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時,德國陷入危險境地,為什麼日本見死不救?

第一軍情


1936年11月25日納粹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在這項協定的秘密附件中規定:如果締約國一方與蘇聯發生衝突時,締約國的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於蘇聯的措施。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納粹德國及其僕從國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分別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在開戰後的18天之內德軍就突進蘇聯境內600公里。僅僅在第一天的戰鬥中蘇聯紅軍就損失了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燬。開戰後一個月左右蘇聯已損失數千架飛機、兩萬多輛坦克,同時有三百多萬蘇聯軍人被俘,有一百多個師被德軍打殘或殲滅!德軍深入蘇聯境內達1000多公里,在被德軍佔領的領土上生活著當時蘇聯40%的人口。到1941年9月30日德軍已集中起74個半師約193萬人在1700輛坦克、11000門火炮支援下發起針對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會戰,德軍的先頭部隊甚至已能望到克里姆林宮的塔尖。然而也就是在這時德軍的劣勢日益表現出來:當德軍越過斯摩稜斯克-基輔一線後儘管此時的蘇軍在德軍面前一觸即潰,然而德軍已然因為戰線過長而出現後勤乏力的現象,步兵和輔助單位開始因補給不繼、交通狀況不良而導致非戰鬥性減員日益增長,裝甲部隊一開始還能自行向東突破,然而不久之後也需要停下來休整維修。恰在此時蘇聯的嚴寒到來了,當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瑟瑟發抖之際希特勒一再催促作為盟友的日本履行對蘇作戰的義務。然而在此之前的1941年4月13日日本同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當接到德國要求自己配合夾擊蘇聯的要求時日本卻選擇按兵不動,最後眼睜睜看著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遭遇慘敗。

事實上日本和蘇聯之間其實一直存在矛盾,這也是日本選擇與德國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原因。日本和蘇聯的矛盾可謂由來已久:在蘇聯成立之前日本同沙俄就存在地緣政治上的深刻矛盾併為此爆發了日俄戰爭,此後日本始終視沙俄及後來的蘇聯為自己在遠東地區一個強有力的假想敵。蘇俄內戰時期日本曾出兵干涉並試圖侵佔西伯利亞地區。1937年11月正在與日寇苦鬥血戰的中國軍民迎來了第一支援助中國抗戰的外國志願隊——蘇聯援華航空隊,此後直到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這支隊伍在中國的天空與日軍戰鬥了4年,配合中國軍民將制空權牢牢掌握在手中。在這4年世界裡蘇聯援華航空隊曾於1937年12月22日在南昌上空擊落日本海軍航空兵”四大天王“之一的潮田良平、1938年2月23日奇襲日本佔領下的臺灣松山機場、1939年11月4日在成都空戰中擊斃號稱日本海軍航空隊轟炸之王的奧田喜久司大佐。在這一過程中有的蘇聯援華飛行員凱旋故里並被蘇聯政府授予”蘇聯英雄“的稱號;有的則血灑疆場,從此長眠於中國的土地上。根據戰後的統計:在與日軍的四年空戰中犧牲的蘇聯援華航空隊飛行員有217人——他們當中既有大隊長,也有一般的機械師,年齡最大的41歲,最小的22歲,平均年齡28歲。除了在中國上空的戰鬥外1938年和1939年日本和蘇聯還在張鼓峰、諾門罕兩度直接交鋒。按說日本與蘇聯之間既然有諸多矛盾,那麼為什麼不趁德國侵蘇之機對蘇聯下手呢?

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日軍陣亡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 ,日軍的參戰克幾乎全軍覆沒。在戰鬥中日軍的重炮群在蘇聯大口徑火炮的壓制下毫無還手之力,在經過兩個多月的戰鬥後日軍被蘇蒙聯軍趕出了蒙古方面主張的國境線。此戰證明蘇聯紅軍的實力對日本陸軍來說仍是相當強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諾門罕戰役使日軍對蘇軍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礙。但要說僅僅憑藉這一戰就使日軍徹底懼怕蘇聯恐怕未必:要知道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 ,其實蘇軍方面也是慘勝,甚至如果單純就損失而言:蘇軍還大於日軍。而1941年10月的蘇軍主力幾乎都集中在歐洲戰場應對納粹德軍,駐守遠東的蘇聯軍事力量被大量抽調,按說此時正是日軍入侵蘇聯的最佳時機。那麼日軍為什麼按兵不動呢?

