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时,德国陷入危险境地,为什么日本见死不救?

第一军情


1936年11月25日纳粹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在这项协定的秘密附件中规定:如果缔约国一方与苏联发生冲突时,缔约国的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措施。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在开战后的18天之内德军就突进苏联境内600公里。仅仅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红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开战后一个月左右苏联已损失数千架飞机、两万多辆坦克,同时有三百多万苏联军人被俘,有一百多个师被德军打残或歼灭!德军深入苏联境内达1000多公里,在被德军占领的领土上生活着当时苏联40%的人口。到1941年9月30日德军已集中起74个半师约193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针对苏联首都莫斯科的会战,德军的先头部队甚至已能望到克里姆林宫的塔尖。然而也就是在这时德军的劣势日益表现出来:当德军越过斯摩棱斯克-基辅一线后尽管此时的苏军在德军面前一触即溃,然而德军已然因为战线过长而出现后勤乏力的现象,步兵和辅助单位开始因补给不继、交通状况不良而导致非战斗性减员日益增长,装甲部队一开始还能自行向东突破,然而不久之后也需要停下来休整维修。恰在此时苏联的严寒到来了,当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瑟瑟发抖之际希特勒一再催促作为盟友的日本履行对苏作战的义务。然而在此之前的1941年4月13日日本同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当接到德国要求自己配合夹击苏联的要求时日本却选择按兵不动,最后眼睁睁看着德军在莫斯科城下遭遇惨败。

事实上日本和苏联之间其实一直存在矛盾,这也是日本选择与德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原因。日本和苏联的矛盾可谓由来已久:在苏联成立之前日本同沙俄就存在地缘政治上的深刻矛盾并为此爆发了日俄战争,此后日本始终视沙俄及后来的苏联为自己在远东地区一个强有力的假想敌。苏俄内战时期日本曾出兵干涉并试图侵占西伯利亚地区。1937年11月正在与日寇苦斗血战的中国军民迎来了第一支援助中国抗战的外国志愿队——苏联援华航空队,此后直到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这支队伍在中国的天空与日军战斗了4年,配合中国军民将制空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这4年世界里苏联援华航空队曾于1937年12月22日在南昌上空击落日本海军航空兵”四大天王“之一的潮田良平、1938年2月23日奇袭日本占领下的台湾松山机场、1939年11月4日在成都空战中击毙号称日本海军航空队轰炸之王的奥田喜久司大佐。在这一过程中有的苏联援华飞行员凯旋故里并被苏联政府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有的则血洒疆场,从此长眠于中国的土地上。根据战后的统计:在与日军的四年空战中牺牲的苏联援华航空队飞行员有217人——他们当中既有大队长,也有一般的机械师,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28岁。除了在中国上空的战斗外1938年和1939年日本和苏联还在张鼓峰、诺门罕两度直接交锋。按说日本与苏联之间既然有诸多矛盾,那么为什么不趁德国侵苏之机对苏联下手呢?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中日军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 ,日军的参战克几乎全军覆没。在战斗中日军的重炮群在苏联大口径火炮的压制下毫无还手之力,在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后日军被苏蒙联军赶出了蒙古方面主张的国境线。此战证明苏联红军的实力对日本陆军来说仍是相当强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诺门罕战役使日军对苏军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但要说仅仅凭借这一战就使日军彻底惧怕苏联恐怕未必:要知道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 ,其实苏军方面也是惨胜,甚至如果单纯就损失而言:苏军还大于日军。而1941年10月的苏军主力几乎都集中在欧洲战场应对纳粹德军,驻守远东的苏联军事力量被大量抽调,按说此时正是日军入侵苏联的最佳时机。那么日军为什么按兵不动呢?

尽管苏联远东军事力量大量抽调增援欧洲战场,可这并不等于是说苏联的远东地区成为了不设防的地区——事实上苏联在远东的装甲力量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武装力量,而海参崴军港的存在则犹如悬在日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此之前日军已不止一次领教过苏联远东部队的战斗力:一战后日军出兵西伯利亚干涉苏俄革命时尽管没遭遇苏俄军队多大抵抗,却在西伯利亚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出现大量非战斗性减员;而在张鼓峰和诺门罕两次战役中又被苏联远东部队狠狠教训。如果日军选择出兵配合德国夹击苏联,那么仅仅只是要跨越广袤的西伯利亚对日军而言就不是一个能轻易完成的任务。日本参谋部曾分析认为:如果远东的苏联军队减少一半的话,日本才能对苏联发起强行攻击,就算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保证日本就一定能够取胜。不过这只是日本放弃入侵苏联的原因之一,而非全部。

