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有多大?

武器裝備秀


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說歷史能夠重來並且修正其犯下的錯誤,德國有可能會贏,但是贏面不大,如果以下幾點能夠修正並且做的更好的話。



一、如果德國能夠趁早就進行戰爭總動員,這很可能會成為德國取勝的關鍵因素,德國直到1943年才進行全國總動員,之前的經濟只能稱得上半混合型經濟,還沒有完全進入戰時經濟體制,德國在進攻蘇聯的時候總兵力不過320萬,到後期德國最高總動員能力達到了700萬以上,這可能是因為德國大大低估了蘇聯動員兵力的潛力,從當時西線還有超過一百萬的陸地部隊戍守防止英國登陸來看,說明巴巴羅薩計劃實在是對蘇聯掉以輕心了。

二、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並退守到敦刻爾克地區,如果希特勒沒有下命令停止前進,而是徹底把英法聯軍逼入死角,不讓英法聯軍有機會撤退,如果這三十多萬正規軍沒了,對於英國有可能是致命的。


三、德國如果足夠重視北非的戰略意義,儘快控制中東,拿下英國控制的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保證石油資源,德國在進攻蘇聯時或許就可以有很大的改觀。

四、德國如果儘量避免或緩和與美國開戰的話。德國與蘇聯對戰已經把每一點人力資源都用上了,是徹徹底底賭上國運的戰爭,德國與蘇聯和美國同時對戰,就已經標示其失敗不可避免,美國在戰爭期間並沒有竭盡全力。

不過可以預料到德國最好的局面就是控制蘇聯的東部領土並能夠成功守住,德國的潛艇切斷了美英運往蘇聯的補給線,蘇聯在烏拉爾地區失去反抗能力與德軍處於僵持狀態。

不過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德國還是贏面不大

對於二戰來說,戰略層次的重要性要大於戰役層次,有人會說如果德國早些時候進攻蘇聯躲過嚴冬會如何,如果在1942年春季進攻蘇聯合如何,但是認真來說,德軍混亂而低效的後勤使其始終無法對莫斯科發動有效的衝擊,莫斯科附近的部隊早已對蘇軍形成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但大部分時間都在原地等待補給,直到十月,足以發動進攻的補給才被送到前線,但進攻發起數日就被消耗殆盡。



公路運輸效率低,而重要的鐵路運輸卻因為各種問題幾乎癱瘓,在這樣的窘境下,不管是增援還是提前發動進攻都會導致補給困難,而早在二戰前,斯大林就已經在西伯利亞一帶進行了工業轉移,蘇聯在大後方仍然有足夠的力量組織人力和工業產能組織反攻,所以說德國脆弱的補給線和缺乏冬季裝備依然會成為致命傷。

蘇聯的整體軍事實力並不遜於德國,雖然蘇聯高層軍官在前期有諸多指揮失誤,不過蘇軍的裝甲技術出色數量眾多,人力雄厚裝備齊全,空軍在中後期也不處於劣勢,一旦進入城市巷戰德軍的優勢就更不明顯了。



德國的空軍對付英國尚且吃力,而且德國並沒有足夠強大的海軍,也沒有大規模的登陸能力,美國一旦參戰以後,德國就很難遏制美國和英國,美國英國蘇聯三國同時與德國作戰,資源匱乏的德國就很容易出現捉襟見肘的情形!德軍既無法穿越英吉利海峽,也無法短時間內擊跨蘇聯,又無法在非洲奪取更多土地,對於貧窮的德國來說,勝利太過遙遠!