儘管蘇聯遠東軍事力量大量抽調增援歐洲戰場,可這並不等於是說蘇聯的遠東地區成為了不設防的地區——事實上蘇聯在遠東的裝甲力量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武裝力量,而海參崴軍港的存在則猶如懸在日本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此之前日軍已不止一次領教過蘇聯遠東部隊的戰鬥力:一戰後日軍出兵西伯利亞干涉蘇俄革命時儘管沒遭遇蘇俄軍隊多大抵抗,卻在西伯利亞惡劣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下出現大量非戰鬥性減員;而在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戰役中又被蘇聯遠東部隊狠狠教訓。如果日軍選擇出兵配合德國夾擊蘇聯,那麼僅僅只是要跨越廣袤的西伯利亞對日軍而言就不是一個能輕易完成的任務。日本參謀部曾分析認為:如果遠東的蘇聯軍隊減少一半的話,日本才能對蘇聯發起強行攻擊,就算在這種情況下還不能保證日本就一定能夠取勝。不過這只是日本放棄入侵蘇聯的原因之一,而非全部。

至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後中日戰爭已進入相持階段:這時的總體戰爭形勢是日軍的擴張已達極限,實際上已無力再進一步推進——畢竟日本國家太小,國內經濟和戰爭資源已滿負荷運轉,儘管接連在淞滬、太原、武漢等會戰中取勝,但自身也損失慘重,又要分兵駐守佔領區,從而導致了兵力分散的問題,而在日軍的後方一個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存在對日軍的後勤補給線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當然這時的中國也暫時無力收復失地,所以雙方只能進行相互對峙的持久作戰。根據戰後統計: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至少20個師團。用羅斯福總統的話說”如果沒有中國戰場的牽制作用,日軍完全完全可以北攻蘇聯,南下印度,西入中東“。用朱可夫自己的話說”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正是中國作為亞洲對日作戰的主戰場所起到的牽制作用使日本無力分兵入侵蘇聯。事實上蘇聯向中國派出援華志願隊的部分原因正是看到了中國戰場對牽制日軍的重要意義。

當然也許有人會疑惑:可同樣是有中國戰場的牽制作用,日本為什麼就敢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呢?由此可見日本也不是完全一點兵力也抽調不開嘛。問題在於:日軍內部還一直存在著嚴重陸海軍不和現象——諾門罕戰役使日本充分了解了蘇聯陸軍的戰鬥力,於是在日本國內出現了利用自己的海軍優勢執行南下策略的呼聲。而這一時期美國的外交政策則進一步推動日本倒向南下:這時的美國作為新興的世界大國已逐漸不再滿足於作為西半球霸主的地位了,而是開始試圖在世界範圍內擴張自身的影響力。亞太地區正是美國擴張勢力的重點地區之一,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以及對東南亞的野心對美國試圖在亞太地區建立霸權的企圖構成了挑戰。在這樣的局面下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貿易制裁等打擊手段,這對資源匱乏的日本而言意味著滅頂之災,這時的日本實際上已只剩下兩個選擇:要麼順從美國的意志從中國撤軍;要麼鋌而走險對美開戰。最終日本選擇了後者,這樣一來本就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日本又開闢了太平洋戰場,就更加無力入侵蘇聯了。儘管當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和蘇軍鏖戰時太平洋戰爭尚未爆發,但日美關係已相當緊張並且日本高層已越來越傾向於執行南下策略。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生活中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識時務者為俊傑,什麼是時務?就是形勢,就是趨勢,就是對事物現在和未來的準確判斷。

每個人的所處環境,人生價值以及能力和需求都是不一樣的,因而人和人的關係也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因而,如果發生了改變,也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這就是情勢和人性。該低頭的時候低頭,該出手的時候出手。個人如此,群體或國家也是如此。

二戰蘇德戰爭中,德軍為發動籌謀已久的攻勢,集結了190個師,其中德軍153個師,其他國家(意大利、芬蘭、羅馬尼亞等國)共37個師,佔比五分之一。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國家派出部隊幫助德軍呢?蘇聯都幹了什麼,樹敵這麼多?