至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中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这时的总体战争形势是日军的扩张已达极限,实际上已无力再进一步推进——毕竟日本国家太小,国内经济和战争资源已满负荷运转,尽管接连在淞沪、太原、武汉等会战中取胜,但自身也损失惨重,又要分兵驻守占领区,从而导致了兵力分散的问题,而在日军的后方一个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对日军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当然这时的中国也暂时无力收复失地,所以双方只能进行相互对峙的持久作战。根据战后统计: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至少20个师团。用罗斯福总统的话说”如果没有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日军完全完全可以北攻苏联,南下印度,西入中东“。用朱可夫自己的话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中国作为亚洲对日作战的主战场所起到的牵制作用使日本无力分兵入侵苏联。事实上苏联向中国派出援华志愿队的部分原因正是看到了中国战场对牵制日军的重要意义。

当然也许有人会疑惑:可同样是有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日本为什么就敢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呢?由此可见日本也不是完全一点兵力也抽调不开嘛。问题在于:日军内部还一直存在着严重陆海军不和现象——诺门罕战役使日本充分了解了苏联陆军的战斗力,于是在日本国内出现了利用自己的海军优势执行南下策略的呼声。而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则进一步推动日本倒向南下:这时的美国作为新兴的世界大国已逐渐不再满足于作为西半球霸主的地位了,而是开始试图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自身的影响力。亚太地区正是美国扩张势力的重点地区之一,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对东南亚的野心对美国试图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的企图构成了挑战。在这样的局面下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否则将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贸易制裁等打击手段,这对资源匮乏的日本而言意味着灭顶之灾,这时的日本实际上已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顺从美国的意志从中国撤军;要么铤而走险对美开战。最终日本选择了后者,这样一来本就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的日本又开辟了太平洋战场,就更加无力入侵苏联了。尽管当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和苏军鏖战时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但日美关系已相当紧张并且日本高层已越来越倾向于执行南下策略。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什么是时务?就是形势,就是趋势,就是对事物现在和未来的准确判断。

每个人的所处环境,人生价值以及能力和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因而人和人的关系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如果发生了改变,也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这就是情势和人性。该低头的时候低头,该出手的时候出手。个人如此,群体或国家也是如此。

二战苏德战争中,德军为发动筹谋已久的攻势,集结了190个师,其中德军153个师,其他国家(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共37个师,占比五分之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国家派出部队帮助德军呢?苏联都干了什么,树敌这么多?

希特勒称霸全球战略的关键一步。

进攻莫斯科的计划早就有了。或者说,对于消灭她的欲望远比消灭法国和英国要大得多。他曾狂妄的宣称,消灭该国是他一生的目的。

首先,希特勒无法忍受久拖不决。战争拖延越久,柏林也就越依赖原料,而其中大部分原料要依靠苏联的供应,而直到目前为止,他们也的确依据所签订的条约进行了供应。但如果伦敦不投降,而美国军事实力最终崛起。那么,柏林最终只能选择彻底依赖他们。

其次,他不能容忍这种潜在危险发生。丘吉尔所期盼的就是将战争撑下去,直到美国参战、苏、德两国形成对峙。如果能消除东方的威胁,那逼迫伦敦投降的条件将会变得比较有利,而一旦战胜英国,就能改善日本的处境,并让美国人意识到,对德作战十分危险。

最为关键的还是世界观的对立。这种对立并没有因为他们于1939年所签订的条约而缓和,他认为苏、德两国是意识形态上的敌人。所以,他在《我的奋斗》中,对苏联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恶毒攻击,早就将其视为迟早会奉行讹诈政策的潜在敌人。

入侵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

当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无限期延长后,德军主力全部往东线转移。为了达到战役的突然性,“隐真示假”、“声西击东”就是蒙蔽对方的最好措施。他一边大喊大叫要入侵英国本土,用以掩盖其入侵的真实意图;一边装出一副“友好”的姿态,用以麻痹对方。

为了在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上同时发起攻击,他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这其中既有盟友的帮助,也有莫斯科长期以来对外扩张的恶果,比如芬兰、匈牙利等国,均对其心怀怨恨。

