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溫儒敏說教師要搭上應試教育的船,做一點素質教育的事,你怎麼評價?

劍客談教育


北大教授溫儒敏所言非虛,既然應試教育的大環境短時間內難以改變,我們就不能掩耳盜鈴般的自我欺騙,明明是應試教育非說成素質教育,利用我們在應試教育中有限的空間和權限,做一點素質教育的事。

就目前而言,國內有沒有素質教育我不敢肯定,但我可以肯行,學校的學生終歸會走向中考和高考,這也是為什麼河北衡水中學、安徽毛坦廠中學為何如此火爆的原因所在,哪怕是以素質教育“著稱”的人大不附中,出名出彩也是因為高考成績突出,不然沒有高考戰績,這幾所學校也終歸泯於眾人。

應試教育就是應試教育,我們要敢於承認這一點,不要自我欺騙,如此才能逐漸改變應試教育這一現狀。素質教育不知喊了多少年,對應試教育的批判也已老生常談,很多學校對此都是避而不談或者模稜兩可,哪怕在學校內開辦了一些素質教育對應的課程,其結果也多是被應試課程“燒殺搶掠”,甚至某些校領導和老師都直言不諱的回答說“這都是應付檢查用的”。


既然我們已經登上了應試教育這艘船,那我們何不為素質教育能做一點是一點呢?就如同北大教授溫儒敏所言,既然我們有心想改變現狀,那為什麼這麼多人只看不做,我們不妨能做一點是一點,能改變一些是一些呢,整天怨天尤人、趾高氣揚的指責這指責那,不如腳踏實地的多做一點,水滴石穿,遲早會見成效。


當然,以高考分數決定優勝劣汰起源於公平,我們需要探討的是素質教育下的公平,如何在公平的前提下實現素質教育,就目前而言,還真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教育專家一直在探討,也在高考改革中逐步注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但份額太少也是不爭的事實,素質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總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與其怨天尤人,不如為下一代多幹一些、多做一些,哪怕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心情保溫杯


看到題主所提的這個問題,我又仔細看了截圖上的文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認為有必要把北大溫教授所講:“教師要搭上應試教育的船,做一點素質教育的事。”這句話所限定的範圍,具體指向搞清楚,然後再進行分析和評價。

一、溫教授的話源於《溫儒敏談讀書》。

溫教授只是說語文教師應該做一點素質教育的事,並沒有拓展到其他所有學科領域,因此,我們在探討溫教授的話時,就放在語文學科。因為我們都知道,在應試教育體系裡,語文如果不講究點素質教育,恐怕真的很難考高分,至於這學習語文應該有哪些素質教育培養,下面我再單獨去講。

二、語文學習素質教育指哪些方面?

1、尊重一部(篇)作品和對閱讀的深刻理解。今天上午,我給遠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個華人家庭母子上閱讀與寫作課,就專門談到語文學習的素質培養話題。個案中的媽媽對我講:“孩子的老師佈置課外閱讀書目,我兒子嫌太簡單,動也不動,我非常頭痛,怎麼辦?”我就問孩子:“你能給我講講一本書從創作到讀者手裡要經過哪些環節嗎?”那個孩子搖了搖頭。我說:“至少要有作者辛苦創作-審核出版-上市流通-讀者選擇購買-靜心閱讀-學習和思考六個大環節,請問,對一本書的不自尊,暴露了我們對學習持何種心態?”孩子說:“暴露了我對作者的不尊重,對閱讀的不尊重,對自己的不尊重。”我說:“好樣的,你的反思能力非常強,這已經體現了你的語言素養,但是你對閱讀的理解還根本沒有概念。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聽我這說,這個13歲少年點了點頭。

2、閱讀審美意識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單刷題,那是遠遠達不到考高分的目標,因為諸如閱讀理解和寫作題,必須要有閱讀審美能力,才能透過文字表象直達抽象的終點,即我們所能理解作品背後的深刻寓意。我在和這個舊金山的少年交流閱讀審美時,他就給我講:“我以前沒有過閱讀審美意識,我拿到一本書後,只是看故事情節,其他什麼都不關注。如果這個故事不符合我的口味,我就扔一邊動也不想動他了。”我說:“你有閱讀的選擇權,就如你有權利選擇不吃哪一種食物一樣。但是你如果有了閱讀審美意識,則會對任何一部分作品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如看到書名會想,這個作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如何,美在哪,俗在哪?作者的想像力是否很豐富?他的作品反映了這個時代的什麼精神?是否對我的寫作能力有借鑑價值?看似一本不厚的書,假如讓我去寫,我有這個能力駕馭我的筆嗎?”圍繞這些問題,我和這個少年交流探討了一個多小時,越聊聊歡。

