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近代發動去漢字化運動,為什麼如今身份證又開始使用漢字了?

葫蘆讀史


很顯然題主自己弄錯了。

和那條線北邊不同,韓國雖然在1948年通過《諺文專屬用途法》,1968年朴正熙更在“韓文節”(10月9日,這天被定為1446年《訓民正音》實施週年紀念日)規定,自1970年1月1日起完全廢止官方文件中的漢字,但實際上並不能做到,1983年大韓航空007號航班被蘇聯擊落,當時報道事件的韓國媒體仍然是漢字、諺文混用的。

007空難中被擊落客機殘留的指示牌仍是漢字、諺文混用的


不過隨著老一輩接受過漢字教育的韓國人逐漸物故,年青一代因為自1945年後韓國就長期廢除學校漢字教育,本身就幾乎不認得幾個漢字、更很少會寫,加上“漢江奇蹟”令韓國社會民族情緒膨脹,“去漢字化”反倒在近幾屆政府不再熱心(李承晚、朴正熙最熱心,迄今和“諺文專屬”(只用諺文不許用漢字)有關的各項法令、政策,幾乎都是這兩位總統、尤其朴正熙即朴槿惠之父推出的)的情況下得以更徹底實施,如今的韓國幾家大報,幾乎只剩下報頭仍用漢字書寫了。

當年韓國報紙也是漢字諺文混用


半島上對漢字的排斥並不完全是針對中國,也和日本殖民有關——日本殖民時代為了方便殖民統治抑制當地人使用諺文比例,要求儘可能多用漢字(因為日文中漢字假名各半,韓文多用漢字便於殖民統治),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逆反效果。

如今則幾乎只剩下報頭是漢字的了


但完全廢止漢字實際上在韓國並未做到,因為諺文是一種簡單生硬的拼音,同音字會拼寫得一模一樣,這對於韓國人素來講究的姓氏(韓國人講究家族、門第,正規場合報姓名全程都會寫成“本貫+姓+支派+名”的形式,如果穆、木、慕、沐都寫成一樣他們是要發瘋的)是無法忍受的,即便官方的身份證,這樣也容易產生混淆。因此韓國身份證除了少數根本沒有用漢字起名的,姓名都會使用漢字,而姓則更幾乎全部會漢字(因為名可以不用漢字但姓都是祖上傳下來的),此外公司和單位的職銜名牌之類和姓名有關的,一般都一直使用漢字。

1990年韓國戶籍法規定,身份證姓名只能使用韓國大法院法定允許使用的漢字,但這個允許使用的漢字有多少呢?1991年3月韓國大法院頒佈《韓國人名用漢字表》規定了可以使用的漢字2854個,近年來隨著韓國國內“恢復漢字”呼聲的重新高漲,這個數字已膨脹到8142個(2015年),也就是說,基本上韓國人能想出來的漢字,都已經被允許用於身份證上姓名了。

簡單說,自有韓國這個國家至今,自這個國家有身份證以來,這張證件上使用的姓名、尤其是姓,就一直會用漢字書寫的——而且其實身份證上的公章也是漢字,還是篆文漢字。

身份證上不但有漢字姓名,其實公章也是漢字篆文的


陶短房


韓國一直推行去漢字化,但像身份證這種重的證件上一直用著漢字,主要從韓國和漢文化淵源來說,都同屬大中華圈。

一直以來,這個國家都有很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對漢文化排斥,一方面要非法搶佔,最典型的就是拿中國的傳統文化申遺,當然也有韓國有學者還聲稱漢字是殷商時期的高麗人發明的,有了這些文化爭執也就有了去漢字化運動。

不管怎麼說,100年前漢字是韓國的主流文化。所以現在韓國人還保持者這種習慣,像在他們的居民身份證、公司名稱、大酒店名稱等等。

至於韓文最早源自於1443年。朝鮮王朝世宗下令創造庶民使用的簡單易學的表音文字,才開始了韓文,到了二戰日本侵略朝鮮,進一步開始推行本土文字,後來恢復獨立的韓國繼續使用漢字,在教科書中仍然有漢字的存在,到了1968年,朴正熙總統下令從1970年起,公文中禁止使用漢字,強行廢除教科書中使用的漢字。

雖然去漢字化,但是在重要的證件上,韓國有不得不使用漢字,這是為什麼呢?那時因為韓文是表音文字,而漢字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最大的弊端就是它好像是中文的拼音,無法表達清楚字的意思,比如說你說姓張,在韓文中“張”“章”寫出來都一樣。只有同譯成漢字的時候,才能代表真正意義的名字。因此,韓國人改名字要先從漢字裡面找出相應的字,然後再翻譯成韓文,這就是為什麼韓國人的身份證會有中文標識的原因。


