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何不救?難道是怕關羽謀權?

莉所當燃


襄樊之戰失利,最後敗走麥城被殺,襄樊之戰到麥城被殺中間隔了近半年的時間,要說得不到關羽被困的消息,這不可能;關羽敗走麥城,劉備不救關羽主要是因為當時劉備進位漢中王,為了鞏固王權,也為了給阿斗掃清道路,便借孫吳之手,除去關羽。

關羽被困,劉備不救,要想證明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楚劉備和關羽到底是什麼關係。劉備和關羽之間的關係,在其他人看來很複雜。三國時期的人只是知道劉備和關羽的關係非常密切,其實說他們是合夥人關係更為恰當。

一、以兄弟之稱的合夥人。劉備起兵之初,無權無勢又無財,任空創建一片基業是很艱難的整改。當時,關羽和張飛便入夥,“羽、飛為之禦侮”。史書中記載:“而稠人廣座,侍立終日”。人多的時候,他們才會“侍立終日”,私下裡時,他們“恩若兄弟”。為什麼會這樣呢?共同創業需要在外部交涉,內部也需要個領導人。由於劉備年長,資歷高(人稱劉皇叔),便成為外部交涉時的領頭人。劉備做了平原相,是因為印綬只有一個,必須得有一個人去佩帶。建安四年,劉備襲擊徐州,“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以羽領徐州”,自己卻返回小沛。關羽領有徐州,劉備為豫州刺史,兩人平起平坐。

二、以君臣之稱的合夥人。從細節上也可看出劉備與關羽的合夥人關係;建安十三年,劉備四處逃竄。關羽怒斥劉備。這個怒字就反映出關羽和劉備不是臣屬關係,沒有上下級之分。馬超投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關羽來信詢問此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幫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回信:“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從表面看是關羽問馬超才能,諸葛亮回答不及關羽。其實,深入地去看,劉備“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臨沮位於當時關羽“董督”荊州的南郡域內。劉備把一顆釘子安排在合夥人關羽那裡,關羽才寫信發問。而諸葛亮巧妙的回答,使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三、合夥人的關係讓稱霸後的劉備感受到了威脅。劉備進位漢中王,大封功臣;關羽雖位列劉備之下,但已與黃忠、張飛、馬超等平超平坐。身為合夥人的關羽,當然不樂意,拒收印綬。劉備派來的使者說:“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曹與高祖少小親舊,而陳、韓亡命後主,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今漢中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升,然意之輕重,與君侯齊乎!且王與君侯臂猶一體,同休待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僕一介之使,銜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還,但相為惜此舉動,恐有後悔耳!”先是讚美關羽,最後一句就是威脅關羽了。關羽最後以“假節鉞”的條件才同意接受印綬。

重讀史書,會發現,在關羽覆滅之前,劉備有一些反常的舉動。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已是漢中王,派魏延鎮守漢川。魏延是劉備的家臣。當時張飛賦閒,按實力和威望,應當派張飛鎮守。劉備卻派魏延,說明劉備已有維護王權之心。張飛與關羽兄弟相稱,若是派張飛鎮守漢川,豈不使關羽勢力更加龐大?

通過種種分析,我們知道了劉備不救關羽的根本原因是,關羽成為阻礙劉備王權的一個絆腳石,也是阿斗即位後一個潛在的威脅。


行走的小土豆go


相信我,劉備不是不救,而是根本來不及救。這裡不存在什麼陰謀論,也不存在關羽謀權。

公元219年,劉備開始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剛開春,劉備在漢中斬殺夏侯淵,接著擊敗曹操奪得漢中,之後命令孟達攻取房陵及上庸二郡,命劉封沿漢水東下支援孟達,到了7月,關羽開始北伐襄樊。



漢中——房陵、上庸——襄(陽)樊(城)三地,唯有漢水自西向東而使三地相連,劉備的戰略意圖很明顯:打通漢水,把根據地連成一片。關羽北伐怎麼看都是劉備的戰略規劃,顯然關羽是得到劉備的命令才北伐。

