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复试通过,360+却复试失败,到底为什么?差在哪儿了?

对于刚参加完19考研的你们来说,最关心也最担心的就是分数线了吧。分数对你们来说还是未知数,要不要开始着手准备复试呢?好纠结啊。

290+复试通过,360+却复试失败,到底为什么?差在哪儿了?

下面小编根据往届同学的亲身经历,给大家整理了这位同学复试准备的过程,从他的经历中,或许你就明白你需要做什么了。

同学

基本情况:

本科:普通二本

报考院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985/211)

初试成绩367(2016年国家线学硕工科265分)

本科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各种奖学金,成绩优异,CET:4级

复试过程:

考完试之后,感觉自己发挥还不错,过年后,早早的来到学校,和同专业报考同一所学校的朋友一起,联系好学长学姐,提前去了目标院校。一边等校线公布,一边准备复试。对于她来说,成绩比其他同学几个同学都占优势,比其中一个同学(299)高出近70分

,所以胜券在握。她所选的导师是专业内比较好的(从往年招收学生来说分数偏高),而另一个同学感觉自己没多大把握,很早就先去学校找自己的学长学姐,了解导师招生情况,提前做好调剂的准备。同学A没有多想,自己初试分数比较占优势,而且在校成绩也比较好,就一门心思准备自己的复试科目了。

到了三月初,校线公布之后,果然同学A高出校线50多分,而另一个就不是很乐观了,擦边的分数真的是让人很紧张,一边还要准备复试内容,另一边还要联系导师,问招不招收调剂生。

终于熬到复试了,同学A(高出校线50多分)在复试过程中表现很不理想,笔试成绩还不算差,但是面试给导师的印象很不好。英语不好的她,当时面试口语表现还可以,但是专业方面自己在本科没有做过什么项目,只有一些课程设计(对于工科来说实践能力很重要),但是复试的时候只顾理论知识了,连课程设计的过程原理什么的也没能流畅的回答,就是因为在面试前没有好好看自己的简历,上面写的内容导师都是有可能会问的,结果对于自己的课程设计回答不理想,导致面试很不顺利。所以这种情况自然很容易被导师认为是那种只会死读书的学生,没有导师会喜欢的。

最终同学A的结果很令人意外,一度被认为很稳的她复试过程中被刷下来了。当时复试结果公布已经是将近四月份了,学校调剂已经接近尾声了,另一位从一开始就准备调剂,所以很早就找到了导师,通过了复试,虽然不是原报专业方向,但是成功了。同学A很不幸,黯然离开了。

在离开前其实还有个小插曲,得知自己复试没过后,她就去找了院招办负责的一个组长询问还有没有调剂名额,当时老师给她的回复是,还差7个名额,而且她的成绩比较靠前,很有希望调剂成功,让她回去等通知。结果两天后还没有消息,她打电话过去,结果老师说没有什么名额呀,当时是学院预计的名额,现在老师们都已经招满了,调剂也结束了。谁也说不清具体是什么原因,她也已经走了,找谁也没有什么办法了。

四月份全国其他高校调剂也基本上接近尾声了,再调剂的话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专业方向,或者基本上找不到调剂。

但是她很不甘心也不想放弃,通过找同学,以及自己不断地的搜索信息,找到了一个普通一本院校的调剂名额,通过了复试,最终她选择去读研了。

最后她也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面试,导师问的问题也不是完全不会,有点紧张,加上自己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准备这些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更没有把这些展示给导师。另一方面,自己有些盲目,其实和她报同一个导师的同学高分大有人在,她始终认为自己没问题,在那些和她分数不相上下的同学一边准备复试一边找调剂(因为根据往年的录取分数,她的分数还是不算占优势)的时候,她只埋头学习了,只想在复试中脱颖而出。导致自己复试没过,调剂也没有名额,造成遗憾。


通过以上真实的事例,想必大家也看明白了,为什么一个幸运录取,而另一个却很遗憾的与目标院校失之交臂?虽然只是个例,但是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在复试备考的过程中,除了准备笔试专业课外,面试更是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把自己现有的知识更好的展现出来,这就需要自己做好功课了。

本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