葫蘆25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韓國是深受華夏文明影響的國家,15世紀,朝鮮世宗大王發佈《訓民正音》旨在脫離漢字,頒行自己的文字。可這招沒多大用,在朝鮮,朝鮮語都是賤民說的,貴族們都以講漢話,寫漢字為榮,他們認為脫離漢字就是脫離華夏文明,這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

當然,世宗大王這次沒什麼用,但是後面兩次就不一樣了,李承晚搞了一次去漢字運動,朴正熙也搞了一次。朴正熙搞的那次影響深遠,他把韓國首都由漢城改為首爾,禁止中小學生學漢字,全部用諺文。


當時韓國經濟發展的好,感覺自己很厲害,但是從文化上來說他又沒什麼自己的文化,受中國影響的厲害。韓國棒子什麼心理大家有目共睹。

沒想到這一廢漢字他們差點把自己玩進去。韓國的典籍史料都是用漢字寫的,你禁止中小學生學漢字,意思是他們以後都沒法看典籍史料了,自己那原本東拼西湊少得可憐的史料差點沒人認識。

其二,韓語是表音的你要直接用韓語翻中文他沒法翻,他就像我們的漢語拼音,比如說我說一句“woqunianmailagebiao”你怎麼知道我是在問候你先人還是真買了個表(比如,比如啊)同音詞無法分辯。

一來韓語去漢字弊端太多,韓國的文化受我們中華文化影響深遠,不是說摘就能摘出去的。二來中國不是一百年前受人欺負的樣子了,也不是幾十年前窮穿地心的樣子了。現在的中國讓他們又感覺到了一千年前的恐懼。

(漢字文化圈)


守仁讀仁


韓國身份證上為什麼標準漢字名?應該從三個角度來說。

首先,我們從韓國文字歷史角度來說。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很長一段歷史上,朝鮮都是中國的附屬國。100年前,韓國還是一個僅限於使用漢字的國家。不僅公文如此,日常文字也是同樣,統治階級以用通曉漢字為榮,史書用漢字來書寫的。至於韓文的出現,始於1443年,由朝鮮王朝世宗下令創造,被稱為"訓民正音",但當時貴族不同意使用,只能主要給庶民使用,統治階級依然使用漢字。

其次,我們從韓國去漢化弊端說起。1950年韓戰,韓國首先在軍隊中統一使用韓文,後擴展到全國。到了朴正熙時代,為從根源清除漢文化對於韓國的影響,韓政府從1970年起,公文中禁止使用漢字,強行廢除教科書漢字,首都漢城也是此時改名的。但出現了大量弊端,因為韓國傳統歷史文化以前全部都是由漢字書寫的,大部分人看不懂本國文化了。迫於社會輿論批判壓力,僅隔兩年,韓國重新恢復中學、高中的漢字教育。1974年確定學習1800個基礎漢字,並允許漢字在國語和國史教科書中加到括號內使用。如此看來,韓國人身份證在括號中標註中文名並不足為奇了。

最後,我們還應該從如今中國的影響力來說。為什麼朴正熙時代要廢除漢字,甚至不惜韓國曆史文化斷層?這主要是當時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相比落後的中國,可謂自信心爆棚。而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領域國際影響力不言而喻,韓國作為中國一水相鄰的鄰國,在旅遊、經濟等方面享受了大量紅利,所以僅僅是為了利益,漢字文化在韓國重新抬頭也正常的。


葫蘆讀史


內因:韓國自身需要

自從他們的爛世宗大王頒佈《訓民正音》後,韓國文字開始了獨立之路。

但是,韓文本身是表音文字,表達經常會出問題。比如:

“李哥,您可真是個講究人。”

用韓語表達出來就成了“李哥,您可真是個jiangjiu人。”

這裡的"Jiangjiu",意思是講究,但是還有可能是將就。

所以大家懂了嗎,韓文只是表達發音,並不能準確表達意思。

所以這麼多年來,韓國人自己也認識到了韓文的侷限性,一直有人呼籲恢復漢字。國內有知識的人大部分都會寫漢字,而且漢字在韓國的地位本來就高,而那所謂的“韓文”,只不過是韓國本來的方言,相當於粵語,然後拿粵語的發音,做出來的文字。

外因:中國的崛起

外因就是中國的崛起。

漢字之所以被周邊很多地區拋棄,跟中華文明的近代衰落密不可分。

古代,周邊國家因為需要從中國獲取文明,生產資料,生產技術,同時中國也是周邊文明的交流中心,對周邊文明擁有強大的吸引力。

而近代中國的衰落,導致周邊國家開始思考國家衰落原因,也認為中華文明不是那麼優秀。

甚至我們自己都曾經認為應該廢除漢字,用羅馬文字。

這特別像一個loser,失敗了,然後想,哎呦,我是不是,這不對,那不對...

