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哪些疾病需要做腸鏡?

王遠楊


腸鏡是檢查腸道健康狀況的一種檢查途徑,一旦腸道出現不適狀況需要及時通過腸鏡來進行檢查,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需要做腸鏡呢。

當腸道出現異常現象的時候,在身體上也會有一定的症狀表現,因此一定要及時察覺這些症狀,必要時候可以藉助腸鏡檢查。

這些人需要進行腸鏡檢查

● 排便習慣出現明顯變化的人需要進行腸鏡檢查,比如大便次數突然增加,但是便便的狀況出現異常,大便有粘液等等。

● 沒有任何原有的下消化道出血,在大便當中會明顯看到有血液的存在也需要進行腸鏡檢查。

● 存在腸道炎性病症的患者,要通過腸鏡檢查來了解疾病的程度以及疾病的範圍。

● 結腸癌患者,還需要進行腸鏡檢查來了解身體上其他的部位是否存在息肉或者囊腫。

● 四十歲以上的人群是腸道易出現病變的人群,因此如果自身條件允許,一定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 如果在家族當中有結腸癌患者,那麼就屬於腸癌高發人群,對於這類人也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上述這些人群最好進行腸鏡檢查,通過腸鏡檢查可以準確瞭解自身健康問題,排除重大疾病的可能性。對於腸道疾病在早期階段症狀不是很明顯,患者往往在症狀明顯的時候進行檢查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因此不要放過一點蛛絲馬跡,出現早期異常再進行腸鏡檢查就可以做到萬無一失。

腸道疾病早期會表現出這些症狀

首先、排便習慣變化要進行腸鏡檢查

腸道健康跟排便習慣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的排便習慣出現明顯變化,排便次數明顯上升,而且每次排便看之後都覺得沒有排盡,要引起重視。腸道內出現囊腫、息肉或者腫瘤,就會導致腸腔變窄,會導致大便變細,這也是導致排便次數增加的原因之一。

其次、腹痛腹脹要進行腸鏡檢查

在腸道疾病早期階段也會出現在腹痛腹脹的現象,疼痛在下腹部為較為明顯,根據患者的情況不同疼痛的程度會有所差異,這種疼痛感多數情況下是因為腸梗阻造成的。

再次、貧血要進行腸鏡檢查

如果腸道內的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腸道狹窄,代謝廢物在通過腸道的時候就容易受到阻礙,隨著病情嚴重腫瘤表面會出現潰爛以及失血的現象會導致貧血。此外,潰爛的地方還會復吸代謝廢物,身體會缺乏營養物質,也會導致貧血。

最後、便血要進行腸鏡檢查

痔瘡患者會出現便血的症狀,但是腸癌導致的便血跟痔瘡的便血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腸癌導致的便血血液會跟便便混合在一起,而且在大便當中還會有膿腫物,對於這一點要引起重視。


辦公室回血指南


首先腸鏡是目前腸道病情檢查的重要醫療器械,腸鏡的出現使得腸道疾病的診斷更加準確,而且能夠檢查腸道深部的病變,腸鏡主要是經肛門逆行檢查,腸鏡頭部帶有攝像頭,所以一些病變查的很詳細。


腸鏡主要用於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腸息肉及腸癌的檢查,下邊小克為大家一一解析!

1、腸炎(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急慢性腸炎),首先這些疾病大多數都是由於飲食不當導致腸道細菌及病毒感染後出現的腸粘膜的炎症反應及潰瘍,主要適應的症狀是反覆腹痛不不適,腹瀉腹脹、稀便、粘液膿血便、裡急後重感等症狀長期反覆發作者需要做腸鏡檢查,看一下腸粘膜是否有破壞及潰瘍形成。


2、腸息肉,腸息肉是由於病毒及細菌的感染、年齡影響、長期低纖維飲食而導致的腸粘膜表面出現的異常贅生組織,腸息肉一般分為炎症性的和腺瘤性的。而腺瘤性的會出現惡變的傾向,因此這種疾病是要做腸鏡檢查的,根據大便及腹部症狀來排除是否有惡變的可能。

3、腸癌是腸道中的一種惡性腫瘤,早期症狀不明顯,到後期會出現下腹部疼痛、長期腹瀉及腹脹、出現血便及膿血便、還會出現消瘦、精神萎靡等症狀,腸癌需要做腸鏡檢查,提取活檢組織,幫助提高診斷的準確率,除了腸鏡還要做癌胚抗原及糞便隱血實驗。

因此腸鏡檢查還是要根據具體的症狀及病情的嚴重程度來做的。

關注小克,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識,謝謝!


