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事務所受上市公司聘請又給上市公司審計這種明顯不合理的事為什麼存在且沒人質疑?

天182091487


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


1、為什麼存在?

(1)歷史形成的審計監督,對現代的上市公司體制,老革命遇到新問題

審計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上市公司的歷史卻相對年輕,因此,在利益複雜化之後,審計的獨立性受到挑戰,正在推動變革,但是有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2)審計是一個三方關係,即委託人、第三方審計機構、被審計單位,上市公司對這種三方關係,通過利益捆綁進行了異化

這種三方關係,是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結果。

一般情況下,審計的委託人為公司的所有者,而對被審計單位進行的審計其實是也就是對公司經營者的審計,也就是經理人團隊的審計。

具體到上市公司而言,這種三方關係被異化了:

一方面,作為審計委託人的所有者其實既包含持有大部分股份的資本投入方,也包括廣大公眾持股者——股民,而他們對於公司的話語權、利益是不對等的,信息也是不對稱的;

另一方面,由於上市公司相對於股民、經營者和資本方的利益權重不同,經營方和經營者在針對上市公司公眾股東的問題上是捆綁的,等於三方關係變成了一個近似的雙方關係,股民作為所有者的作用和地位被人為的忽略了。

這有賴於未來的制度創新去解決和規範。

(3)審計中的經濟利益

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業務的存在本身需要經濟支撐,而這個來源主要是審計業務,因此審計的尷尬就成了:有人花錢請審計師來監督自己,目的在於應對公眾對上市公司的監督需求,從這個角度,審計有點粉飾太平的意思。

審計獨立性的維持,需要審計機構擺脫對委託人及被審計單位的經濟依賴,問題仍然在於制度創新。


2、當然是有人質疑的,不然也不會有變革的推動

從美國安然的崩塌導致世界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安信達的解體,到康得新、康美的所謂會計差錯,公眾對審計責任和獨立性的質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所以,相關研究一直在探索更為科學的監督機制:

(1)財務報表保險制度

這項制度的核心在於試圖改變審計的委託關係,由被審計單位為其財務報表購買保險,由保險公司委託會計師事務所來進行上市公司的審計,保險費用根據被審計單位的資信狀況來確定,如果發生財務造假,保險公司將賠付公眾相關的經濟損失,目前推動的核心在於如何保持上市公司甚至整個資本市場的穩定。

(2)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化經營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規模越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其獨立性相對越高,因此推動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併、併購,提升他們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將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提升審計機構作為第三方的獨立性,獲得一定程度的監督作用。

(3)內部人監督舉報機制

上市公司內部人員對財務造假的舉報,應該給予能夠維持其一生優渥生活的獎勵,以保證在社會逆淘汰機制下,舉報人的安全無憂、經濟無憂。


說到底,不是沒有人意識到問題的存在,而是問題的解決涉及到的複雜利益架構,牽涉方方面面的平衡,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一刀切,有可能是這個資本市場的崩塌,如果雙軌制,作為資本市場的公平性何在,如果聽之任之,資本市場終將走向末路。


鏡頭iread我讀


會計師事務所被上市公司聘請,同時會計師事務所又對該上市公司審計是違反審計準則的,顯然不允許。為什麼會計師事務所還要承接這種業務?那為什麼不被人提出質疑呢?我認為是以下原因。

一是競爭壓力。目前,會計師事務所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大,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很多會計師事務所為了承接業務,有的低價承接業務,審計時只通過被審計單位提供的資料簡單的重新計算,出具審計報告,有的甚至違反審計準則或法律法規承接業務。

二是政策有缺陷。在審計有關政策中沒有明確上市公司聘請會計師事務所要進行公示,只規定審計報告要公示。很多股民只知道提供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根本不知道上市公司聘請的事務所。

總之,會計師事務所總認為,雖然違反規定進行審計,但考慮到該上市公司不會倒閉,風險可控,甚至監管部門不可能查到的心理,在受上市公司聘的同時承接了該公司的審計業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