然後呢,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導致中國的政治制度和中華文明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同時中華文明也愈來愈強勢,韓國只不是受中國影響的眾多國家之一。

這個理由就像為何現在世界上英語被普遍學習一樣。

哦,說個題外話。韓國是確確實實的發達國家,就像國外人認為中國還依舊落後一樣,還有很多人依舊認為韓國不是發達國家,或者認為韓國只是接近發達國家,然而

韓國是真真正正的發達國家。


小深刻的舊書


韓國使用他們的文字無可厚非,小國寡民嘛!提高自尊心!但其有點過分了,漢語漢字對韓國的影響不是日本可比,日本畢竟轉化漢字成日語使用了。但朝鮮還差點。簡單的說,韓語就是用他們那奇形怪狀的東西來表示拼音而已,和我們用的拼音一個德行。試試把漢字全變拼音有多不方便和麻煩。最起碼多音字就很噁心。韓國就有這問題,直到現在韓國身份證就無法不用漢字,否則讀音相同的姓就分別不出來了;現在韓國的正規法律文書也必須用漢字,否則極易出現歧義,沒法不用漢字。


沙中土大溪水


韓國的身份證上一直有漢字,不存在“又開始使用”一說。

由於韓國當了我國很長時間的小弟,所以漢字一直是韓國的官方文字,他們的官方史書都是用漢字寫成的。

韓國的貴族士大夫階層則從小學習漢語、漢字,並以此作為身份的象徵,因為韓國的科舉考試都是用漢字作答的,普通百姓根本沒有資格學習漢語。

為了方便普通人的交流,韓國的世宗大王於1444年發明了諺文,就是現在的韓語。所以韓語最初是一種“低等語言”,是專供韓國普通人使用的語言文字,韓國的貴族士大夫根本不屑於使用。

甲午戰爭後,韓國政府在日本的操控下進行了改革。為彰顯國家獨立,韓國廢除了漢字的官方地位,韓語的地位得以大幅度提高。

不過漢字畢竟在韓國使用了數百年時間,想要廢除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韓國就出現了漢語和韓語混用的情況。

到了冷戰時期,由於韓國成為美國的走卒,再加上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於是在國內掀起了廢除漢字運動,到上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漢字幾乎在韓國消失了。

但是韓國的身份證上卻一直存在漢字。

因為韓語是表音文字,許多名字用韓語讀起來是完全一樣的,它無法表示名字的真正含義,會帶來很大的麻煩。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所以韓國的身份證上一直都有漢字。

不過隨著中國的不斷髮展壯大,現在韓國又出現了恢復漢字的呼聲。


石頭說歷史


我個人覺得韓國沒有必要回復漢字。從老樸1970大廢漢字,已經近50年了,大韓經濟發達,豐衣足食,有美帝撐腰,有時候還要和我們對抗一下。這不也過得有滋有味嗎?下一步,應當改國名為宇宙,這樣就可以無所不包了。至於眾多答友為之擔心的幾個問題,都可以解決:1、姓名易重複——姓名重複,則把臉整成一個標準;2、表音不表意:多幾個意思可以猜著玩啊,有時候還可以耍賴;3、看不懂歷史:要歷史幹啥啊?歷史上基本就是我們的附屬國,想重溫舊夢?……


以地


韓國立國後,迫不及待廢漢字運動,當時國內民族主義佔主導思想,急於同中國劃清界限,告訴世人韓國是獨立自主,有自已的文化歷史,正是這種 極端思想作怪。

如今身份證逐步恢復漢字,可以說明幾點。

一、現在韓國有識之士認識到,傳統的漢文化是立國之本,必須拾起;

二、政府認清楚了自己的錯誤,恢復漢字及漢文化勢在必行。

三、民間人民的呼籲越來越高。


建安秋雁


首先說一下韓文(朝鮮文)的來歷。在朝鮮歷史上,漢字在漢晉時期即被引入,直到15世紀以前,在長大千年的歷史上,朝鮮半島的官方文字一直是漢字。可以說漢字對朝鮮人的影響是無比深遠的。


到了15世紀的李朝世宗大王時期,野心勃勃的李世宗為了彰顯朝鮮的獨立性,生造出了所謂的朝鮮文,朝鮮文本質上其實是用朝鮮人的發音來表敘漢字,這就造成了讀音相同但意思不同的詞彙在韓文的書面語言中寫法是一樣的,無疑造成了很多歧義。

上世紀70年代,韓國總統朴正熙宣佈廢除漢字,但韓國人很快發現在廢除漢字後韓國人身份證上的名字有無數的同名者,因為按照韓文的寫法,只要讀音相同的兩人 書面寫出來的詞彙是一樣的 ,這簡直讓人笑掉大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韓國人只能在身份證上使用漢字書寫姓名了,就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