希特勒坚信能击溃苏军,但必须积极寻找盟友。他首先寄希望于芬兰和罗马尼亚,在不久前,这两个国家都遭受了苏军的入侵,当时没有任何国家支援他们。他们认为,西欧即使没背叛他们,也已经抛弃了他们。所以,他们也希望德军能够遏制苏军的实力,让两国摆脱当前面临的威胁。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芬兰人在苏芬战争中取得了惊人的战果。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深信他们不会对德苏将要发生的战争,持消极观望的态度。经过沟通,他们同意出兵和负责解决补给问题,但拒绝与柏林在政治上结盟。对他们而言,德国人只是他们反对共同敌人时的“战友”。

相比之下,罗马尼亚则十分愿意与柏林建立密切的同盟联系。他们的军队人数庞大,但训练和装备都欠佳,他们希望通过德军的军事援助,将其变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经多次谈判,他们同意德军战略展开时使用其领土,并出动10个师进行协助。

匈牙利是苏联的邻国,在意识形态上,两国存在着很大矛盾。波兰战败后,苏联拼命的扩张,一直是威胁他们的潜在敌人。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她也受到了战胜国制定的《特里亚农和约》的制约。于是,当德国人把自己的政治企图和盘托出时,他们同意派出15个师,但其中只有少数具有战斗力。

盟友和纳粹主义支持者的帮助。

在墨索里尼的提议下,意大利派出一支由3个师组成的远征军,前去支援德国。但随后他就很惭愧了,因为自大、爱面子的墨索里尼发现,作为大国的意大利派出的军队数量,竟然让小小的匈牙利超越了。于是,后来这支远征军被扩编为1个集团军。

克罗地亚和斯洛伐克也参战了,他们派出了少量人员,其战斗力很强悍,不比苏联人差;弗朗哥的西班牙政府也希望通过帮助,来报答西班牙内战时德军提供的援助,于是派出了“蓝色师团”。

对苏战争爆发后,希特勒还争取到了一些法国人,还有一部分内心信仰纳粹主义世界观并加入党卫队的支援人员加入了他的阵营。

对苏战争一触即发,德日关系却变得微妙起来。

在形式上,日本是三国同盟条约的成员国,在自己的盟友需要帮助时,有义务向其提供援助。但希特勒并不打算以此为由,让他们参与进来。他希望日本能够进攻新加坡,从而牵制住英国人在远东的兵力,越早进攻新加坡,就越能推迟美国人加入这场战争。

然而,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事情发生了。关于苏德关系,柏林曾暗示日本人,不要同苏联人举行认真的谈判。但不久,唯利是图的日本人却与莫斯科签订了中立条约,条约规定,在一方同第三国交战期间,两国有义务保持中立。一直到1945年,双方都一直遵守着该条约。

所谓的时务者为俊杰就是墙头草。有了朋友就一定会有背叛,不要相信他们所有的话,在利益的面前,他们就是墙头草摇摆不定,哪边的风大偏向哪边,他们的心永远是为着自己,甚至是可以去伤害任何人。

其实,利益是最大墙头草,可谁会厌恶它呢?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诺门坎一战打服了日本。日本用驴马拉大炮,苏军用火车汽车坦克拉大炮。三八大盖还是日军的主要武器,苏军连马克沁都不用了,转盘机枪,自动步枪,速射炮,巨大的坦克,把日本一个师团五万人不到半月打了个净光。连伤兵都算上逃回沈阳的日军不到两千人,由于耻辱,师团长刨腹自杀,其它人也大部分自杀。日本玩偷袭,轰炸了苏联机场,惹了大祸。苏军用一百多架飞机把海拉尔,满洲里日本军事基地炸了个底朝天。日本被打傻了,早就打算北进计划被胎死腹中。因为自知不是一个级别的战争,打苏联基本上就是自杀。所以既使苏德如何打的热闹,日本也连想都不敢想。就这样说吧,日本关东军七十万全部出动,苏军只要有几个师对阵,就可完胜日军。这也是日本早就想到的。所以诺门坎一战彻底打傻了日军。


老夫有话说5


我们都知道,德国和日本都是法西斯核心阵营,但两国只是在纸面上达成了同盟关系,实际上却没有什么交情,这表现在战场上后,日本对没有什么好感的德国没啥兴趣,随着后期两国的战略战策的不同,日本更是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解救德国了。