3、閱讀興趣和寫作能力的培養,不僅是為考試答題,應把其視職業素質的一部分。會讀並不一定會寫,我們的語文教學,目的非常單純,就是為了考試而考試,但是走出學校後呢?然後就再也不願意觸碰書了,再也不願意動手寫一些屬於自己的心靈文字了。也就是說在十多年的語文教學中,很多語文老師並沒有真正考慮到學生們的將來,這就是一種短視行為,應試教育最大的短板。而真正的語文教學,是讓孩子們喜歡上閱讀,喜歡上通過閱讀來深入思考,更願意將自己豐富的想像力轉化成文字成為一篇(部)作品。寫作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成為養家餬口的職業,恐怕極少有語文老師會告訴學生這些。社會上不是流傳大學畢業即失業的論調嗎?如果把語文學好了,有很強的寫作能力,坐在家裡靠自媒體寫作平臺就能很好生存哩。近幾年,我在培養個別孩子往小作家方向發展,現在已經有幾個孩子出版了自己的作品,看到他們的語文素養的提升,我特別欣慰。

三、語文教學也可以設計成模塊化,將抽象化為直觀,語文也可以玩著學。

由於工作的需要,我經常研究學習方法,如我在數學學習這塊,將解題思維設計成模塊化,通過模塊化訓練,孩子們很快就突破機械套公式解題的瓶頸。有一位高中語文老師是我的學生,她聽了幾次課後,認為這種模塊化的學習思維,可以拓展到語文閱讀和寫作之中去,我說你可以試試。一個多月後,這位老師欣喜地告訴我,最近的單元測試中,閱讀理解題成績普遍得到提升,我就是應用了這種模塊化教學思維。讓以往對閱讀理解題產生畏難情緒的學生,開始嘗試玩模塊。我說好樣的,你用了一個“玩”字就特別生動形像,就是讓學生們感覺到語文很好玩兒才行。瞧,這位語文老師其實就是在倡導語文素質教育,把抽象的語文教學,變為直觀可視化的寓教於樂中。

結束語:我們常提思維固化和思維定勢,目前很多語文老師的教學就處於這種境地,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現象。因此,我要說語文學習不僅僅為了應付考試,還應該把視野放的更寬闊,還應該把培養學生語文素質教育和培養當成重點,兩者得兼併不是沒有可能,你看好多學霸,他們大都有極好的語文閱讀與寫作的基本功,但是這樣的學生畢竟是少數,主要是語文老師的素質教育水平在那擺著,這才是制約著學生們語文(言)素質的根本提升的關鍵所在。再說現在為什麼網絡上那麼多噴子?歸根到底他(她)們的語言修養從學校裡就沒得到過很好的培養,回到家裡更得不到父母的素質教育培養。一代人語言修養差,會嚴重影響下一代呢。所以說,語文素質教育並不是小事,正如溫教授所講,我們既要搭上應試教育的船,也要加強素質教育。


寒石冷月


終於聽到重量級人物說的大實話,溫儒敏總主編說的太實在了,本身就是這麼一回事,應試教育的巨大市場和推動力,不是說改就能改的,不是說素質教育就立馬轉變過來的,那些都是不現實的,都是脫離國情的臆想。

既然這樣,那麼問題就來了:

一、既然應試是社會的主流的默認的模式,為何教育部門還要力推素質教育?

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歷史的原因,我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對於人才的巨大需求,量化的模式化的人才培養最有效率。當歷史走到今天,我們發現,我們培養人才的模式有問題。這個時候,作為教育主管部門,當然必須進行教育的改革,以適應新時代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民意是需要引導的,因為一直都是應試教育佔據主流,所以,教育部門就用對民意進行引導,把教育的航向向素質教育方向轉變。而且,堅持不懈地引導,一定會在量變的基礎上,引發質變,不過,這需要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等待著社會人才觀和民眾人才觀的轉變。

二、在現階段的社會環境下,教育如何才能適者生存?