摯潷畫畫紅塵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德國答應二戰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大概為百分之0.000000001%。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打贏二戰不光是軍事征服這麼簡單。

很多人認為德國在二戰中如果不犯錯誤,比如不在敦刻爾克放走33萬英法聯軍,不在6月22日才進攻蘇聯,不在北非擴大戰場,德國就有可能獲得軍事上的勝利,也就贏得了二戰。

但是,二戰的勝利不單單是建立在軍事勝利的基礎上。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戰爭的本質是綜合國力的搏殺

戰爭的表面是士兵的砍殺,背後卻是綜合國力的比拼。

而德國加日本、意大利以及一干僕從國,在綜合國力上是無論如何也比不過美國、蘇聯以及英國的。

這就意味著德國和這些大國剛正面一定是沒戲的。所以德國對蘇聯採用了閃電戰,日本偷襲了珍珠港。

不過這種偷襲的套路只適合於戰爭前期,幫助德國和日本在敵人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取得勝利,但是此時距離戰爭的勝利還有十萬九千里。

而美國、蘇聯等大國在遭受德日的攻擊時,就如同一個被猛然拍到地面的乒乓球,在觸地後,只要這個乒乓球沒有爆裂,那麼它會彈跳地更高!產生更為強大的能量!

所以莫斯科會戰後的蘇軍越打越強,而珍珠港之後的美軍則很快在中途島海戰中獲勝!

因為綜合國力強,這些大國能夠經得起德日的突然打擊,然後在付出比德日數倍的代價後,依然能夠取得勝利。用一句比較誇張的說法:“我有源源不斷的士兵衝上來,而你卻已經沒有了子彈”。

因為綜合國力強,在戰場上美蘇可以以損失多名士兵殺掉敵軍一名的交換律作戰,而德日則不可能從一比多的巨大優勢中取得勝利,反而是越打越萎靡,最後被耗死。

二戰打到1943年,德國已經筋疲力竭,不得不進行全國動員。因此,綜合國力的巨大差距決定了德國不可能取得二戰的勝利!

2、法西斯戰爭具有不可持續性

法西斯上臺是希特勒的陰謀,更是資本大鱷的陰謀。

“凡爾賽體系”給德國帶來了刻骨銘心的屈辱,讓所有德國人都充滿仇恨,這種仇恨被希特勒利用起來!

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德國也遭受重創,超過800萬人實業。危機的蔓延讓所有階層充滿了失望,所以各種各樣的思潮開始湧動,來自蘇聯的無產階級思想開始趁機在德國壯大。

此時的德國民眾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失望的資本大鱷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袖帶領德國防止被蘇聯赤化,於是他們選擇了極端的法西斯領袖希特勒。

應該說,希特勒很符合這樣的要求。他團結無產階級,拉攏小資產階級,鎮壓工人階級,使共產主義在德國失去根基。隨後希特勒以國家擔保發行債券,要求資本家購買,獲得大量資金。

在獲得資金後,希特勒馬不停蹄地開始了經濟的恢復中,很快德國修建起了高速公路網,軍隊大規模擴編,軍事工業欣欣向榮。

經濟的恢復讓德國人看到了希望,所以希特勒的支持率更高,通過大型工程的建設和軍隊的擴充,德國的失業率不斷下降。

但是瘋狂開動的工業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場,這是德國國內無法滿足的,所以德國開始想周邊擴張,於是吞併奧地利、兼併蘇臺德、捷克斯洛伐克。

不過敲詐勒索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而且也不是誰也吃這一套,所以在碰到波蘭這顆石頭時,希特勒不得不動用戰爭。

而一旦開戰,就只能不斷打下去。

  • 首先戰爭帶來了巨大的土地、人口和資源,解決了當下的資源和市場問題,刺激了國內經濟,工業規模進一步擴大,這就讓德國不得不繼續擴張,維持這個鏈條的循環。

  • 其次戰爭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致使國內勞動力大幅減少,如果戰爭持續時間過長,那麼國內的生產將會處於嚴重困難的局面;

  • 最後戰爭轉移了國內的矛盾,但是一旦國外戰爭受阻,或者遭遇了巨大的失敗,不能為國內獲得更多的市場和資源,矛盾就會重新回到國內,且更加猛烈。類似於龐氏騙局,一旦底層會員無法滿足上一層的要求,整個鏈條就會轟然崩塌。