应该说,苏德战场是二战时候最惨烈最艰难的一场战役,双方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最后结果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然而坐山观虎斗的日本,在德国一再失利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去救援。这是因为,日本很清楚,自己和苏联之间还是有巨大差异的,当时强大的苏联并不是每逢打仗都要精打细算的日本能够应对的,在这种实力面前日本只能保持鸵鸟状态。

日本参谋部曾经这样认为,如果远东的苏联军队减少一半的话,日本才能够对苏联发起强行攻击,就算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保证日本就一定能够取胜,可见当时日本的清醒认识,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欺负一下当时的积弱积穷的中国还凑合,真要真刀实枪的跟苏联干一架,这不符合日本大本营的战略决策,也不符合日本国情。

另外,日本还认为远东的西伯利亚是一片不毛之地,根本没有多少资源,连人口都很少,这样的土地拿过来相当于鸡肋,不如将战斗投入到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利益来的又快又实在。而且一旦占领了西伯利亚,等到苏联缓过气来,要是派遣军队攻击日本本土,那就倒霉透顶了,虽然苏联是家门口的一只病老虎,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深谙此理的日本自然宁愿看着德国一路败退,也不愿意发兵救援。


第一军情


日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力量来同时在多个战场作战,仅仅是规模浩大的太平洋战争以及旷日持久的中日战争就已经够日本受得了。毕竟日本不是美国,当时美国就有同时进行两场战争的强大实力。而且日本和德国也谈不上什么铁杆战友,日本也米有必要为了一个远方的盟友而进行一场新的战争。

苏德战争在1941年中期开始,德军从一开始就处于优势地位,基本能够完成作战目标,并以较低的伤亡给苏军以重大打击,虽然也有莫斯科战役的失败等败绩,但是直到1943年前,德军一直还是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的,因此谈不上危险。

但是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国开始败退,当然当时德国人只是认为这是暂时的败退,德军还有力量,但是此时在力量的天平上德国已经不如苏联,苏军开始越来越多地赢得作战,并重创德军。而与此同时,1943年后的日本也开始陷入了困局,长期的消耗战已经让日军无力进攻,而美国已经开始了进攻,进行了数次登陆作战,给日军造成了越来越大的打击。

同时,日本本土越来越难以得到掠夺而来的各种资源,导致日本军事生产也开始陷入困境,后来国内适龄参军人口也越来越少,此时的日本根本就没有向苏联开战的能力,而此时的苏联已经开始进入巅峰状态,日本开战反而极有可能加速日本的崩溃。


前沿阵地


下图为苏联二战期间远东地区兵力及技术装备数量,1941年年底日本已经被逼到对美开战的境地,虽然德国在莫斯科会战中失利,但是日本面对这么庞大的苏联军队如何下手。即便苏日之间有《苏日中立条约》,但是对于日本这个野心极大的国家来说苏联不得不用重兵提防。

在1941年年中时,苏联在远东地区部署70万兵力,火炮1万门(不含50毫米迫击炮),坦克3188辆,飞机4140架。而此时的日本关东军兵力为30-40万人。1941年日本举行关东大演习,该演习企图对苏联发动攻击并借此将关东军兵力提升至85万人。1941年10月莫斯科会战展开,虽然苏联将一部分技术兵器调往莫斯科地区,但是远东的兵力是在不断增加的,到1941年12月1日,远东地区苏军已经达到130万人,火炮坦克飞机虽然数量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达到8700多门火炮、2100多辆坦克和3000多架飞机,无论如何也不是日本能够对抗的。而在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和1939年诺门坎事件中,日军主动挑衅苏联,虽然日军很努力地给予苏军很大的杀伤,但是从这两次冲突中日军深知与苏联的技术装备存在很大的差距。下图为诺门坎缴获的日军物资

基于上述问题,从战略上考虑,日本对于苏联的进攻计划是基于苏联兵力的西调后。但是从1941年7月12日日本参谋本部提交的情报来看,苏联远东驻军并没有大规模西调的迹象,特别是日军准备攻击的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地区,苏联红军规模一直没有减少。而日本为此进行的战略物资储备有限,在弹药方面仅能满足30个师团2-3个月供应、粮食为15个师团2个月、汽油为15个师团5个月。而且即便日军发动了攻击,在广袤的西伯利亚上作战对日军补给线是一个极大地挑战,还要考虑西伯利亚的冬天。下图为日军企图进攻苏联的方案之一。