希特勒稱霸全球戰略的關鍵一步。

進攻莫斯科的計劃早就有了。或者說,對於消滅她的慾望遠比消滅法國和英國要大得多。他曾狂妄的宣稱,消滅該國是他一生的目的。

首先,希特勒無法忍受久拖不決。戰爭拖延越久,柏林也就越依賴原料,而其中大部分原料要依靠蘇聯的供應,而直到目前為止,他們也的確依據所簽訂的條約進行了供應。但如果倫敦不投降,而美國軍事實力最終崛起。那麼,柏林最終只能選擇徹底依賴他們。

其次,他不能容忍這種潛在危險發生。丘吉爾所期盼的就是將戰爭撐下去,直到美國參戰、蘇、德兩國形成對峙。如果能消除東方的威脅,那逼迫倫敦投降的條件將會變得比較有利,而一旦戰勝英國,就能改善日本的處境,並讓美國人意識到,對德作戰十分危險。

最為關鍵的還是世界觀的對立。這種對立並沒有因為他們於1939年所簽訂的條約而緩和,他認為蘇、德兩國是意識形態上的敵人。所以,他在《我的奮鬥》中,對蘇聯進行了連篇累牘的惡毒攻擊,早就將其視為遲早會奉行訛詐政策的潛在敵人。

入侵需要其他國家的支持。

當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無限期延長後,德軍主力全部往東線轉移。為了達到戰役的突然性,“隱真示假”、“聲西擊東”就是矇蔽對方的最好措施。他一邊大喊大叫要入侵英國本土,用以掩蓋其入侵的真實意圖;一邊裝出一副“友好”的姿態,用以麻痺對方。

為了在長達2000多公里的邊境上同時發起攻擊,他需要其他國家的支持。這其中既有盟友的幫助,也有莫斯科長期以來對外擴張的惡果,比如芬蘭、匈牙利等國,均對其心懷怨恨。

希特勒堅信能擊潰蘇軍,但必須積極尋找盟友。他首先寄希望於芬蘭和羅馬尼亞,在不久前,這兩個國家都遭受了蘇軍的入侵,當時沒有任何國家支援他們。他們認為,西歐即使沒背叛他們,也已經拋棄了他們。所以,他們也希望德軍能夠遏制蘇軍的實力,讓兩國擺脫當前面臨的威脅。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芬蘭人在蘇芬戰爭中取得了驚人的戰果。給德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深信他們不會對德蘇將要發生的戰爭,持消極觀望的態度。經過溝通,他們同意出兵和負責解決補給問題,但拒絕與柏林在政治上結盟。對他們而言,德國人只是他們反對共同敵人時的“戰友”。

相比之下,羅馬尼亞則十分願意與柏林建立密切的同盟聯繫。他們的軍隊人數龐大,但訓練和裝備都欠佳,他們希望通過德軍的軍事援助,將其變為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經多次談判,他們同意德軍戰略展開時使用其領土,並出動10個師進行協助。

匈牙利是蘇聯的鄰國,在意識形態上,兩國存在著很大矛盾。波蘭戰敗後,蘇聯拼命的擴張,一直是威脅他們的潛在敵人。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她也受到了戰勝國制定的《特里亞農和約》的制約。於是,當德國人把自己的政治企圖和盤托出時,他們同意派出15個師,但其中只有少數具有戰鬥力。

盟友和納粹主義支持者的幫助。

在墨索里尼的提議下,意大利派出一支由3個師組成的遠征軍,前去支援德國。但隨後他就很慚愧了,因為自大、愛面子的墨索里尼發現,作為大國的意大利派出的軍隊數量,竟然讓小小的匈牙利超越了。於是,後來這支遠征軍被擴編為1個集團軍。

克羅地亞和斯洛伐克也參戰了,他們派出了少量人員,其戰鬥力很強悍,不比蘇聯人差;弗朗哥的西班牙政府也希望通過幫助,來報答西班牙內戰時德軍提供的援助,於是派出了“藍色師團”。

對蘇戰爭爆發後,希特勒還爭取到了一些法國人,還有一部分內心信仰納粹主義世界觀並加入黨衛隊的支援人員加入了他的陣營。

對蘇戰爭一觸即發,德日關係卻變得微妙起來。

在形式上,日本是三國同盟條約的成員國,在自己的盟友需要幫助時,有義務向其提供援助。但希特勒並不打算以此為由,讓他們參與進來。他希望日本能夠進攻新加坡,從而牽制住英國人在遠東的兵力,越早進攻新加坡,就越能推遲美國人加入這場戰爭。