所以,德國的戰爭是不能失敗的,但是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德國的失敗是必然的,所以這對於德國來說就是個死循環。隨後的結果只能是玉石同焚,大家一起完蛋。

3、德國的對手是全世界

希特勒維持自身地位和德國凝聚力的最主要手段就是戰爭,且是不斷取勝的戰爭。

但是,一旦戰爭受阻或者遭遇失敗,希特勒的地位就會變得岌岌可危。

  • 首先是資本大鱷們對希特勒感到失望,因為戰爭沒有帶來他們所需要的資源和市場;

  • 其次是小資產階級的失望,希特勒的戰爭不僅沒有為他們帶來豐厚的回報,反而因為戰爭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水平,所以他們會選擇離開;

  • 最後是工人階級,希特勒承諾的工人福利是建立在對外掠奪的基礎上的,而一旦掠奪受阻,這些福利就難以落實,工人階級自然開始離心;


所以不用美英蘇等國來消滅希特勒,本國的各階級就會革了希特勒的命!

希特勒的發展模式,並不能解決經濟危機,緩解也不可能,而是典型的飲鴆止渴,希特勒能做的,就是通過戰爭,讓這場更大的危機推遲幾年發生,越晚越好。

戰爭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德國發展的困境,比如資金和資源,但是卻加劇了國內的供求矛盾,導致危機蘊藏了更大的能量!

所以,希特勒的泡沫遲早有被戳破的一天,這是希特勒無法避免的結局!

另外,由於希特勒的對外掠奪的本質,導致希特勒幾乎和全世界成為敵人。日本作為德國的盟友,並沒有對德國的擴張形成實質上的幫助,反而是處處掣肘,時時幫倒忙。比如在莫斯科戰役期間偷襲珍珠港。

至於豬隊友意大利就更是如此了。

而即使希特勒取得了二戰的勝利,美英蘇等國都被打服了,希特勒還是需要面對和日本等盟友的火併。加上佔領區此起彼伏的反抗,希特勒贏得二戰勝利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歷史已經證明德國輸掉了二戰,所以,這種打贏整個二戰的可能性太低了,基本為零的,其實這個題目可以換成德國打贏蘇聯的可能性有多大,因為如果德國能打贏蘇聯的話(不用徹底幹趴,能把蘇聯徹底趕出歐洲,並且保證自己的絕對掌控就行),佔據地利、人和,然後整合整個歐洲的資源,逐步發展壯大自身實力,那麼是有可能以歐洲大陸為基礎,來對抗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勢力的,不說一定能打贏,但是保住整個歐洲應該時有可能的!

然後再來看看德國有沒有打贏蘇聯的可能,額,歷史已經證明了沒有,我這裡說的再多也僅僅是假設,真要說有打贏蘇聯的可能,也是在莫斯科戰役之前(巴巴羅薩戰役雖然是個失誤,但是起碼沒有蘇軍打得那麼難看吧),在此之前德國看起來還真的有幹掉蘇聯的可能,而德國對蘇戰爭的失敗,其實就是在莫斯科失利之後開始的,德國從那時起的對蘇戰爭基本上就是舉步維艱了,然後在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又打的一塌糊塗,完全失去了所有的優勢,再加上盟軍的介入,就註定了德國在和蘇聯的戰爭中失敗的後果!

其實德國對蘇聯的失敗是註定了的,前期打的還好,把蘇聯紅軍各種花式吊打,(這個也跟蘇聯紅軍經歷了大清洗有關),後期的德軍就感覺開始飄了,自身就出現了各種戰略失誤、戰線又拉的太長,完全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還打個錘子哦,科爾松和庫爾斯克戰役,這是老天不幫德國,失了天時;而在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戰役中的一塌糊塗,是德國佬沒了地利;至於最後的人和都沒了,則是元首自己的獨斷專行,比如巴巴羅薩戰役、冬季風暴行動等,這些失利加起來,強大的德意志軍隊最終還是撲街了!

