跑的再起劲儿,到头来也可能会一事无成。

人这一生,就是要在摸爬滚打中不断前进,才能看得清前路,记得住归途,抗得起责任,放得下虚名。不急不缓,不骄不躁,回归本心,砥砺前行。


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认清自己,既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也不能把自己看得太低。

生活中高估自己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认为别人的成功只不过是碰到了好的机遇,又或是得到了伯乐的赏识,殊不知无论是运气还是赏识,都需要以实力为前提。

一个人最可怕的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有能力却不相信自己。明明能够做好的事情,如果因不断地自我怀疑而失败放弃,岂不是格外可惜?尝试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去尝试肯定不会成功。

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足够了解自己,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少走弯路,勇攀高峰。


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王阳明:良知即本心,一念做圣贤,一念成庸人


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


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王阳明说:“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意思是说,人天生具有良知,不需要求之于人或书籍,若能发挥(致)良知,便可成就德业。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才是力量,或者说,以良知为方向的知识才是力量。

1519年,王阳明用了不到50天的时间,彻底平定拥有精锐20万的宁王朱宸濠。这就是致良知的结果,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击败强敌,这就是良知的威力。

王阳明,这个称呼来自他的号,他曾在家乡的阳明洞修道,所以自号“阳明子”,世人称阳明先生。他的本名是王守仁,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通过知识能实现的,如果没有仁德来守护,虽然暂时可以实现,但是终究还是要失去。孔子说的“仁”就是良知,“守仁”就是以良知为方向做人处事。

人最容易受外在环境的裹挟,被众人的意见所左右,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叫做“习气”。良知迷失了方向,就叫做“习气”。致良知就是去掉习气,使内心重获光明。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非常崇拜王阳明。在他的经营哲学中,到处是王阳明“良知”的影子。比如稻盛和夫说,要判断某件事是不是有道理,不能只看其是不是符合逻辑,还应当看它是不是符合良知。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日本楼市出现泡沫,稻盛和夫的公司有很多现金放在银行,连银行都在建议稻盛和夫去炒楼。

稻盛和夫说:“我们还是用传统的方式赚钱,而不用炒地皮来赚钱。”因为炒房固然赚大钱,但是那是投机,不能给社会带来实际的财富。

良知即本心:一念成圣贤,一念成庸人


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王阳明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良知就是人的本心,人人都有,成为圣贤还是庸人,只在一念之间,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良知就是个巨大的能量源,一旦爆发,能改变宇宙。很多人之所以在面临突发危机时,无法处理好,原因只有一个:良知被遮蔽,无法发挥威力。

遮蔽良知的,就是利害毁誉,确切的说,就是得失之心。良知是“天植灵根”,它在人的心中是须臾不可间断的,如果被得失之心的私欲所遮蔽,生机就不能显发;如果丧失了良知,人也就成了徒有人形的禽兽。

从知到行,为什么中间有这么宽的一道沟呢?因为行是面对最具体的选择的,选择关头极难极难。一念之间,往往是电闪雷鸣。

良知即快乐:心兵不乱,万事从容


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人们疲于应付各种外界的问题,发现生活和事业中有太多的烦恼和无奈,当发现“良知”这个定盘针后,突然发现万事万物的根源都在心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提升了自己的心性,“心兵不乱,万事从容”,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圆规为什么能画出完美的圆?因为心已定,脚在动。很多人的生活为什么杂乱无章、充满负能量?因为心不定,脚不动!

“良知”虽然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但它却又是内在于人心的,人可以将内心的良知恢复得完完全全,当达到毫无亏欠之际,人自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真乐”境界,自不觉手舞足蹈,快乐无比。

王阳明曾经引用程子的话说:“知之而至,则循理为乐,不循理为不乐。”意思是如果能做到致良知了,就会以内心遵循天理为快乐,如果不能遵循天理就会感觉不快乐!

良知即担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王阳明:认清自己,才是最顶级的智慧



有一天,门人邹守益、薛侃、黄宗明、王艮等人与老师在一起,议论起朝廷中对王学的毁谤、非议越来越厉害。

王守仁微微一笑,说道:“我在南京以前,仍不能摆脱乡愿的气味。但现在只相信良知的真是真非,照着本心行下去,没有一点点装体面的打算。我现在已经变成了狂者之心。即使天下人都说我志向高远而言行不一,我也不在乎,我只依良知行罢了。”

“依良知行,信真是真非”,王守仁一语道破了自己的心志。他甘愿做一个“狂者”,只认准自心良知本有的是非,不委曲敷衍、不瞻前顾后,也不左右回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王阳明用自己的行为给世人做出了示范: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这才是对“知行合一”的最好诠释。

在王阳明那里,“知行合一”的“知”,既是对事物的认识,更是“良知”。是非之心加担当精神,是为“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