然而,讓所有人跌破眼鏡的事情發生了。關於蘇德關係,柏林曾暗示日本人,不要同蘇聯人舉行認真的談判。但不久,唯利是圖的日本人卻與莫斯科簽訂了中立條約,條約規定,在一方同第三國交戰期間,兩國有義務保持中立。一直到1945年,雙方都一直遵守著該條約。

所謂的時務者為俊傑就是牆頭草。有了朋友就一定會有背叛,不要相信他們所有的話,在利益的面前,他們就是牆頭草搖擺不定,哪邊的風大偏向哪邊,他們的心永遠是為著自己,甚至是可以去傷害任何人。

其實,利益是最大牆頭草,可誰會厭惡它呢?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諾門坎一戰打服了日本。日本用驢馬拉大炮,蘇軍用火車汽車坦克拉大炮。三八大蓋還是日軍的主要武器,蘇軍連馬克沁都不用了,轉盤機槍,自動步槍,速射炮,巨大的坦克,把日本一個師團五萬人不到半月打了個淨光。連傷兵都算上逃回瀋陽的日軍不到兩千人,由於恥辱,師團長刨腹自殺,其它人也大部分自殺。日本玩偷襲,轟炸了蘇聯機場,惹了大禍。蘇軍用一百多架飛機把海拉爾,滿洲里日本軍事基地炸了個底朝天。日本被打傻了,早就打算北進計劃被胎死腹中。因為自知不是一個級別的戰爭,打蘇聯基本上就是自殺。所以既使蘇德如何打的熱鬧,日本也連想都不敢想。就這樣說吧,日本關東軍七十萬全部出動,蘇軍只要有幾個師對陣,就可完勝日軍。這也是日本早就想到的。所以諾門坎一戰徹底打傻了日軍。


老夫有話說5


我們都知道,德國和日本都是法西斯核心陣營,但兩國只是在紙面上達成了同盟關係,實際上卻沒有什麼交情,這表現在戰場上後,日本對沒有什麼好感的德國沒啥興趣,隨著後期兩國的戰略戰策的不同,日本更是不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解救德國了。

應該說,蘇德戰場是二戰時候最慘烈最艱難的一場戰役,雙方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最後結果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然而坐山觀虎鬥的日本,在德國一再失利的情況下依然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去救援。這是因為,日本很清楚,自己和蘇聯之間還是有巨大差異的,當時強大的蘇聯並不是每逢打仗都要精打細算的日本能夠應對的,在這種實力面前日本只能保持鴕鳥狀態。

日本參謀部曾經這樣認為,如果遠東的蘇聯軍隊減少一半的話,日本才能夠對蘇聯發起強行攻擊,就算在這種情況下還不能保證日本就一定能夠取勝,可見當時日本的清醒認識,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欺負一下當時的積弱積窮的中國還湊合,真要真刀實槍的跟蘇聯幹一架,這不符合日本大本營的戰略決策,也不符合日本國情。

另外,日本還認為遠東的西伯利亞是一片不毛之地,根本沒有多少資源,連人口都很少,這樣的土地拿過來相當於雞肋,不如將戰鬥投入到太平洋和東南亞戰場,利益來的又快又實在。而且一旦佔領了西伯利亞,等到蘇聯緩過氣來,要是派遣軍隊攻擊日本本土,那就倒黴透頂了,雖然蘇聯是家門口的一隻病老虎,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深諳此理的日本自然寧願看著德國一路敗退,也不願意發兵救援。


第一軍情


日本根本就沒有多餘的力量來同時在多個戰場作戰,僅僅是規模浩大的太平洋戰爭以及曠日持久的中日戰爭就已經夠日本受得了。畢竟日本不是美國,當時美國就有同時進行兩場戰爭的強大實力。而且日本和德國也談不上什麼鐵桿戰友,日本也米有必要為了一個遠方的盟友而進行一場新的戰爭。

蘇德戰爭在1941年中期開始,德軍從一開始就處於優勢地位,基本能夠完成作戰目標,並以較低的傷亡給蘇軍以重大打擊,雖然也有莫斯科戰役的失敗等敗績,但是直到1943年前,德軍一直還是掌握著戰場的主動權的,因此談不上危險。