這個問題,溫主編給出了答案。一直以來,大家都心中有數,但是不敢直言不諱地說出來,現在,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語文總主編把這句話挑明瞭,這才是切合實際的大實話。

溫主編的話已經說的再清楚不過了,搭上應試教育的船,做一點素質教育的事,帶著應試教育的鐐銬,跳素質教育的舞。也就是說,應試是必須的,素質教育也得做。有人對此激烈發對,為何不取消應試,專門搞素質教育?這是不懂國情。

應試教育猶如一艘巨輪,載著共和國教育一路急速駛來,這麼高速的行使,是沒有人敢急轉彎的,否則,帶來的災難性的結果,是任何人也承擔不了的。

這也是我們一直看不懂,為何國家一直在減負,而學校和家庭卻根本不買賬,因為,應試就擺在那裡。一所學校,不應試,升學率沒有了,社會和民眾及地方政府,都不會放過你,結果清清楚楚就在前面,你做校長你會怎麼做?

但是,只搞應試肯定也是不行的,因為將來的教育方向,一定是素質教育。所以,這就需要智慧,應試和素質統一到一個各方面都認可的點上,這個點,就是溫主編說的應試教育船上的素質教育的事。

面對現實,承認現實,然後帶著應試教育的鐐銬,跳素質教育的舞蹈,在這個舞蹈中,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舞蹈上,從而放鬆對鐐銬的關注,於是,舞者,也就是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將這鐐銬漸漸放鬆,一點一點地放鬆,在這個緩慢的放鬆中,實現量能的積累,期待著未來的質變。


當代師說


溫教授自主持高中語文教材編寫以來,常常語出驚人。

此番“搭應試教育的船,做素質教育買賣”又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起來,擠兌應試教育了!難道應試教育就不是素質教育嗎?

何謂素質,愛因斯坦曾經下過一個精闢的定義。素質就是當一個人離開學校,忘記考試的內容而剩下來的那部分!

如果這個定義有些深奧,理解起來拗口,那麼不凡再舉個更通俗易懂得例子。金庸先生武打小說《倚天屠龍記》,張三丰當著北國郡主趙敏的面,教張無忌“太極拳”。張三丰演習了一遍,問張無忌忘記多少?

“忘記多少”,是不是與我們平時教學大相徑庭,我們應試教育強調的是記住多少,因為考試說實在的就是“背默”。既要背默,那就一定要記住!

強調“記住”就是應試考試?被譽為中國第一詩人的屈原,《史記》評價他是“博聞強識”,素有“照相機式記憶力”之稱的錢鍾書過目不忘,依然每天反覆沉迷於書海;古今第一文人蘇軾,每天要用四個時辰背誦《漢書》……

這些能夠“記住”的人能說其素質不高嗎?沒有“記住”哪裡來的素質!試想,如果趁著學生(6歲-18歲)人生這段寶貴時間不去“死記”一些知識,那麼他們的思想裡不會是一片荒蕪嗎?又能有多高的素質呢?

綜上所述:竊以為,溫教授實在多慮了,實在沒有必要去區分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做得好的人,他的素質也低不到哪裡去!兩者並衝突。


亂語三千


我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持一個觀點:應試教育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就是應試教育,兩者沒有任何本質的區別。

我們太多人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認識其實是存在很大的偏差的。過於強調應試教育,或者過於強調素質教育,其實都是沒有必要的事情。下面我們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說明,希望能幫助大家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同時對教育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在這個表格中,我們把教育相關的形式、人員、工具、內容、方法、目標進行了梳理。

在考試形式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都會有面試的形式,也會有試卷的形式,兩者沒有區別。

