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女孩患重病,生父離婚,繼父拼命賺錢為她籌醫藥費


“孩子病了之後,我和我媽就一直陪著住在醫院裡,不化療的時候就回家。因為沒有錢,生活過得非常艱難,可是我還是覺得老天待我不薄。孩子有我,我有我媽,有媽就有家啊,有支持不孤單。”5月3日,在山西省兒童醫院的病房中,陪著8歲女兒做化療的史建琴,俊俏的臉上呈現出30歲年齡少有的羞澀。史建琴說,兩年來,因為經濟拮据,她嚐遍了人生百味,從單純到堅韌,卻始終感謝生活。

史建琴是山西孝義市人,說起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她顯得異常的平靜。“我20多歲嫁給了孩子的爸爸,生下女兒後才發現孩子爸爸是個小混混,他每天無所事事,我一個人賺錢養家。孩子3歲的時候我提出離婚,但他藉故不露面,我沒辦法找律師起訴,拖了兩年才離了婚。”2015年,離婚後的史建琴帶著女兒曹雅丹回到了孃家,她說自己終於鬆了口氣,開始了正常人的生活。圖為因照顧孩子勞累感冒,史建琴的額頭上殘留著拔罐的痕跡。

離婚後一年,2016年11月,小雅丹生病了。一開始是因為腹脹腹鼓,到山西省兒童醫院檢查後,醫生懷疑是肝脾腫大,要做進一步的骨穿確診。11月15日結果出來,醫生告訴史建琴,孩子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史建琴想都不敢想的病,就這樣發生了,“我當時雖然非常痛苦,但也只能默默接受,並配合醫生給孩子進行藥物化療。”史建琴說。圖為躺在病床上的曹雅丹。


為了給女兒治病,史建琴辭去了工作,一心在醫院陪女兒“抗白”。“這條路艱辛曲折,每天病房裡都傳遞著病友們的各種信息,有振奮人心的也有失望落淚的。”史建琴說,從最初的驚慌失措,到慢慢平靜下來,她大約經歷三個多月時間才適應。“照顧孩子再難我都不怕,我最怕的就是借錢,孩子病後我已借遍了親朋好友,借一次就不好再開口借第二次。”圖為小雅丹抱著一個芭比娃娃在輸液。這個芭比娃娃是她最喜愛的玩具。

史建琴說,好在上天待她不薄,2017年她偶然從網上結識了現在的老公。這個男人的人生也並不順遂,家庭也不是很富裕,目前在無錫一家工廠做機械維修。當史建琴把女兒的情況告訴他之後,他沒有退縮,而是一肩挑起這個不幸的家庭,把自己的收入全部寄給史建琴給孩子治病。圖為在企業做工的史建琴丈夫。

“我們領了結婚證,計劃著等孩子病情好轉了就舉行婚禮。”史建琴說,“孩子的繼父是個有擔當的男人,知道我之前生活不幸,理解我也支持我,對孩子也非常好。丹丹還經常和他視頻聊天,聊一些治療期間的事情,問他上白班還是夜班,還問他啥時候回太原看自己。我覺得,遇見他以後,孩子才開始享受到真正的父愛。”圖為史建琴在醫院陪護小雅丹。


兩年多的治療,年幼的小雅丹在與疾病的掙扎抗爭中慢慢的學會了堅強和麵對。打針輸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化療過程中也不哭不鬧,配合護士該握拳就握拳,該鬆開就鬆開,表情平靜地看護士把針頭扎進手背再固定住,最後熟練地給自己的手找了個枕頭放著,做好這一切,她才安靜地去看動畫片。圖為小雅丹在給自己的腳上塗抹藥水。因為長時間化療,她的腳出現潰爛。

就在小雅丹的病情逐漸穩定時,2018年8月,不幸再次襲來,孩子的病情復發了。“醫生建議我們做移植,但移植費用太高,家裡的經濟能力實在有限,我只能選擇再次化療。復發後的化療藥量比復發前大了許多,費用也很高。”史建琴說,目前孩子一個月化療一次,來一次醫院要住十多天才能出院,期間一個星期的醫療費是1萬多元,一些進口藥物還不能報銷,“由於丹丹的身體越來越虛弱,醫生建議喝醫用奶粉,一罐就得200多元。”

史建琴說,之前孩子的治療就已經花掉了30多萬,家裡的外債也欠了10多萬。她的父母都是六十多的老人,沒有穩定收入,每月就等著孩子繼父5000多元的工資救急。“可孩子繼父的工資就那麼多,一到賬就花得一分不剩,無奈之下他又去廠裡借了3萬元,暫時緩解了這一次化療的費用壓力。”圖為史建琴的媽媽閆秋蓮在給小雅丹盛飯。因為史建琴一個人照顧孩子忙不過來,閆秋蓮從老家趕到醫院幫助做飯。


從小雅丹確診到現在已經近兩年半的時間,一直靠化療維持生命。醫生介紹,從孩子的病情看,後續要做顱腦放療,情況不好的話還得做移植,就放化療的費用來說,預計還要30萬左右,可她這個家庭,目前僅靠繼父的那點工資肯定無力支付。面對女兒後續的治療,史建琴傷心地說,她真的不想放棄,孩子好不容易有個完整的家,她太想讓孩子多感受一下父愛,過一過有爸爸媽媽疼的幸福日子。

若想幫助史建琴救女,請長按二維碼識別後進行捐助。若不能直接識別,可將二維碼保存至手機相冊,打開“掃一掃”,從相冊中選取二維碼進行識別。該項目由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在民政部指定的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水滴公益”發起募捐,並負責項目的審核、執行及信息反饋。該項目最終解釋權歸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所有。詳情請關注“水滴公益”平臺動態。監督電話:400-006-9958。

“感光計劃”為公益攝影師、慈善組織、募捐平臺搭橋,發佈困境家庭的圖片故事,助力募集善款。該計劃是由今日頭條攜手中國攝影家協會與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聯合發起的圖片公益項目。如有困難,可私信“感光計劃”官方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