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日本进攻苏联能得到什么好处,对于1941年的日本来说,资源是一个关键性问题。由于日军在中国战场与中国军队进入胶着状态,资源需求和损耗急剧上升,而日本在南方的推进又触碰美英等国的利益,美日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在1941年8月,美国对日本实施战中物资禁运,彻底断了日本战略资源的来源。所以1941年8月9日,日本决参本部定放弃北进计划,集中力量南下并于1941年12月7日空袭了美国珍珠港。如果集中力量北进,那么日军并不能得到他需要的橡胶、石油等战争物资,就算配合了德国,日本北进也得不到他自己需要的资源。所以德日之间的所谓战略联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同心。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关东军大量精锐部队南下作战,到了战争后期关东军实际上已经是二流部队在撑着关东军的规模,对苏作战根本没有任何希望了。


雏菊西瓜Peterpan


两个原因,

第一、日本自1939年诺门坎之战后基本上放弃了北进苏联的计划,转向了南面的太平洋。

长达10年的中日战争将日本完全拖入了战争泥潭,并且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地,靠着美国的物资供应勉强维持战争,急需开辟资源地带。有两个方向,一是北面的苏联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一是南面的南太平洋东南亚地区。

因为诺门坎之战日本陆军领教了苏军的厉害,谈苏色变。并且随着苏德同盟的建立,日本也不敢再随便打苏联的主意,因此转向南方,全力备战太平洋战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和日本虽然是同盟,实际上发展路线却是相背的,最多算个片面的配合。

两年后,苏德战争爆发,但是作为对日本资源输出国的美国在这个时候明确表示支持苏联,甚至不惜切断对日本的资源供应。这样一来,日本由先前的贫血症一下变成了失血,好不犹豫的开动了征服南太平洋和东南亚的战争机器。一开始还比较顺利,半年多不到便横扫整个南太平洋和东南亚。但是美国战争潜力的发动速度超过了日本的想象,就在德军刚刚发动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一路夺关斩将时,日本却在珊瑚海和中途岛之战中被美国人杀得一败涂地,太平洋战争攻守形势逆转,日本由攻转守。换句话说就是德国还没陷入危机,日本就已经陷入危机了,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就好比两把绞索同时套在了日本的脖子上。日本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能保住苏联不对自己翻脸就不错了,哪里还敢去攻击苏联?

第二、苏日双方在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军力不对等。

对于日本,苏联的警惕性不亚于在欧洲对德国。自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入中国东北,苏联在援助中国抗日的同时就开始不断在这里部署重兵。至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在远东的兵力超过130万,装备坦克2000多辆、飞机3000架、火炮9000门。即便是在莫斯科战役的生死关头,苏联从这里调走的也只有20多万,就是为了防备日军的突然袭击。而此时的日军是头号精锐战略军团——关东军,总兵力70余万,装备坦克飞机大炮尚不及苏军的1/4,并且诺门坎一战心有余悸,在以后的战争中又一再削减。日本自己已经被焦头烂额了,哪里还能管得上万里之外的德国?


大将军威武K


苏德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用来描述二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再适合不过了。当时的日本与德国,只不过是同一立场上的纸面关系。两国之间没有实际上的利益往来,也没有实际上的冲突。因此,对日本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至于日本为何不出手帮助自己的盟友国,需要从日本自身找答案。首先日本在苏德战争期间自顾不暇,也没有什么精力去援助德国。早在1938年,日本和苏联就发生过张鼓峰事件的边界冲突,又在1939年与苏联发生过诺门坎事件。经这两次战役,日军自知无法抗衡苏军的装甲集群,而苏联也害怕日军再次从远东进犯。

因此,当时苏联在远东驻扎大量的部队,日本也维持了庞大规模的关东军,苏日两国的关系已经足够紧张。在1941年4月13日苏日两国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双方决定互相恪守中立。至此之后,苏日双方一直到1945年的八月风暴行动之前都再也没有发生过冲突。苏日双方由于军事物资的紧张,也无意于调动大批军力驻守在此

。因此对于苏军提出中立的和平条约,日本求之不得。对于以利益为基础的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来说,如此一衡量,固然是苏日中立更为重要。所以日本对于德国与苏联的战争,也是消极配合。这变使德国在苏联战场陷入被动。