但是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德國開始敗退,當然當時德國人只是認為這是暫時的敗退,德軍還有力量,但是此時在力量的天平上德國已經不如蘇聯,蘇軍開始越來越多地贏得作戰,並重創德軍。而與此同時,1943年後的日本也開始陷入了困局,長期的消耗戰已經讓日軍無力進攻,而美國已經開始了進攻,進行了數次登陸作戰,給日軍造成了越來越大的打擊。

同時,日本本土越來越難以得到掠奪而來的各種資源,導致日本軍事生產也開始陷入困境,後來國內適齡參軍人口也越來越少,此時的日本根本就沒有向蘇聯開戰的能力,而此時的蘇聯已經開始進入巔峰狀態,日本開戰反而極有可能加速日本的崩潰。


前沿陣地


下圖為蘇聯二戰期間遠東地區兵力及技術裝備數量,1941年年底日本已經被逼到對美開戰的境地,雖然德國在莫斯科會戰中失利,但是日本面對這麼龐大的蘇聯軍隊如何下手。即便蘇日之間有《蘇日中立條約》,但是對於日本這個野心極大的國家來說蘇聯不得不用重兵提防。

在1941年年中時,蘇聯在遠東地區部署70萬兵力,火炮1萬門(不含50毫米迫擊炮),坦克3188輛,飛機4140架。而此時的日本關東軍兵力為30-40萬人。1941年日本舉行關東大演習,該演習企圖對蘇聯發動攻擊並藉此將關東軍兵力提升至85萬人。1941年10月莫斯科會戰展開,雖然蘇聯將一部分技術兵器調往莫斯科地區,但是遠東的兵力是在不斷增加的,到1941年12月1日,遠東地區蘇軍已經達到130萬人,火炮坦克飛機雖然數量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達到8700多門火炮、2100多輛坦克和3000多架飛機,無論如何也不是日本能夠對抗的。而在1938年的張鼓峰事件和1939年諾門坎事件中,日軍主動挑釁蘇聯,雖然日軍很努力地給予蘇軍很大的殺傷,但是從這兩次衝突中日軍深知與蘇聯的技術裝備存在很大的差距。下圖為諾門坎繳獲的日軍物資

基於上述問題,從戰略上考慮,日本對於蘇聯的進攻計劃是基於蘇聯兵力的西調後。但是從1941年7月12日日本參謀本部提交的情報來看,蘇聯遠東駐軍並沒有大規模西調的跡象,特別是日軍準備攻擊的烏蘇里江流域地區和黑龍江流域地區,蘇聯紅軍規模一直沒有減少。而日本為此進行的戰略物資儲備有限,在彈藥方面僅能滿足30個師團2-3個月供應、糧食為15個師團2個月、汽油為15個師團5個月。而且即便日軍發動了攻擊,在廣袤的西伯利亞上作戰對日軍補給線是一個極大地挑戰,還要考慮西伯利亞的冬天。下圖為日軍企圖進攻蘇聯的方案之一。

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日本進攻蘇聯能得到什麼好處,對於1941年的日本來說,資源是一個關鍵性問題。由於日軍在中國戰場與中國軍隊進入膠著狀態,資源需求和損耗急劇上升,而日本在南方的推進又觸碰美英等國的利益,美日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在1941年8月,美國對日本實施戰中物資禁運,徹底斷了日本戰略資源的來源。所以1941年8月9日,日本決參本部定放棄北進計劃,集中力量南下並於1941年12月7日空襲了美國珍珠港。如果集中力量北進,那麼日軍並不能得到他需要的橡膠、石油等戰爭物資,就算配合了德國,日本北進也得不到他自己需要的資源。所以德日之間的所謂戰略聯盟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同心。

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關東軍大量精銳部隊南下作戰,到了戰爭後期關東軍實際上已經是二流部隊在撐著關東軍的規模,對蘇作戰根本沒有任何希望了。


雛菊西瓜Peterpan


兩個原因,

第一、日本自1939年諾門坎之戰後基本上放棄了北進蘇聯的計劃,轉向了南面的太平洋。

長達10年的中日戰爭將日本完全拖入了戰爭泥潭,並且面臨入不敷出的境地,靠著美國的物資供應勉強維持戰爭,急需開闢資源地帶。有兩個方向,一是北面的蘇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一是南面的南太平洋東南亞地區。

