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最關鍵就是要產業興旺

17日下午,“尋找鄉村振興新勢能——2018羊城晚報全媒體《南粵鎮村行》年終盤點暨主題論壇”在廣州舉行,對《南粵鎮村行》主題報道活動進行了階段性回顧和總結。當天,廣東省廣大鄉創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鄒志雄和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主任吳重慶教授進行了主題演講,分享了他們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觀察,與會嘉賓還就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做好鄉村振興宣傳報道進行了分享與討論。本次活動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廣東省分行協辦。

◎鄉村振興主題報道貫穿全年

今年初,圍繞鄉村振興這項重大戰略,羊城晚報就將“鄉村振興”確立為貫穿2018全年的重點報道主題,主動出擊,充分謀劃,經充分調研討論,制定了包含報道主旨、採訪重點、調查路徑、具體選題等在內的全面報道策劃方案。

今年4月12日,羊城晚報聯手江門市委宣傳部,在江門鶴山古勞水鄉舉行了隆重的啟動儀式,正式推出“尋找鄉村振興新勢能——羊城晚報全媒體《南粵鎮村行》大型主題系列報道”。隨後,羊城晚報召集精兵強將,兵發多路深入南粵鄉鎮、村莊進行田野調查採訪,聚焦廣東“三農”領域的新現象、新趨勢、新探索、新經驗、新作為、新局面。

一年來,記者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普通百姓,訪談業內人士,直擊鮮活故事,在廣東各地精心挑選出一批在某一領域有獨特發展歷程的鄉村樣本,以小見大、深入剖析、理性歸納,力圖透徹闡釋了該樣本獨特的“振興路徑”。截至12月7日,羊城晚報在主報持續推出了《南粵鎮村行》主題報道34篇,牢牢抓住鄉村振興發展的廣東特色,著力挖掘總結可複製的鄉村振興廣東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在傳播形式上,羊城晚報《南粵鎮村行》主題報道實現了多媒體多渠道全方位的立體傳播,相關報道藉助金羊網、羊城派APP、粵直擊公眾號等羊城晚報新媒體平臺,實現了在網絡的廣泛傳播。同時, 系列報道中不少特色鮮明的獨家報道,通過羊城晚報發起的“Young海內外名媒大聯盟”進行海內外聯播,海內外超過100家主要華文媒體,通過其線下線上各種傳播渠道,轉載刊播相關報道,實現了“複合聯播,全球唱響”。

◎講好廣東鄉村振興好故事

羊城晚報全媒體《南粵鎮村行》報道一路走來,引起各界廣泛關注。17日活動,除了兩位重量級的主講人,還吸引了多位嘉賓參與研討互動。

會議協辦方中國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有關負責人分享道,該行認真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把加大資金反哺“三農”發展作為使命擔當,將信貸資源優先向“三農”傾斜,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全產業鏈、農村支柱項目和金融精準扶貧作為四大服務重點,不斷提高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服務“三農”的能力。據瞭解,該行在系統內率先推進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並在全省各級機構配備三農專職客戶經理,深入打造專業化支農服務體系,提升“三農”金融服務的廣度、深度和精度。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宣傳推廣也很重要。茂名信宜市市委辦新聞秘書張宇結合當地錢排鎮三華李產業發展,講述了宣傳推廣的重要性。他回憶道,以前錢排鎮三華李只有幾毛錢一斤,但從2012年開始加強宣傳推廣,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在重要節點進行宣傳,經過持續性大規模宣傳,三華李價格漲了好幾十倍。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策劃部經理陳甚吉也說,“酒香也怕巷子深”,廣東很多鄉村很美麗,希望羊城晚報深入基層調查,講好鄉村故事,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羊城晚報社副總編輯孫愛群指出,接下來,羊城晚報繼續圍繞鄉村振興這項重大的時代命題,加大力度持續做好鄉村振興主題宣傳的全媒體報道,繼續在“新”字、“特”字上發力,挖掘廣東各地鄉村振興新勢能,深入調研、選取各類典型,力圖站在全局的高度,分析解剖廣東鄉村振興的特色樣本,講好廣東鄉村振興故事。

精彩觀點

廣大鄉創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鄒志雄:

兼顧多元利益平衡

廣東省廣大鄉創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鄒志雄指出,部分地區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時存在一些誤區,比如一些地方把鄉村振興戰略當成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版。他認為,

鄉村振興戰略最關鍵就是要產業興旺

,要實現產業振興,要注重頂層設計,加強產業路徑規劃。

他指出,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鄉村產業(產品)體系應包括10個點,如本土性、自然性、創意性、經營性、獨特性、文化性、藝術性、組織性、大眾性、持續性。“應該在深入調研當地鄉村資源和稟賦的基礎上,發展農業生產(種、養、加工)、鄉村旅遊+休閒度假+旅居康養、鄉村有機食品、鄉村養生養老、鄉村文化、教育、藝術、體育、大健康產業、鄉村互聯網+ 物聯網、鄉村金融等。”

他認為,鄉村振興的產業規劃,在路徑設計和選擇上要瞄準多元利益主體協同合作和“多贏”格局。“合作、協同是經營鄉村的前提和基礎,但鄉村相關利益主體很多,包括政府、村集體、農民、資本、相關企業、廣大用戶等等,要實現合作、協同,合作各方(即多元利益主體)就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利益平衡關係。”

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主任吳重慶:

在地重新集結人財物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並把這一戰略寫進黨章。”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主任吳重慶教授指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並不是對已有“三農”政策的簡單疊加和加強版,也不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技術性改良,而是從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戰略性調整。

“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背景,就是鄉村‘空心化’,也就是人、財、物流向城市。”吳重慶認為,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減緩生產要素外流的趨勢,乃至促進“空心化”的反向運動,人、財、物在地重新集結。“把鄉村作為一個與城市同等重要的發展單元,突出鄉村的主體性。”

他分析道,鄉村振興要促進“人”的迴流,關鍵要實現在農業領域充分就業、體面就業,保障“適度規模”的農業規模化經營,同時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我們調研發現,現在農業生產成本其實很高。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可以通過改農業市場化服務為政府主導的公益化服務,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供生產性公共服務和產後服務來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