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這些土俗語,你知道幾個?

土俗語,是來自民間的語言。是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地域語言文化現象。永年曆史悠久,而且文化積澱深厚。因此,在永年地方人們的口頭語言中,歷經世代傳承,兼收幷蓄四面八方的方言、俚語,形成了色彩濃重、獨具特點的永年土俗語。這些土俗語彙在永年流傳了千百年,其含意有些只有當地人才能聽得懂,形成了一種獨有的語言文化。本文參考趙文化研究會的李紹健先生撰寫邯鄲土俗語的相關考辨文章,以饗讀者,願它能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小小文化補綴。

永年這些土俗語,你知道幾個?

1、隔擋

永年人稱高粱秸為“隔擋子”。對高粱秸上端細小如手指粗的一段,其狀如箭桿被稱為“隔擋箭”,高粱秸莖皮剝下的薄條被稱為“隔擋篾”,可以編成蟈蟈的籠子。高粱秸根部細嚼略有甜味,小孩子們常愛吸吮其甜汁,因甘蔗與其有相似之處,永年土著也把甘蔗稱為“甜隔擋”。

高粱秸為何稱作“隔擋”呢?舊時農村多蓋土房,外牆用坯壘砌,房內分隔裡外間多用高粱秸紮成箔,豎成一排,兩面抹上黃泥,起到隔擋內外屋的作用,所以高粱秸就被稱為了“隔擋子”。

永年這些土俗語,你知道幾個?

2、頭 伍

永年口語中稱馬、牛、驢、騾等大牲口為頭伍或頭 。牲畜為何稱頭伍( )呢?原來古代人稱牲畜叫做頭口。因為計算牲畜每雲幾頭幾口,所以把"頭口或牲口"作為牲畜的代名詞。頭口,這個詞在元代就有了。《元典章·刑例》:偷頭口,達達偷頭口一個,賠九個;漢兒人偷頭口一個,也賠九個。"是說韃靼人和漢人一樣,偷頭口一個,都要賠償九個。小說《金瓶梅》中也有"西門慶騎著頭口,小廝跟隨,逕來楊姑娘家門口。"可見元、明以前這種叫法很普通。

現在永年土語中的頭 、頭伍應是古代"頭口"的音轉。

永年這些土俗語,你知道幾個?

3、多 咱

永年人說:“你這一去多咱回來?”是問你什麼時間能回來。“多咱”含“多會兒”,“多少時間”的意思。“多咱”是永年的土語詞。外地人又難聽懂。筆者考證“多咱”的“咱”應該是“多”和“早晚”三字的合音,多早晚說快了就成了“多咱”。與“多會兒”、“多少時間”意思相同。

永年這些土俗語,你知道幾個?

4、新格嶄嶄

永年人讚美新票子(紙幣)或新做的衣物稱是"新格嶄嶄",格是個襯字,新格嶄嶄就是嶄新的意思。"新"為何要用"嶄"來形容呢?原來在古代,嶄和斬是通用的,把嶄新寫作斬新。斬是用刀砍斫樹木等物品,出現的刀痕總是極為新鮮光亮的。物品因斬而新就形成了斬新這個詞。如唐代大詩人杜甫有詩句:"斬新花蕊未應飛"是說那新開的鮮妍花蕊是不應飛落下來的。現代漢語詞典收錄了"嶄新"一詞。永年俗語"新嶄嶄"是"嶄新"一詞的活用,說起來更為形象生動。

永年這些土俗語,你知道幾個?

5、蠍裡虎子

壁虎,永年民間俗稱蠍裡虎子。這個稱呼的來源與壁虎的形狀與鱷魚相像有關。

在古代人們迎春祭典用的木鼓,是用鱷魚的皮作為鼓面蒙在鼓筒上的,這就是古史記載的“鼉(tuo)鼓”。鼉是揚子鱷,《詩經·大雅·靈臺》有:“鼉鼓逢逢,朦瞍奏公”。逢逢是鼓的響聲。這種鼓響聲如雷,所以又叫雷鼓。因此,鱷魚在古書中又被稱為“呼雷”、“呼雷虎”。古代先民以壁虎的外形頗似鱷魚(呼雷虎),而大小又像蠍子,所以就稱壁虎為“蠍雷虎子”。經長時間的流傳演變就訛稱為“蠍裡虎子”了。

永年這些土俗語,你知道幾個?