因此,德國佬註定是熬不贏蘇聯的,有人會說蘇聯沒有盟軍的援助肯定打不贏德國,省省吧,蘇聯開始反推的時候盟軍的援助都還不知道在哪裡呢,因為盟軍(主要是美國)和蘇聯之間簽訂相關的援助協議是在1942年的6月11號,在此之前也就只有英國給了蘇聯一點幫助,所以,盟軍對蘇聯援助的大頭,都是在正式的戰略大反攻之後才有可能達到蘇聯,也就是說,即使沒有盟軍的援助,蘇聯也不一定會輸給德國,因此,德國同樣沒有打贏蘇聯的可能性,也就沒有贏得二戰的任何可能了!


哨兵ZH


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為30%吧,畢竟德國如果能夠在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法國、比利時和荷蘭五國之後就自己停止擴張的話,那麼在防禦作戰中抵抗蘇聯的打擊並沒有太大問題,只要不去主動的招惹蘇聯和英國、美國,德國或許還有機會獲勝。

圖為二戰德國的勢力圖,藍色部分是德國佔領土地和德國的盟友。


但是實際上,歷史並不能假設,歷史有他的偶然,也有他的必然,德國的擴張失去了限制和上限,並非是因為德國的力量太強大,而是因為德國的需求難以填滿,德國想要去主動的進攻蘇聯,因為德國認為就算是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也會攻擊德國,而實際上蘇聯也確實是這麼打算的,如果德國不趁著蘇聯在比較虛弱的時候就去率先進攻,那麼等蘇聯在1943年做好戰爭準備後,就難以對付了。

德國工業發達,可以在二戰就製造出虎式坦克這樣的重型先進坦克。


當然,德國和英國的作戰也是很那避免的,首先法國是英國的主要盟友,用來制衡歐洲大陸上的德國,而法國自己還建立了小協約國組織來對抗德國,這是一戰後法國建立的小型軍事同盟組織,主要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三個環繞德國的中等國家,本來這樣的國際秩序是德國難以打破的,可是德國竟然吞併了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兩個小協約國國家,而且還把羅馬尼亞納入自己的陣營。

德國的工業能力強大,但是戰爭的後勁不足,因為德國還是很匱乏各種戰略資源的,比如鋼鐵和石油。


因此,德國必然嚴重的打破了歐陸平衡,英國為了自身的安全,必然採取對德國強硬的措施,英國可以仰仗自己強大的海軍力量,來封鎖德國的海域,使德國被困在歐洲大陸上,這樣的局面下,德國想要打破封鎖就必須要想辦法在海上和空中和英國決一死戰,這都是國家戰略利益發展到一定的地步必然的結果,是難以避免的。

德國很難收手,因為如果德國不去進攻,別人也會進攻德國。


所以,德國也許想在吞併五個國家後收手,但是德國周邊的幾個軍事強國和歷史是不會允許德國這麼安然和平穩的就消化掉戰爭果實的,因此,德國二戰戰勝的可能性只有30%,不能更多了,而如果考慮到歷史必然性的規律的話,那麼德國的戰勝可能性就只能為0了。


海事先鋒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有點意思,眾所周知,上個世紀20年代那次金融危機之後,世界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遭逢劫難,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政府頭頭也是一個腦袋兩個大,這時候法西斯勢力趁機在日本,德國和意大利上臺,三國聯手,想以對外戰爭,人種屠殺的的方式結束國內的頹勢,這既是二戰爆發的原因。

當然結果大家都清楚,在軸心國的壓迫下,中蘇美英法等國組成同盟國,經過數年苦戰,付出5000萬人的生命之後終於大敗了法西斯集團,挽救了最後一點人類文明,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說二戰是德國勝利,或者說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德國勝利?那是作夢