小克大夫


哪些人需要做腸鏡呢,今天曾醫生就來科普一下。我們說的腸鏡一般指的是大腸鏡檢查,從肛門伸進入一根帶攝像頭的鏡子,可以觀察整個大腸,還有一小部分的小腸。腸鏡檢查是非常重要的診斷和治療手段,可以早期發現腸道息肉、炎症、腸癌等病變,並且可以在內鏡下取病理活檢,還可以切除息肉、早期癌症、內鏡下止血、取異物等等。

那麼哪些患者需要做腸鏡檢查呢,主要有以下人群:

1、有下消化道症狀,但是病因不明確的,例如腹瀉、便秘、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腹脹等等; 

2、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包括顯性出血和持續性隱性出血,表現為黑便或者便血,或者大便潛血試驗陽性的患者;

3、低位腸梗阻及腹塊不能排除腸道疾病者,腸鏡可以明確診斷; 

4、X線鋇劑灌腸檢查結果陰性,但有明顯的腸道症狀,尤其疑有惡變者,或X線鋇劑檢查異常,但不能定性者; 

5、大腸息肉和早期癌需在內鏡下摘除或切除治療;

6、大腸炎症性疾病幫助做鑑別診斷或需要確定病變範圍、病期、嚴重程度、追蹤癌前期病變的變化; 

7、大腸癌術後或息肉摘除後的複查和隨訪。

8、用於研究大腸息肉或炎症性腸病的自然發展史;

 9、不明原因的消瘦、貧血,懷疑消化道腫瘤的可能; 

10、結直腸手術後,需要檢查吻合口情況者;

11、需行結腸腔內手術、激光治療者,如結腸息肉切除術; 

12、腹部包塊,尤其下腹部包塊需明確診斷者。

13、由於大腸癌高發,對於普通人群,應該從45歲開始,接受腸鏡的檢查,如果沒有發現問題,可以5至10年後複查一次腸鏡。

14、遺傳性腸道癌症綜合徵的患者,需要定期複查腸鏡,例如林奇綜合徵,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J綜合徵的患者, 而且檢查腸鏡的時間要提前,病情複查頻率要更頻繁。


普外科曾醫生


知麻糖來啦。現在大家對身體健康的程度越來越重視了,很多人會去醫院做各種檢查,這也包括了這幾年檢查率越來越高的腸鏡。那麼到底哪些疾病需要去做腸鏡呢,這也是很多朋友關心的問題。首先我們先了解下腸鏡到底是怎麼樣的,是怎麼做的。

腸鏡是醫學儀器的一種,全場140cm左右,直徑約1cm,細長並可彎曲,末端裝有一個光源帶微型電子攝影機的纖維軟管。醫生會拿著腸鏡的末端慢慢的由肛門進入,通過直腸、乙狀結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主要檢查大腸部位有無病變,比如腫瘤或者潰瘍。提醒一句,腸鏡一般只能檢查大腸的病變,小腸疾病一般是檢查不出的。

那麼,哪些疾病需要去做腸鏡呢?1、懷疑腸道有腫塊或腫瘤的,而其他檢查比如X線或者腹部CT不能明確診斷的。2、有消化道出血,並且懷疑是下消化道出血的。3、有腹部疼痛,特別是下腹部不明原因疼痛的。4、不明原因的慢性腹瀉。5、懷疑有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6、通過其他腸道檢查或者唄劑灌腸發現有異常需要進一步檢查的。7、考慮腸梗阻而又找不出原因的。7、腸道病變治療後複查的。8、當然,現在體檢也是可以做腸鏡的,特別是推薦給40歲以上的朋友。

好啦,以上就是腸鏡的適應症啦,希望我們的回答對朋友們有所幫助!

BY:褲褲


知麻糖


腸鏡和胃鏡類似,都是拿一支可彎曲、帶光源的管子進入消化道,觀察內部的病變情況。不過胃鏡觀察的是上消化道,腸鏡觀察的是下消化道。因為經過的是人體的自然腔道,因此損傷比較小,不良反應也比較輕微。



患有哪些疾病需要做腸鏡?