6、姑老

永年的老年人中,蔑稱“婦女的姦夫”為姑老,也有寫作“孤老”的,但都字不達意。姑老這個詞的本字應是“ 嫪”。在舊社會稱婦女的姦夫為“ 嫪”。《正字通》對“嫪”的解釋是:“娼妓謂遊婿曰“ 嫪”。段玉載的《說文解字注》:(嫪)“謂婦人所私之人也。”這個詞與現代的“姘頭”、“相好”還有區別。不可男女互用而專指“婦女的姦夫”。因這個詞太生僻,現有的年輕人幾乎很少使用。

永年這些土俗語,你知道幾個?

7、鋪襯

婦女過去手工縫製布鞋,常用破舊衣片、碎布刷上糨糊抿成褙子,涼曬乾後用來做鞋底鞋幫。這抿褙子用的舊衣片、碎布在永年一帶民間的口語中稱作“補襯”。古時,衣服破了洞叫綻,“破綻”一詞即是由此而來。衣服有了破綻的地方進行縫補叫“補綻”(動詞),而做補綻所用的舊布也被叫作“補綻”(名詞)。後來人們為了將這一個詞在作動詞與名詞時相區別,就將“補綻”在作名詞時讀作“鋪襯”,而在永年民眾的口語中傳流至今。

永年這些土俗語,你知道幾個?

8、狗肉不上桌子

永年俗話有“狗肉不上桌子”或“狗肉上不了大席面”之說。原意是狗肉低賤,上不得酒席宴會的桌面。人們多用這句話比喻某人的技能低劣,拿不出手去,或指有的人畏首畏尾,見不得大世面。“狗肉不上桌子”這句俗語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因這些民族向來以狗為獵具、挽畜和牧放的守護者,所以忌食狗肉。再加上佛學典籍上把狗視為不潔之物,嚴禁屠食。南朝宋、梁的皇帝大都崇信佛學,都曾頒詔嚴禁吃狗肉。唐高祖李淵曾專門頒佈《關內諸州斷屠殺》詔,主要是禁屠狗。清朝時,滿族執政。滿族風俗亦最禁忌吃狗肉、戴狗皮帽子。據說是努爾哈赤舉事之初,遭鐵嶺衛指揮僉事李成梁殘酷鎮壓,危急之時曾得助於他的獵犬之故。清朝時民間賣狗肉不用刀切,而用手撕,也是出自對“殺”字的忌諱。

從漢族民俗角度來說,狗搖尾乞食,加之其貌不揚又食人矢便,為人所惡。若以其肉待客,當屬不雅,這種心理作用也是狗肉不能上桌的一個緣由。

永年這些土俗語,你知道幾個?

9、滴滴金兒

永年人對心裡藏不住事,保不住密的人,常常說他“門旮旯放不住個滴滴金兒”。

“滴滴金兒”是一種長長的火藥線,往往在過年時,兒童們手握一端,將另一端點燃,會燃放出金色的火花,有的還伴有輕微的炸響聲,火花隨著噼噼啪啪的聲響,一朵朵小金星閃爍著不停地跌落下來,因此,被稱之為“滴滴金兒”。這種“滴滴金兒”在晚上點起來尤其好看。

那些愛玩的孩子們,一但得到了滴滴金兒,往往等不到天黑就想燃放,於是,就找個門旮旯較為黑暗的地方先點為快。孩子們沉不住氣,等不到天黑的心情,正是對那些心裡藏不住事,保不住密或急於表現自己的人恰切的寫照。

滴滴金兒的正名應該叫火藥引線或導火索。這種火藥引線唐末宋初時還尚未被普遍應用。當時點燃火器用一種叫“烙錐”的金屬工具。先在炭火中燒紅,再用之去點燃火器中的火藥進行發射。北宋後期才開始出現了用火藥製成的引火線。南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中載:每年的元宵節,宋都臨安(今杭州)要在皇宮中張燈結綵。其中“殿司所進屏風,外面鍾馗捕鬼之類,而內藏藥線,一燃而連響百餘不絕。”這裡所說的藥線,就是最早的火藥引線,也是最早的滴滴金兒。

永年這些土俗語,你知道幾個?

10、遙地走

永年人稱到處亂走為“遙地走”。本地有一首嘲笑人齒缺的兒歌:“老豁牙,遙地爬,啃狗屎,饢谷茬。”在清代人西周生撰寫的章回小說《醒世姻緣傳》第九十七回就有這樣的話:“一個做官的人,叫老婆出去遙地裡胡撞,誰家有這們事來?”現在,遙地裡、遙地走這類土語除邯鄲外,在山東的好些地方也還常能聽到。

考遙地走之“遙”字,辭書中的解釋為:“搖擺,搖動,物體來回地移動”。遙字又引申為搖晃、搖曳、搖盪等。可見,在土語中“遙”字的用法是頗為形象而傳神的。另外,在永年人的口語中還有“可地走”、“混(讀音哄)來(讀音量)的走”的說法,都是遙地走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