所謂打仗,其實打的是國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先後對法國、英國、蘇聯、美國開戰,盟軍這四大國隨便拉出一個,國力都不在德國之下。盟軍還團結了加拿大、印度等國出兵參與對德軍作戰,而以納粹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除了可愛的意大利人至少還有數量相對可觀的軍事實力外,就只剩下比方芬蘭、羅馬尼亞此類何足掛齒的僕參軍。一對四,你說德國有勝利的可能嗎?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難道到現在為止,還有人認為德國🇩🇪有機會贏得二戰嗎? 必須要明確一點,像世界大戰這種規模的戰爭,拼的就是國力,尤其是在戰爭進行到相持階段之後,誰的肉厚,誰就能取得勝利。

那麼,在此不妨列舉一下法西斯一方和盟軍一方的綜合實力對比:






由於法國在一開始就被德國用閃電戰擊垮,所以不算入排名。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僅僅戰鬥機的數量,美國一國的數量就多於德意日三國的總和;而坦克的數量方面,僅美國一國就多於德意日三國的總和,蘇聯一國也多於德意日三國的總和。而這僅僅是軍事裝備方面,還不包括兵源數量。 所以說,在硬實力上,盟國是遠遠要強於德意日的。

除了紙面的數據之外,戰爭潛力也很重要。眾所周知,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經紀上收到美英法等戰勝國的抑制,但後來美國為了保持歐洲大陸的平衡,英國也為了防止歐洲大陸上法國一家獨大,所以兩國大量對德國投資,使得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值得注意的是,德國經濟的恢復,完全依賴於美國英國資金的注入,換言之,其對外依賴性很高。一旦外國撤資,其經濟將受打擊,在經濟危機爆發後,德國的確受到了眼中的衝擊,而希特勒之所以能上臺,二戰之所以能發動,也是因為經濟危機中德國收到很大沖擊。 所以,德國走的路線就是用對外擴張,來轉移國內矛盾;用搶掠別國,來緩解本國經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其所有的戰力都是即戰力,而根本沒沒有後備力量,戰爭潛力極弱。

反觀盟國的美蘇兩國,美國由於羅斯福採取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擺脫了經濟危機,再加上戰爭初期大量倒賣軍火,經濟實力全球第一,再加上其齊全的工業鏈,雖然美國在開戰前只有10萬陸軍,坦克飛機等裝備數量甚至不如英國,但一旦開展,其可怕的生產能力便顯露出來,僅僅一年時間,其裝備數量暴增幾十倍;而蘇聯由於其體制,也沒有受到經濟危機影響,而且其生產效率極高,所以在戰爭初期,蘇聯雖然一度敗退,但其拖拉機廠能在一夜之間變成坦克生產廠並大量生產坦克,這種生產能力也是德國無法匹敵的,所以,儘管德國的坦克質量遠強於蘇聯,但憑藉數量優勢,蘇聯還是佔了上風。


綜合實力以及戰爭潛力的巨大差距,註定了德國在這種曠日持久的世界性大戰中無法取勝。即使德國趁著歐洲的英法蘇毫無準備,曾經一度大敗這三國,但其國力的透支,也是不可避免的。從德國東線失利開始,已經說明其轉移國內矛盾的失敗,因為這種轉移矛盾的戰爭,只能勝,不能敗,於是,出現了施陶芬堡等人刺殺希特勒的事件。

可以說,德國自從選擇與整個歐洲(包括蘇聯)為敵,並且將意大利這種水平的國家當做隊友時,失敗就已經是百分之百註定了。東線失敗之後,雖然每場戰役打得都異常激烈,但各國領導人都知道,希特勒已經在做最後掙扎,雖然盟國還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但是,勝利,已經註定。