因為諾門坎之戰日本陸軍領教了蘇軍的厲害,談蘇色變。並且隨著蘇德同盟的建立,日本也不敢再隨便打蘇聯的主意,因此轉向南方,全力備戰太平洋戰爭。

從這個意義上說,德國和日本雖然是同盟,實際上發展路線卻是相背的,最多算個片面的配合。

兩年後,蘇德戰爭爆發,但是作為對日本資源輸出國的美國在這個時候明確表示支持蘇聯,甚至不惜切斷對日本的資源供應。這樣一來,日本由先前的貧血症一下變成了失血,好不猶豫的開動了征服南太平洋和東南亞的戰爭機器。一開始還比較順利,半年多不到便橫掃整個南太平洋和東南亞。但是美國戰爭潛力的發動速度超過了日本的想象,就在德軍剛剛發動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一路奪關斬將時,日本卻在珊瑚海和中途島之戰中被美國人殺得一敗塗地,太平洋戰爭攻守形勢逆轉,日本由攻轉守。換句話說就是德國還沒陷入危機,日本就已經陷入危機了,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就好比兩把絞索同時套在了日本的脖子上。日本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能保住蘇聯不對自己翻臉就不錯了,哪裡還敢去攻擊蘇聯?

第二、蘇日雙方在遠東西伯利亞地區軍力不對等。

對於日本,蘇聯的警惕性不亞於在歐洲對德國。自從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進入中國東北,蘇聯在援助中國抗日的同時就開始不斷在這裡部署重兵。至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在遠東的兵力超過130萬,裝備坦克2000多輛、飛機3000架、火炮9000門。即便是在莫斯科戰役的生死關頭,蘇聯從這裡調走的也只有20多萬,就是為了防備日軍的突然襲擊。而此時的日軍是頭號精銳戰略軍團——關東軍,總兵力70餘萬,裝備坦克飛機大炮尚不及蘇軍的1/4,並且諾門坎一戰心有餘悸,在以後的戰爭中又一再削減。日本自己已經被焦頭爛額了,哪裡還能管得上萬裡之外的德國?


大將軍威武K


蘇德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句話用來描述二戰時期的國際關係再適合不過了。當時的日本與德國,只不過是同一立場上的紙面關係。兩國之間沒有實際上的利益往來,也沒有實際上的衝突。因此,對日本來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至於日本為何不出手幫助自己的盟友國,需要從日本自身找答案。首先日本在蘇德戰爭期間自顧不暇,也沒有什麼精力去援助德國。早在1938年,日本和蘇聯就發生過張鼓峰事件的邊界衝突,又在1939年與蘇聯發生過諾門坎事件。經這兩次戰役,日軍自知無法抗衡蘇軍的裝甲集群,而蘇聯也害怕日軍再次從遠東進犯。

因此,當時蘇聯在遠東駐紮大量的部隊,日本也維持了龐大規模的關東軍,蘇日兩國的關係已經足夠緊張。在1941年4月13日蘇日兩國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雙方決定互相恪守中立。至此之後,蘇日雙方一直到1945年的八月風暴行動之前都再也沒有發生過沖突。蘇日雙方由於軍事物資的緊張,也無意於調動大批軍力駐守在此

。因此對於蘇軍提出中立的和平條約,日本求之不得。對於以利益為基礎的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來說,如此一衡量,固然是蘇日中立更為重要。所以日本對於德國與蘇聯的戰爭,也是消極配合。這變使德國在蘇聯戰場陷入被動。

▲諾門罕戰役中的蘇軍裝甲部隊

此外,日本與美國關於中國問題的矛盾也是日益惡化。美國堅持要求日本必須從中國撤軍,並且利用石油禁運逼迫日本就範。即便美國當時還未直接參戰,也在背後給蘇聯以大量的援助:槍械、彈藥、飛機、坦克、車輛等軍用物資。如果日本協助德國,相當於同美國關係火上加油,那麼日本物資匱乏的狀況也會更加明顯。因此在1941年9月份德軍進攻受阻的時候,日本也只是冷眼旁觀。更何況德國對於日本而言,在利益上也沒有太多牽連關係。