其實,我覺得提問患有哪些症狀需要做腸鏡可能更好些,因為就是通過症狀我們懷疑有某些腸道疾病,繼而通過腸鏡來確診這些疾病。下列症狀建議行腸鏡檢查:

1.便血:大便發黑或者呈柏油樣便,或者肉眼可見的膿血便均建議行腸鏡檢查,相關疾病包括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等等。

2.慢性腹瀉:長期腹瀉且找不到病因,可能是由結腸炎症引起

3.腹部包塊和腹痛:出現原因不明的腹部包塊和腹部脹痛,建議行腸鏡檢查排出腸道腫瘤。

4.大便變細或腸梗阻:如果出現大便性狀改變如大便變細甚至出現低位腸梗阻,有可能是腸道腫瘤引起的,建議行腸鏡檢查。



上述為常見的建議行腸鏡檢查的相關症狀,主要想排除的疾病包括腸息肉、腸炎和腸腫瘤,其實,任何懷疑腸道病變且沒有禁忌症的患者都可以行腸鏡檢查,腸鏡檢查痛苦比較小,大多數人都可以接受。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汪醫生小課堂


近年來,人們的健康意識在不斷增強,腸鏡也逐漸成為了人們在體檢時篩查疾病的一項重要檢查手段。那麼,患有哪些疾病需要做腸鏡呢?

1、經常或者間斷性便血,血液附著在大便表面或者與糞便相混合,呈鮮紅色或暗紅色,考慮病變在結腸或者直腸。這樣的患者需要腸鏡檢查,以明確出血部位和病因,有利於診治。

2、總是腹瀉,並伴有黏液膿血便。這種情況下高度懷疑潰瘍性結腸炎,需要腸鏡來做最後的確診。

3、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或不成形,排便不暢,懷疑腸道內長有息肉、腫瘤或者其它異物等。

4、消化道鋇餐檢查發現腸道內出現病變,需要腸鏡檢查以明確疾病性質。

5、腸息肉或者腫瘤患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需要定期複查腸鏡,觀察治療效果及疾病發展情況。

6、不明原因的腹痛、腹瀉,伴有貧血、消瘦等症狀的患者,建議腸鏡檢查以篩查惡性疾病。

7、40歲以上的人群,有腸道腫瘤家族史或者生活在腫瘤高發區的人,生活和飲食不規律的人建議每年定期檢查腸鏡,做到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

近些年,由於生活環境汙染和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加,以及飲食問題使結/直腸癌患病率在不斷增長,發病年齡在不斷降低。因此,結腸鏡檢查對於上述人群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在結/直腸癌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和體徵,我們只能通過一些細小的線索再結合腸鏡檢查才能在早期發現疾病並加以治療。

本期答主:宋豔琦,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杏花島,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杏花島


最近有一位朋友,因為拉肚子有一個多月,消瘦,來做體檢,於是我推薦他做了腸鏡檢查,還好問題不大。經常碰到有諮詢關於腸鏡檢查的病友。


究竟哪些病人需要做腸鏡檢查呢?

腸鏡適應症:

1、大便習性的改變:包括大便頻次改變,次數增多,便秘;大便性狀改變,如大便變細,形狀怪異等,持續有一個月以上,則需要完善腸鏡檢查,

2、反覆解粘液膿血便,大便混血,解血便等。

3、腹瀉,特別是慢性腹瀉,不明原因的腹瀉,合併消瘦明顯的患者更應該做腸鏡。

4、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特別是考慮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腸鏡檢查是必不可少的。

5、有遺傳性家族性腸息肉家族史的患者,到一定年齡,最好能定期查腸鏡。

6、腸息肉定期檢查、複診。

7、考慮腸道腫瘤,做腸鏡下活檢。

腸鏡檢查是侵入性操作,需不需要,能不能做腸鏡,需要專科醫生的鑑定,有專科醫生開具檢查單,一部分病人還需要做一些輔助檢查如心電圖以評估是否能耐受腸鏡。無痛腸鏡的逐漸普及,讓腸鏡檢查更舒適,安全性也更高。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更多健康知識,請關注曾醫生。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腸鏡檢查的適應症包括:

1.存在明確指向消化道疾病的臨床症狀,如腹痛、腹瀉、腹部腫塊、大便習慣改變等,其他檢查手段無法確診時;

2.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大便隱血試驗(+)者;

3.不明原因食慾下降,消瘦,懷疑消化系統病變者;