庭州行者


如果按照歷史中的戰略的話,打贏二戰的可能性為零,怎麼調整戰術打贏的可能性都是零。

客觀來講,英、法如果戰術得當,單獨拿出來跟德國是可以拼一拼實力的。蘇聯和美國的實力要比德國強很多,而二戰德國居然一挑四,就這個還能撐上好幾年,已經算是個奇蹟了。

除非德國在1945年之前搞出原子彈,否則沒有任何戰勝的可能。而盟軍會拼盡全力阻止德國的核計劃,所以打贏的概率還是零。

德國想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只能依靠改變戰略。

德國在二戰中的戰略簡單的講分為幾步——

1.蠶食歐洲:包括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荷蘭等國家。

2.閃擊英法:迅速滅掉法國,跟英國開戰並差點團滅了英法聯軍。

3.閃擊蘇聯:從這裡開始,德國走進了無底洞,德國根本打不過蘇聯。

4.對美國宣戰:珍珠港事件之後,德國對美國宣戰,兩大陣營正式形成,二戰全面爆發。

5.被圍毆:東面剛蘇聯,剛不過。西邊被英法美爆菊花,兩下夾擊,終於涼涼。


其實覆盤一下德國的戰略,你會發現所有的問題,都在於進攻蘇聯。

很多朋友說德國應該在西邊搞定英國之後再進攻蘇聯,實際上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德國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應該主動進攻蘇聯!


二戰中一個德國軍官,帶著他的情人在本土度假,面前一副世界地圖。他的情人問:“親愛的,德國在哪裡?”,軍官給他指出來德國在歐洲的一小塊。他的情人又問:“那蘇聯呢?”,軍官給他指出了亞歐大陸北部的一大片。他的情人驚呼:“我的天啊!!元首看過這幅地圖嗎?!”

蘇聯比德國大太多了,戰略縱深橫跨半個地球,戰爭潛力無與倫比,德國根本吃不下蘇聯。

雖然一直有人說蘇聯想主動進攻德國,但是從蘇德戰爭前的分析看,蘇聯數次閱兵向德國示強,為的是讓德國知難而退不打他。蘇聯能讓德國不主動打他就很高興了,主動進攻德國,在當時大概是不太可能的。


如果德國不跟蘇聯開戰的話,專心對付英國,,,很難說結局會如何。

英國靠著強大的海軍,反登陸也許能成功,反攻歐洲大陸是不用想了。

而就算美國參戰,沒有東面蘇聯的牽制,靠著英國美國想搞一個諾曼底?門都沒有啊!

諾曼底登陸時,德國絕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對付蘇聯上。而德國軍隊對於抵抗盟軍也沒有多麼上心,德軍內部有一句話叫做“向東死死頂住,向西直到美國人踢我們的屁股”。德國對西線的防禦遠遠沒盡全力。就是這樣,西線現場打的也不是十分順利,德國甚至在窮途末路之時組織的一次阿登反擊戰,差點又製造一次敦刻爾克,並造成了美軍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傷亡。

如果德國全力防守太平洋沿岸,盟軍根本不會有機會登陸的,更不可能光復歐洲。


那如果蘇聯主動進攻德國呢?

那更不用擔心了,因為那時候西方的威脅就不存在了。

英美各國,對蘇聯的擔心遠強於對德國的擔心。二戰中跟蘇聯聯合只是因為德國太生猛了而已。如果蘇聯主動進攻德國,那麼“反人類的法西斯政權”的帽子一定扣在蘇聯頭上。英美支持德國死頂蘇聯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據說鐵血宰相俾斯麥死前,曾經囑咐興毛奇和魯登道夫元帥——無論如何不能讓德國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結果他死後十幾年,德國在一戰中就陷入了兩面作戰。結果二戰中又不吸取教訓,再一次陷入了兩面作戰。只能說德國的戰術水平雖然高,戰略水平還是要學習一個啊!


小約翰


有人說德國不可能贏得二戰,這句話是不準確的。

為什麼這麼說?理由很簡單,假如德國不打蘇聯,那麼是不是可以認為德國已經贏了?

要討論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有多大,需要先明確達到何種戰略目的才算贏?