還有就是日本和德國之間的關係,日本對於德國並沒有多大好感,只是紙上的盟國關係。德國為納粹黨操控,日本為軍部在掌控,兩者在二戰中只是性質近似的利益體。但在隨後的作戰策略和路線上,日德雙方不同道路,這也讓雙方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少。而且日本自身也有深陷遠東地區無力北上,所以日本更沒有動力去幫助並沒有直接利益關係的德國。

▲準備偷襲珍珠港的日軍戰機

最後一點,尤為重要:便是日軍當時已經決定南下攻取東南亞。為此,日本聯合艦隊不惜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這就直接導致了美國參戰。對當時的日軍來說,他們在陸上難以與蘇軍抗衡,但是在海上卻自認為不輸於美國。確實,狂妄的日軍佔據了一時的勝利,但也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WarOH協虎


你好我是迷彩派,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關於這個我只想說,日本拿什麼救?在德國陷入危險境地的時候,那會已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後期了,日本因為在美國這個暴發戶的屁股上捅了一刀,已經將自己全部的海軍和相當部分的陸軍壓在了太平洋戰場上。那個時候的日本完全就是自顧不暇的狀態,哪有心思在乎別人的死活?

而且當時日本只是海軍裝備在世界上排的上號,陸軍裝備完全還是一戰時候的水平。那會的日本關東軍雖然號稱是日本的陸軍的精銳,但是因為太平洋戰爭的原因,關東軍內部很多老兵都被調走了。而補充進來的都是些新兵,所以那會日本關東軍戰鬥力已經不復當年了。

就算是日本關東軍還有當初的戰鬥力,那也抵擋不住蘇聯的鋼鐵集群,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而那也是日本陸軍史上最大一次失敗,是自日俄戰爭以來,日軍第一次遭到慘重的損失。當時精銳的日本關東軍在蘇聯的坦克裝甲車集群面前連個屁都不是,而且當時蘇聯裝備的也僅僅是T-26一類的輕型坦克就把日軍揍成了這個模樣。而諾門坎一戰也就把日軍打怕了,即便是後來蘇聯在衛國戰爭遭受巨大損失的時候,日本人也沒敢動蘇聯一根毫毛。

再就是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和海軍處於無盡的內鬥和內耗中,軍隊跟政府都不是一條心,你還指望著他們救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德國盟友麼?


迷彩派軍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試問日本攻擊蘇聯有何利益。


百里無人煙的西伯利亞沒有日本人想要的東西,日本人也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是德國的堅定盟友,無非是幾個強盜互相口頭呼應一塊出去幹壞事,你在東我在西,彼此壯膽,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心理上安慰自己其實我並不孤獨而已。強盜之間的聯盟是最脆弱的,只有利益聯盟才是相對牢靠的。

退一步來講,日本如果想要講哥們義氣救德國,他也得有這個能力才行。蘇德戰爭爆發前的1939年,日本人在諾門坎那裡是著實吃了一個大虧的,倒不是是被蘇聯打得有多慘,而是這一戰打下來,暴露了日本自身的一些致命問題,比如兵力不足,日本為什麼沒有投入足夠強的兵力去碰蘇聯,其實諾門坎戰役充其量是日本對蘇聯的一次試探,這一試探就把自己的問題給試出來了,在實力無法碾壓蘇聯的情況下,妄想從遠東打到烏拉爾山工業區,簡直是痴人說夢。這一戰同時暴露出日本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後勤補給十分吃力。中國戰場上的大片佔領區每時每刻都要消耗掉大量的糧食武器彈藥,它根本分不出更多的力量和物資去全力攻打蘇聯。一旦大規模進攻蘇聯受挫,中國戰場上的國軍一定會提前進行戰略反攻,日本苦心經營的中國戰場將會出現危險,到那時真的成了撿芝麻丟西瓜了。

日本當時最需要的是太平洋島鏈上的石油橡膠和礦產,這些東西德國給不了他,西伯利亞給不了它,美國又封鎖它,它自己也知道無法在被拖垮之前穿越遠東地區,就只能置盟友與不顧,轉而南下太平洋。自己都快撐不住了,如何還去救別人。佔領太平洋三大島鏈(印尼群島,菲律賓群島,馬來西亞),同時也把美國拖進了戰場,此時的日本又要忙著和美國拼命,不求救德國就不錯了,還怎麼救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