在教學形式上,兩種教育都可以採用一對一、一對多甚至遠程網絡教育的形式,兩者沒有區別。

在參與人員上,兩種教育最主要的參與人員就是老師和學生,其次是家長,然後還有學校、社會等相關人員,兩者沒有區別。

在教學工具上,兩種教育都可以使用各種教學工具,兩者沒有區別。

在教學內容上,大家對這個的認識差異會比較大,覺得應試教育要多做文化課程學習,素質教育要做素質才藝學習。但是兩者沒有本質區別,都需要去學習、去刻苦練習,而且這些科目的相關知識和內容是兩種教育都不可少的,只是不同的人在才藝方面有差別。才藝的差別這是必然現象,不能作為區分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依據。

在教學方法上,兩種教育都可以採用情境教學、案例教學,或者思維邏輯的分析式教學,兩者沒有區別。

在學習方法上,兩種教育都是需要學生記憶、練習、做題、讀書、動手等,兩者沒有區別。

在形式目標上,就是考試完了,要衝擊好的中學、好的大學,要在好學校讀書和學習,兩種教育的這個目標也是一致的,沒有區別。

在次要目標上,素質教育強調創新能力的培養、自學能力的培養、社會公告、世界觀、人生觀、勞動觀念、審美觀念與能力的教育。那在應試教育的實踐中,如果沒有這些能力的教育,這個教育形式恐怕就偏離了教育的軌道。所以,兩種教育在次要目標上面也是沒有區別的。

在主要目標上,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樹人,應試教育的核心也是立德樹人。兩者在根本上面也沒有區別。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無論是形式、工具、方法還是本質都是沒有區別的。

從這個上面去分析後,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提倡了多年的素質教育,但學校的教育形式似乎沒有什麼變化?因為我們所認為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本質是一樣的,兩種教育理念本質上是一模一樣的。我們非得把一樣的東西變成不一樣,這能做到嗎?

認識到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本質一樣,我們就要去探索為什麼現在的教育沒有讓大眾滿意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思考核心目標。教育的核心目標是立德樹人,那我們在做的內容和形式是不是在圍繞這個核心去進行?

內容不斷地強調學科的學習、考出好成績,那有沒有強調“立德樹人”這個內容,在這個“立德樹人”設置考試的形式?

沒有。

這就是我們當前教育遇到的困難所在,沒辦法把這個核心問題做好,那就很難把教育做好。因此,我覺得我們的教育需要針對如何立德、如何做人去設計教學內容,去設計考試內容。這一塊也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最大困難,從德智體全面發展,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們都在不停地努力解決這個問題,卻一直沒有尋找到合適的方式和路徑。


面對我們這個時代教育中的核心問題,溫教授說出了些許無奈。這不僅僅是溫教授的無奈,也是我們廣大教育者的無奈,更是眾多學生和家長的無奈。

究竟有什麼辦法來幫助我們的教育呢?

希望您能留下您的想法和建議,一起交流探討!

如果覺得不錯,可以關注我哦,我是童教雷老師,非常感謝您的閱讀,謝謝!


童教雷鳴


溫教授道出了中國教育當下的實情和教師的無奈。

實施素質教育是義務教育的目標和要求,教師作為國家的公務人員,領取國家提供薪資,自然應響應國家的政策,按照國家要求去教育學生。但面對現實,作為教師不得搞應試教育,因為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都是按學生成績來評價教師們工作的。

所以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常常處在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不響應守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良心上過不去;不搞應試教育現實又不允許。奈何?

搭應試教育的船,搞一點素質教育的事,除此之外,作為教師還能怎麼樣呢?





O天堂裡沒有眼淚


北大教授溫儒敏說“教師要搭上應試教育的船,做一點素質教育的事”,筆者非常讚賞溫教授的這個說法,並且在現實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絕大多數教師也確實都是這麼做的。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談談,這樣評價的理由:


首先、應試教育有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應試教育就是以選拔性考試為主的教育,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既是立足於現實、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又是順應於規律、最佳的教育選擇方式。在當時社會資源極度匱乏的社會現實面前,國家只能實施優中選優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把有限的資源應用到最優質的人才培養上來,從而有效地提高科技水平,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果,有力地驗證了國家實施應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國家的整體實力已經今非昔比,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在質和量上都有了更高程度的要求,大力提升全民素質提上了議事日程,國家適時地倡導素質教育勢在必行!在這種大形勢下,中小學貫徹落實素質教育戰略,既是大勢所趨,又是應有之義;但是,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一個漸進過程,中小學貫徹落實素質教育也是如此。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逐漸開展素質教育,是想問題、辦事情的科學舉措。


