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前傳(三):周朝圖書館館長歸隱著書,實因一場浩劫!

老子在做周守藏室之史期間,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在那次長談中,老子不濁於世的品格給孔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因如此,在孔子回到魯國後,面對著自己的學生,他用了這樣一段激情四溢的話來盛讚老子: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知其能乘風雲而上天,今見老子,其猶龍乎!
《道德經》前傳(三):周朝圖書館館長歸隱著書,實因一場浩劫!

孔子把對老子的印象歸結為一個“龍”字,無疑是一個相當高的評價。那麼,被譽為“龍”的老子究竟是“飛龍在天”,還是“潛龍在淵”呢?當時身為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又處在一個怎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呢?

《道德經》前傳(三):周朝圖書館館長歸隱著書,實因一場浩劫!

這是位於西安驪山的周烽火臺遺址,三千多年前,昏聵的周幽王就是在這座高臺上,為搏美人一笑,上演了“烽火戲諸候”的歷史鬧劇。在熊熊燃燒的烽火的映照下,面對遠道而來的各路諸候,那個名叫褒姒的美人終於露出了淺淺的一笑。而面對自己這個創意的成功,周幽王更是狂笑不止。然而,這注定是這個昏聵的國君在歷史上留下的最後一次笑聲了,公元前771年,就在“烽火戲諸候”之後不到第八個年頭,幽王為犬戎所殺,西周王朝土崩瓦解。公元前770年,草草繼位的周平王為避犬戎,被迫倉皇遷都洛邑。平王東遷以後的周朝,歷史上稱為東周,也就是春秋戰國時代。

在中國歷史上,東周是一個充滿動盪變亂、戰爭頻仍的時代。自周平王遷都之後,由於各諸侯國經濟、政治、軍事力量的發展,周王室的權力已經大受削弱,周天子的勢力範圍僅僅侷限在以洛邑為中心方圓不過600餘里的區域,不再有控制諸侯的力量,“禮樂征伐自天出”漸漸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所替代。伴隨著其政治、軍事權威的喪失,西周時期的宗法統治秩序也被徹底打亂,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在政治生活中失去了作用,貴族下層的士以及庶人的地位有了提高,出現了上下相剋、天下大亂的現象。與此同時,隨著禮崩樂壞,周王室不再能享有獨佔九鼎、巡狩天下的特權,而諸侯、甚至卿大夫超越本分冒用天子禮制的事也時有發生。

《道德經》前傳(三):周朝圖書館館長歸隱著書,實因一場浩劫!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此時正是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貴族集團內部爭鬥激烈、諸侯間攻佔無休,社會動盪不已的年代,公元前520年,就在老子任守藏室之史近三十年之後,本來就已走向衰微的周王朝內部又發生了一場大亂。

這一年,周景王病重,想立王子朝為世子,以繼承王位。誰知,周景王死後,朝中權臣單氏、劉氏卻將王子猛擁立為王,這就是歷史上的周悼王。失去王位繼承權的王子朝不甘心淪為他人附庸,藉助當時失業的手工匠的力量,起兵爭位,戰亂中,他殺死了王子猛。與此同時,周室貴族單氏、劉氏求助晉國出兵攻打王子朝,把王子丐立為敬王。

聽到王子丐被立為敬王的消息,王子朝也隨即立為王。由於敬王當時無法進入王城,只得暫時居住在遠離王城的澤地。就這樣,王子丐與王子朝各自為政,接連打了整整五年仗,直到公元前516年,晉侯才在諸侯的武力支持下,護送敬王進入王城,將據城為王的王子朝趕走。

在震耳欲聾的喊殺聲裡,王子朝倉皇出逃。這位落魄王孫在周王室內部掀起戰亂之後,最終以失敗者的角色逃之夭夭。當然,儘管王子朝逃得很匆忙,但他卻並不是空著手離開洛邑的,他幾乎將周守藏室這座國家圖書館洗劫一空,掠走了大量的文史典籍。那麼,慌不擇路的王子朝,帶上這些東西做什麼用呢?

