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白马寺:东汉时期汉明帝的一个梦,把佛教带到了中国!


在中国所有的佛教寺院中,位于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这个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的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因此,洛阳白马寺还有着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迦蓝的称誉。今天,我们随着一组照片,一起走进河南洛阳白马寺。

公元68年,也就是东汉永平十一年,白马寺开始兴建。而兴建白马寺的原因,则还要继续往前追溯到公元64年,更具体一点来说,是源于汉明帝刘庄某个晚上一个神奇的梦境。

据史料记载,汉明帝在梦中见到一个身高数丈、一身金光的人自西方来。古人对于梦的阐释以及对梦境的场景是极为敬畏的。而当大臣告诉汉明帝说,四方有神,称为佛,跟您梦里见到的一模一样。于是,一场西方拜佛求经之旅就拉开来序幕。

公元65年,汉明帝派遣了十余人踏上遥远的“取经之路”。一行人历经辗转,终于在大月氏国也就是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不仅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还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于是,汉明帝派遣的十余名使者便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这一趟艰辛的路程,似乎有着相对完美的结局,一场声势浩大的“西天取经”不仅取到了真经,还把两位高僧从遥远的国度带到了东汉王朝,带到了当时的帝都洛阳城。公元67年,两位印度高僧和东汉派遣的使者一起,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共同返国都洛阳。


依旧没能从梦境中释怀的汉明帝,在见到两位远道而来的高僧和佛经佛像之后,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可以说是规格非常高。

我们之前说到过公元68年,白马寺兴建。而白马寺的名称由来,则是因为纪念白马驮经书和佛像,故此取名白马寺。就是在这座寺院里,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此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大能先后来到白马寺,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洛阳白马寺共译出佛经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白马寺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还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千年古寺在整个佛教史上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后来到了公元260年,白马寺举行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受戒仪式。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其实,白马寺光辉的历史上还有很多个第一值得纪念,现存的遗址古迹大都为元、明、清时所留。

佛教从东汉时期正式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扎根并开始传播的早期整个过程,都跟白马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的白马寺,不仅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还是全国著名的旅游景区。现在今日头条正在举行#头条带你游河南#活动,如果有机会到洛阳,不妨到白马寺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