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開始裁員,為何科技公司頻現裁員?難道“科技泡沫”又要來了?

厚金說


甲骨文裁員那麼多,尤其是當中的老員工,估計怎麼也想不到這種被裁的痛苦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一方面,我覺得是科技轉型的原因,一些企業沒跟上發展步伐,不得不裁員。

另一方面是擴充過快的原因,5年、10年的規模用一年時間就擴建到位了,恰逢經濟困難時期,不得不重新精簡。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財務報表好看是比較重要的,裁員最能顯性地改變財務報表,原來虧損的,裁掉不少員工,似乎成本就壓縮了,就盈利了。

甲骨文裁員的事,應該有更隱性的背景。比如外企在國內的競爭優勢不那麼明顯了,美國也在呼籲這些高科技公司的迴流,還有中美之前長期來的經濟及其他方面的競爭,都導致了這樣的局面。

如果美國持續力壓中國的話,我相信很多中國人對美國、美國企業、美國老闆、乃至美國文化的認識,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2018年以來,國內經濟遇到了不少困難,不僅看到甲骨文這類的美國企業,國內的企業,連BAT都裁員,或壓縮招聘了,還有華為、美團、滴滴等,我們也不知道會不會有更糟糕的情況,總之,工作丟了,是一件很讓人傷心的事。


財經作家邱恆明


近些年全球大數據和雲計算的迅速發展,註定數據庫技術會在不久的將來被完全取代。當前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已經達到600億,其中大部分份額被AWS、微軟和谷歌三家公司瓜分。儘管市場還處於高速擴張階段,為後來者留有趕超餘地,但科技行業的高壟斷性決定了甲骨文公司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在雲計算市場成熟之前,甲骨文公司不能後來居上擠入一線俱樂部,公司依然會遭遇失敗的命運。

因此儘管作為核心業務的數據庫業務還能為公司提供不菲的盈利,但甲骨文卻不得不壯士斷腕,提前考慮裁撤相關部門以便進行雲技術研發。

我們前兩天剛做了一期視頻節目《甲骨文公司中國區首批裁員900餘人, 柯達相機之殤再現?》,可以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