4.不完全性腸梗阻,需要明確梗阻部位及原因者;

5.結腸癌術後,需隨訪腫瘤復發情況者;

6.行腸吻合術後,需明確是否存在吻合口瘻或狹窄者;

7.腸道息肉病需要手術切除並活檢者。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腸鏡對於操作者的技術水平、醫患雙方的配合均有一定的要求,且有一定的風險,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適合行腸鏡檢查,即腸鏡檢查的“禁忌症”

1.肛門、直腸存在感染病灶或痛性病灶,如肛周膿腫、肛裂等;

2.各種類型的腸道炎症活動期,如感染性腹瀉、痢疾、潰瘍性結腸炎、放射性腸炎等;

3.晚期結腸癌合併腸梗阻、腸穿孔,完全性腸梗阻,腹腔腫瘤結腸廣泛轉移者;

4.凝血功能異常,血小板偏低,以及月經期婦女;

5.患者合併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高齡、腹主動脈瘤等高危因素者,為腸鏡操作的相對禁忌症;

6.兒童,精神障礙患者無法配合操作者。


關注@外科醫生Kris,獲取更多醫學資訊


外科醫生Kris


題者的問題是問患了哪些疾病需要經常複查腸鏡?還是問哪些情況需要做腸鏡檢查?沒關係,一起回答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腸鏡是幹嘛的?腸鏡顧名思義是檢查肛門、直腸、結腸,在腸鏡的幫助下將腸道內的情況直觀的暴露於給我們肉眼下,從而明確有無病變。通過腸鏡,我們還可以進行取活檢、切息肉、止血、給藥等治療。

那麼哪些人需要做腸鏡,明確有無腸道病變呢呢? 1、長期慢性腹瀉、腹痛、腹部不適的病人; 2、急性腹痛病人,已完善影像學檢查排除腸道以外的疾病(肝膽胰脾腎等),也可以行腸鏡檢查;3、大便性狀改變、大便習慣改變的病(大便不成形); 4、大便帶血或者解黑大便的病人; 5、有結腸癌、直腸癌家族史的病人,40歲之後建議每年檢查一次腸鏡。 6、腸鏡下的治療:如息肉摘除、止血、取異物、腸扭轉和腸套疊的復位、腫瘤的治療等。 如果不巧,大家剛好有以上症狀,請及時就診檢查。

腸道內具體會有哪些疾病呢?下面肖醫生就簡單羅列一下腸道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缺血性腸病、腸易激綜合症、腸息肉、腸出血、腸套疊、腸扭轉、腸道異物、腸道腫瘤、痔瘡、腸漏等等疾病。如果還有沒有羅列完全,大家可以在評論區補充,感謝!

要知道,現在腸鏡是非常普遍的檢查,特別是無痛腸鏡的普及,做一腸鏡檢查僅需睡一覺。所以我們別因為害怕,別因為人云亦云,而耽擱了做腸鏡的最佳時間,貽誤病情!

感謝大家閱讀,祝大家身體健康!❤點贊,評論、關注、轉發,瞭解更多醫學相關,這裡每天更新。


醫學健康守門員


現代的腸鏡是一條長約140cm,直徑約1cm的可彎曲,末端裝有微型電子攝影機的纖維軟管,通過肛門進入直腸,直到大腸,方便醫生檢查大腸部位的情況。是目前診斷大腸黏膜病變的最佳選擇。

腸鏡適用於大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結腸癌等疾病診療。

一般來說只要有下列症狀而無禁忌症的皆可使用腸鏡檢查 。

1.反覆不明原因的便血;

2.長期不明原因的腹瀉;

3.不明原因的中下腹疼痛;

4.不能排除大腸及迴腸末端病變的腹部腫塊;

5.之前的腸系檢查發現異常,需要明確病變部位及病變範圍的;

6.結腸手術前確定病變範圍,及術後複查;

7.一些腸道疾病如腸息肉等需在腸鏡下進行治療的;

8.不明原因的低位腸梗阻;

9.健康體檢,特別是家中有結腸癌史的。

腸鏡畢竟是一種侵入式檢查,也有很多禁忌,如;嚴重心臟病、高血壓、貧血;心肺功能不全、急性腹瀉、嚴重潰瘍性結腸炎、腹膜炎、妊娠、精神病、肛管直腸狹窄、肛裂、肛周膿腫、年老體衰,懷疑有穿孔、腸瘻或腹腔粘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