《道德經》前傳(三):周朝圖書館館長歸隱著書,實因一場浩劫!

有學者認為,王子朝攜帶周室典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表明自己仍然是周王室的正統繼位人。事實上,《左傳》還記有王子朝撤離王城後曾派使者去各諸侯國尋求支持,顯然他仍然在為復位而努力。當然,王子朝除了攜帶周室典籍之外,還帶走了相當數量的周王室青銅禮器以及大量的工匠,因為青銅禮器也是王權的重要象徵,而從近幾十年的考古發掘看,我國湖北、湖南頻頻出土殷商青銅器和西周青銅器,或與此事件有關。

毫無疑問,王子朝帶走的大量周王室文獻典籍構成了一個難以彌補的歷史憾遺。事實上,中國的圖書檔案文獻館,至少在夏代就已經出現了。在《呂氏春秋·先識》中,記有:

“夏太史終古見桀迷惑,載其圖法奔商;商內史向摯見紂迷惑,載其圖法奔周;晉太史屠黍見晉公驕無德義,以其圖法歸周。”

這表明我國在夏代已有圖書典籍,商代當然也有圖書典籍,而且這些圖書最終又都被收入到周王室圖書檔案館裡。而隨著王子朝將這些堪稱無價之寶的圖書典籍幾乎盡數掠走,繼而其又被人刺殺,這些記載的中國古代歷史文明與文化信息的珍貴典籍也便隨之而散失!

如今持續多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實際上就是在盡力挽回王子朝給我們帶來的缺憾。由於這些珍貴典籍的散失,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僅是占卜後被遺棄的殷商甲骨文和周朝甲骨文,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搞清楚西周的編年史、商代的編年史、夏代的編年史,當然,學者們也在深入探究先夏史,而周室典籍中很可能就有先夏史的內容。

《道德經》前傳(三):周朝圖書館館長歸隱著書,實因一場浩劫!

周王室典籍的丟失給今天的中國古史研究造成的是一個巨大的歷史真空,而對於當時身為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來說,無異於一場浩劫。這場浩劫首先是文化上的浩劫,任何一個讀書人,面對大量圖書典籍的流失散落都會黯然神傷,對於掌管著這些典籍、日夜與之為伴的老子而言,我們完全可以想像當時的他該是怎樣的痛心疾首;除去文化上的浩劫,更重要的是來自精神上的浩劫,面對散落在地的竹簡,面對連年爭戰形成的殘垣斷壁、遍地餓殍,老子看到的是周王朝的衰朽國運,這個時候,棄官歸田、離開這個充滿慾望、紛爭、殺伐的洛邑地方,也許是最好選擇。

事實上,王子朝掠走周王室典籍這件事只是老子棄官離職的一個直接原因。對於諸侯紛爭、周室無道的痛惡、失望和迴天無力的無奈才是他棄官歸隱的根本原因。面對禮崩樂壞的周王朝,老子身陷痛苦之中,與此同時,他也在構建著自己心中的理想社會: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道德經》前傳(三):周朝圖書館館長歸隱著書,實因一場浩劫!

懷著對現實的忿恨和對理想之國的無限憧憬,老子,在闊別三十多年後,回到了自己的故鄉——苦縣曲仁裡,而這裡,似乎並不能成為這位道聖先哲的終老之地。就在自己已進入耄耋之年的時候,老子騎上了青牛,捋一捋花白的鬍鬚,徑直向西而去,當他西出函谷關,最終留下《道德經》這部曠世書飄然而去,我們知道,這部被後世戲稱為“通關關牒”的微言大義之作,點燃的不僅是一位東方大哲的思想之光,更點燃了一把照亮歷史隧道的火炬,在拂去數不清的光環與傳說之後,老子,騎牛西行的老子,在神聖之夜,走遍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