▲诺门罕战役中的苏军装甲部队

此外,日本与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矛盾也是日益恶化。美国坚持要求日本必须从中国撤军,并且利用石油禁运逼迫日本就范。即便美国当时还未直接参战,也在背后给苏联以大量的援助:枪械、弹药、飞机、坦克、车辆等军用物资。如果日本协助德国,相当于同美国关系火上加油,那么日本物资匮乏的状况也会更加明显。因此在1941年9月份德军进攻受阻的时候,日本也只是冷眼旁观。更何况德国对于日本而言,在利益上也没有太多牵连关系。

还有就是日本和德国之间的关系,日本对于德国并没有多大好感,只是纸上的盟国关系。德国为纳粹党操控,日本为军部在掌控,两者在二战中只是性质近似的利益体。但在随后的作战策略和路线上,日德双方不同道路,这也让双方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而且日本自身也有深陷远东地区无力北上,所以日本更没有动力去帮助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德国。

▲准备偷袭珍珠港的日军战机

最后一点,尤为重要:便是日军当时已经决定南下攻取东南亚。为此,日本联合舰队不惜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这就直接导致了美国参战。对当时的日军来说,他们在陆上难以与苏军抗衡,但是在海上却自认为不输于美国。确实,狂妄的日军占据了一时的胜利,但也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WarOH协虎


你好我是迷彩派,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关于这个我只想说,日本拿什么救?在德国陷入危险境地的时候,那会已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后期了,日本因为在美国这个暴发户的屁股上捅了一刀,已经将自己全部的海军和相当部分的陆军压在了太平洋战场上。那个时候的日本完全就是自顾不暇的状态,哪有心思在乎别人的死活?

而且当时日本只是海军装备在世界上排的上号,陆军装备完全还是一战时候的水平。那会的日本关东军虽然号称是日本的陆军的精锐,但是因为太平洋战争的原因,关东军内部很多老兵都被调走了。而补充进来的都是些新兵,所以那会日本关东军战斗力已经不复当年了。

就算是日本关东军还有当初的战斗力,那也抵挡不住苏联的钢铁集群,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那也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一次失败,是自日俄战争以来,日军第一次遭到惨重的损失。当时精锐的日本关东军在苏联的坦克装甲车集群面前连个屁都不是,而且当时苏联装备的也仅仅是T-26一类的轻型坦克就把日军揍成了这个模样。而诺门坎一战也就把日军打怕了,即便是后来苏联在卫国战争遭受巨大损失的时候,日本人也没敢动苏联一根毫毛。

再就是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和海军处于无尽的内斗和内耗中,军队跟政府都不是一条心,你还指望着他们救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德国盟友么?


迷彩派军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试问日本攻击苏联有何利益。


百里无人烟的西伯利亚没有日本人想要的东西,日本人也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是德国的坚定盟友,无非是几个强盗互相口头呼应一块出去干坏事,你在东我在西,彼此壮胆,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心理上安慰自己其实我并不孤独而已。强盗之间的联盟是最脆弱的,只有利益联盟才是相对牢靠的。

退一步来讲,日本如果想要讲哥们义气救德国,他也得有这个能力才行。苏德战争爆发前的1939年,日本人在诺门坎那里是着实吃了一个大亏的,倒不是是被苏联打得有多惨,而是这一战打下来,暴露了日本自身的一些致命问题,比如兵力不足,日本为什么没有投入足够强的兵力去碰苏联,其实诺门坎战役充其量是日本对苏联的一次试探,这一试探就把自己的问题给试出来了,在实力无法碾压苏联的情况下,妄想从远东打到乌拉尔山工业区,简直是痴人说梦。这一战同时暴露出日本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后勤补给十分吃力。中国战场上的大片占领区每时每刻都要消耗掉大量的粮食武器弹药,它根本分不出更多的力量和物资去全力攻打苏联。一旦大规模进攻苏联受挫,中国战场上的国军一定会提前进行战略反攻,日本苦心经营的中国战场将会出现危险,到那时真的成了捡芝麻丢西瓜了。

日本当时最需要的是太平洋岛链上的石油橡胶和矿产,这些东西德国给不了他,西伯利亚给不了它,美国又封锁它,它自己也知道无法在被拖垮之前穿越远东地区,就只能置盟友与不顾,转而南下太平洋。自己都快撑不住了,如何还去救别人。占领太平洋三大岛链(印尼群岛,菲律宾群岛,马来西亚),同时也把美国拖进了战场,此时的日本又要忙着和美国拼命,不求救德国就不错了,还怎么救德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