再者、過渡時期“搭上應試教育的船,做一點素質教育的事”,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是在探索實踐中尋找規律性,按客觀規律辦事。“搭上教育的船”是基礎,任何新事物都是在於舊事物的鬥爭中,通過辯證的否定“揚棄”得以脫穎而出的;“做一點素質教育的事”是創新,就是要面對新問題,研究新思路,開拓新方法,取得新成就、促進新成長。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堅持素質教育理念,逐步貫徹落實素質教育要求,讓素質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是完成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的正確途徑。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北大教授溫儒敏的觀點“搭上應試教育的船,做一點素質教育的事”,是比較客觀實際地反映了當下國內教育的現狀,是比較務實的教育態度。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自在人生wub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對立嗎?

所稱應試教育的弊端在哪裡?是課程結構問題?還是課程內容問題?還是教學安排問題?還是教學方法問題?還是考試製度問題?沒有見誰說得清啊。我們現有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安排、考試管理不符合素質教育嗎?

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是孩子課業負擔太重。這原因在哪裡?

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唯一辦法,就是取消升學考試,而這又是不可能的。

只要有升學考試,你有什麼考試內容和方法,一些家長就會帶領,催逼孩子往什麼方向去拼,繼而更多的家長也就會催逼孩子往什麼方向去拼。你考體育,就會去拼體育,你考”素質”,就會去拼”素質”,你考學生”做好事”,就會去拼”做好事”。試想,學生壓力降得下來嗎?

只有讓學生家長們明白,學生壓力太大,是對孩子的一種摧殘。以摧殘身心健康換取好一點的文憑是不值的。


hbdzhg


這句話看似有道理,實際行不通。因為基層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是應試教育的帶頭人,管理監督導向者。他們每年每期都要進行抽考統考拔尖考。並且學生考試分數要全縣排名通報,懲罰後幾名學校的教師和校長,並與目標考核的錢和績效工資的錢掛鉤。這自然造成教師和學校嚴重的壓力。在如此情況下,教師和學校為了自保,教學過程中自然比應試教育還應試,打罵粗暴兇狠,強制死記硬背,題海戰術時間戰嚴重盛行,整天長期讓學生久坐讀書學習作業追求更高分等等亂像叢生。學生身心很受傷害。素質教育能行的通嗎?!!!


望星空154397213


就目前國內的現狀而言,高考是相對講最公平的一個考試(因為沒有比它更公平的)。所以,不管是高中、初中或是小學的教育,更不論是小升初考試或者中考,實際上都應該在高考這個大的指揮棒下進行相應的調整。這就是為什麼國家每次進行高考制度改革的時候,各省市要調整自己相應的中考政策以及命題原則。

這就是為什麼雖然國家已經提倡了多年的素質教育,但整個教育體系中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的原因。在沒有找到比高考制度更為公允、公平、公正的考試製度之前,應試教育的槓桿還會一直保持下去。

這就是為什麼國家一直在呼籲“素質教育”,但在執行過程中往往變成了“應試教育”的根本原因。

那麼,就沒有素質教育了麼?

答案是否定的。看大家怎麼去理解“素質教育”了。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 。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根本任務。

“素質教育”的概念相當寬泛,好的學習方法(諸如記憶法、思維導圖、全腦開發),還有機器人編程,圍棋、繪畫、樂器等都可以包含在“素質教育”的範疇之中。一個好的學習方法,應用到孩子自己的工作實踐過程中,讓他學習起來更輕鬆、更便捷,利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夠達到相應的效果,這就可以算作“素質教育”。

舉個例子:思維導圖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工具,對於學生了解整個知識的體系框架等方面有很大的幫助,和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通過這個工具,迅速熟悉每一個學科的重難點及相關內容,


如果這麼好的學習方法不能被學生使用,對他們的學習、成績有所幫助,那麼其存在的價值就會大大降低。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孰對孰錯?孰重孰輕?這個一直沒有定論,相信將來也不會有。畢竟“素質教育”也是需要有相關的指標來考核其成就的哦。

【程老師:致力於全腦開發師資培訓和靈感寫作的實踐,歡迎多多交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