以下不妨來進行條件假設:

一、如果要打贏美國才算贏,那麼可以說德國毫無勝算,德國不可能贏。

二戰最關鍵的轉折點在於日本偷襲珍珠港,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直接向軸心國宣戰,軸心國的失敗成為必然。

二、如果德國和日本東西合擊前蘇聯,德國打贏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德國在歐洲戰場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幾乎已經觸摸到了勝利了。無奈,最後時刻功虧一簣。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與蘇軍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也跟英美的牽制和直接的援助是分不開的。可以說沒有英美提供的大量軍事援助,蘇聯是撐不過去的。如果沒有英美的援助,德國很可能贏了 這場戰爭。

再來一個假設,假設日本選擇跟德國一起擺平前蘇聯,那麼前蘇聯極有可能無力在東西兩端對抗德日的進功,前蘇聯失敗將是大概率。前蘇聯之所以最後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跟前蘇聯從東線抽調大量兵力支援西線有關。斯大林之所以敢賭,他賭得就是日本不敢進攻蘇聯,斯大林賭對了。

德國的失敗在於胃口太大了。如果德國在取得一定的戰果之後選擇鞏固已有成果,德國勝率是很大的,畢竟德國在戰爭前期幾乎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可能正因為前期太順利了,導致德國胃口越來越大,野心越來越膨脹。另外,軸心國之間合作也出現問題,戰場分配,利益分配都出現問題。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過早參戰,這對於軸心國是十分不利的。可以說,是野心的過度膨脹導致了軸心國的失敗。

二戰也給全世界提了個醒,摧毀世界的不是天災,不是人類的無知,而是人類的貪婪。只有有效抑制人類的貪婪,世界才能和平,社會才能和諧。


手機用戶中華人168


看到前面的幾個回答,充滿了各種計算。

如果依靠單純的數學計算,就可以判斷出戰爭的結果,那麼拿破崙對俄國的戰爭,志願軍在朝鮮的奮戰,都將會毫無意義。在前者,拿破崙是集中了整個歐洲大部分的資源,而沙皇只用一個不靠譜的英國盟友;至於朝鮮戰爭中,雙方的實力差別更大,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志願軍那點可憐的物資和裝備,對比起美國率領的聯合國軍,屬於是叫花子和龍王爺鬥寶。

戰爭不能靠數學計算,在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創作的《戰爭論》,以及若米尼所著的《戰爭藝術概論》中 ,在19世紀中期的軍事理論家,都明確的指出,依靠數學的計算,是不可能判定戰爭結果的。

在德國發動的二戰中,希特勒等法西斯狂人,也不是單純的傻瓜,人家就不會做計算?希特勒還號稱自己精通“軍事經濟學”呢。恰恰相反,希特勒已經在多次被認為不可能的戰爭中,保持了全勝了記錄。

消滅軍事強國波蘭,德軍只用一個月,英法兩國保證的對波軍事支援,還沒來得及出發,戰役就結束;德國消滅世界第一陸軍強國法國,只用三個月時間,其實在德軍突破馬斯河防線的那一刻(戰役第四天),戰鬥就已經分出了勝負。

如果回到當時,還有幾人敢於大言不慚的說,德軍也就這樣,沒什麼了不起。

依靠在19世紀時,就被證明不靠譜的數學計算,是推不出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的。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回到當時的歷史時刻,估計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概論上至少也要超過三成。

可是丘吉爾應該不太同意三成這個估值,用他老人家的話來說:如果美國不參戰,我們大英帝國就亡了;如果美國參戰,事情也許還有轉機。

嗯,在丘吉爾心中,可能是五五開吧。


圓窗觀點


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這要看怎麼定義“贏”,如果到英、美、蘇都己對德宣戰的程度,德國不可能贏,失敗是註定的。這不用多說,歷史已經證明。