關羽北伐失敗不是因為曹魏援軍不斷,而是因為東吳在背後捅了刀子,偷襲荊州,老巢被人抄了,焉能不敗,如此重大的失誤不僅關羽沒有想到,劉備、諸葛亮都沒有想到,既然沒有想到東吳偷襲,又怎麼會想到關羽失敗。



當時襄樊之戰,漢水南岸的襄陽和漢水北岸的樊城都被關羽團團圍住,而關羽有水軍,曹魏無水軍,關羽才能在漲水期擒于禁、斬龐德,否則于禁、龐德可不是這麼容易對付的。

即使關羽打不下樊城,只要用水軍封鎖漢水,曹魏軍隊過不了漢水,關羽必能拿下襄陽,與曹魏對峙於漢水,總不致於大敗而丟命,至少是劉備是這麼想。



千算萬算沒算到盟友背叛,吳蜀唇亡齒寒,劉備明白,孫權不明白嗎?兩漢以儒家立國,儒家崇信道義,公開背叛,出爾反爾,會被天下人恥笑,劉備不信孫權會公開背叛。

現實是殘酷的,當孫權一出手,糜芳和士仁一投降,整個荊州關羽兵敗如山倒,史書沒有記載劉備何時得到消息,不過等消息傳到劉備耳中,劉備相信嗎?是否令探馬再探,確認再三,兩個月過去了,關羽早已敗走麥城,被俘斬首。益州到荊州相隔千里,走水路相救,加上戰爭動員的時間,早已超過2個月,根本來不及救。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實際上這個問題可以換一種問法,就是關羽去打襄陽和樊城,荊州必然空虛,那為何劉備不發兵支援荊州?或者發兵支援襄陽和樊城前線也好,以當時的態勢來說,如果荊州後方穩固或者關羽在前線的兵力加強,那襄樊基本是手拿把攥的,但是奇就奇在劉備為何不發兵支援?歷史上很多人都對此表示不解,也提出來很多觀點,但是似乎都不值得仔細推敲,劉備為何不發兵似乎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其中有一個說法和提問近似。有人說關羽雖然和劉備親如兄弟,但是他的人生目標和劉備完全不同。劉備是一心要做皇帝,而關羽的人生目標是效忠目前的正牌皇帝,這就產生了隔閡。因此,劉備如果發兵支援關羽,那關羽會不會把兵合二為一,反過來逼劉備下臺?但是似乎又不可能,劉備不可能為了一個虛無的關羽要造反的假象而丟掉荊州。所以到目前為止,對於劉備為何不去支援關羽,還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文死賤武死顫


怎麼救啊,之前關羽報告的都是節節勝利,威震天下了都。誰能想到兵敗如山倒,被東吳捅刀子呢?誰又算到那兩個敗類會直接投降呢。你以為古代有電話信息隨時傳遞啊。劉備當時太順了,忽視了荊州一路高歌猛進,確沒想到孫吳會眼紅和荊州的空虛。如果能派一大將鎮守荊州關羽拿下樊城逐鹿中原是肯定的了。可惜天意不可違,漢朝氣數已盡。


落葉知秋悲寂寥


我也從頭條裡看到過一些文章,說關羽的失敗是劉備見死不救造成。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當時的蜀國為了生存,也為了擴大領土,正處在四處烽火,戰爭頻繁的時期。此時的蜀國正是人才缺乏,且又是用人之時,而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他們情同手同腳,肝膽相照,關羽也沒有篡位的想法與野心,。所以,劉備確實是從時間與兵力上都沒有能力來為關羽解救,才導致關羽的敗亡。


幽谷礁人


本身職責是守荊州。但主動出擊己犯兵忌,事勢局的態勢:是守城。讓敵消耗,待援。敗走麥城。劉備方沒意識到,關羽如此魯妄,不顧軍令和高齡出戰,故此敗。


前途無限3


易中天先生說了6個字。沒想到,來不及。


峰迴路轉199528071


一,劉備低估了東吳。

二,劉備也很忙,忙著和曹操對打。

三,路途遙遠,就算是去救援也是來不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