現在很多軍迷議論的,有幾個戰略節點,如果德國做到了,可能不是最終失敗,能“贏”二戰,那麼分別列出來討論一下。

一,不和日本結盟或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向美國宣戰。

與日本結盟,德國戰略考慮是用日本這個在亞洲己先於德國“搞事情”發動戰爭的亞洲第一軍事強國牽制蘇、美,讓德國在歐洲的戰事減輕壓力。美在亞太有重多利益,日本的擴張會讓美國小心的提防著日本,而無暇或至少分散兵力。蘇、日之間有深刻歷史矛盾,就算不夾擊蘇聯,讓蘇聯有後顧之憂,也是好的。所以結盟是上選之策,德國並沒有犯錯。偷襲珍珠港之舉,不是德國控制得了的,但偷襲之後德對美的宣戰也沒有錯,一是美德之間實際對立己形成,宣戰不宣戰,只是一層紙,宣戰後對美之商船、軍艦就可以給予攻擊,對英國形成巨大壓力,讓美形成兩線作戰,同時讓日本方更全力攻打美在亞洲地區利益,讓美形成兩難選擇。

而美國的選擇有二點出乎德的想像,一是參戰後選擇先歐後亞的戰略順序,二是與意識形態對立的蘇聯結盟,並給予蘇聯大量援助。這些都是德國方掌控不了的,與德宣戰與否並無關係,戰爭走到那裡了,這是必然結果。

二,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或提前幾月發動,不要拖到冬天,輸給莫斯科的嚴冬。

這都是用二戰結果反做的“事後諸葛亮”的推演。滅掉法國後,進攻蘇聯成為德國必然選擇。蘇聯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並高速發展,如不在攻下西歐,軍力幾無損傷,士氣正旺時進攻蘇聯,而是讓蘇聯再備戰幾年,德國就算把佔領區的能量全部消化為已所用,依然無法和蘇聯對抗,(這點上看看地圖就明白),趁蘇聯備戰不足,軍隊受肅反影響嚴重受損時,滅蘇聯正是時候。這是戰略決策方面的問題,德國也沒犯錯。

戰術方面,初期對蘇戰役的順利,超出了德軍指揮部想像,後勤補給出了問題,但推遲兩個月進攻蘇聯並不是其主因,只是推崇德國的一些人找的藉口。其次就算是攻下了列寧格勒、莫斯科,也不意味著滅了蘇聯,贏得了戰爭。先不說拿破崙也攻戰了莫斯科這樣的歷史,就說斯大林也做出了放棄莫斯科的決定,一度就差點登上了撤離的汽車。為備戰德國,蘇聯早有準備,將大量工業搬到了烏拉爾山以東地區,莫斯科就算失守,只是相持階段來臨會晚一點,戰線停在那裡的問題,這是蘇聯擁有巨大戰略縱深所決定的,如同中國抗戰,丟了上海、南京、武漢、太原,還有西安、重慶、昆明等一樣。德國無法通過戰爭來消滅蘇聯政權,或消滅蘇聯的抵抗意志,就註定會輸。

三,先滅英國,再攻蘇聯。還有不放走敦刻爾克英法撤退回英國等言論。

這更不值得一評,這是對二戰情況根本不瞭解的人的YY。德之能力,是過不了英吉利海峽的,不多說,自己去補知識。敦刻爾克那點人馬,在二戰的戰役規模看,更不值得一提。

德國發動二戰,就註定失敗。如果說要“贏”,也許有幾個時點或條件,一是與蘇聯瓜分波蘭後,停下侵略腳步,與英法蘇溝和,成為英法抵禦蘇聯的橋頭堡,如同現在歐洲一樣。好處是基本恢復了一戰前,德國的領土和國際地位,慢慢發展也許會成為西歐“領袖”。

二是戰領西歐後,與蘇聯取得戰略互信,保留英國為條件與美國簽訂和平協議。可這個條件能否達成,並不在德國一方,要看美、蘇怎麼想。最可能成功的協議是聯英、美,抗蘇聯。結果可能幾年後,蘇德仍有一場大戰,蘇聯對耗後,英、美得利,法國復國,德國退回原點。不知這樣算不算“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