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青田
我專門為《何以為家》寫過一篇影評,有興趣的話可以移步我的主頁觀看相關影評。
如果簡單來講的話《何以為家》給我最大的震撼,莫過於它對畸形的原生家庭一種強有力的諷刺。
這種諷刺放在當下中國的代際關係上仍然是成立的。
教育是當下我們與孩子之間最重要也是唯一的聯繫,親情反而被放到其次,低年齡段的孩子既要承受學習的壓力,還要在大環境的逼迫下,承受比當下學習語境更繁重的學習生活,比如補習班,比如特長班等等,贏在起跑線上,不輸給其他孩子,正如印度電影《起跑線》裡所描述的那樣,孩子作為一種學習的工具,被家長加以利用,以滿足其攀比的慾望。
但是,如果父母不能做到的事情,憑什麼認為自己的孩子能做到呢?
換句話講,為什麼你要將自己的理念強行捆綁在孩子的身上?
但是很多中國父母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這讓人很痛心,《何以為家》裡的贊恩是勇敢的,但是大部分孩子並沒有贊恩那麼勇敢,他們仍然被固執的父母所操控,成為棋子一樣的存在。
但是孩子不應該自由的嗎,自由的成長意味著他們可以選擇他們喜歡的,我們並不是否認在成長路上父母所給予孩子的一些指導具有正向意義,但是很多時候,正向意義的指導其實很少,溺愛和打罵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容易給他們留下心理創傷。
電影探討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它是一種非常複雜且難以解釋的關係,但我還是想說,關於撫養孩子而言,量力而行,不要為了理想中的自己而犧牲了孩子的童年,對於代際關係的理解上,我們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知道這種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總要做出一些改變。
五月十二是母親節,你會為你的母親做些什麼,或者說,作為母親,你會為你的孩子做些什麼呢?
不要讓仇恨延續下去,也不要靠生育來分擔貧窮——這大概是我看完電影之後最想對孩子和家長說的。
與Winter的五百天
看完電影之後,可能沒人不支持這個孩子起訴自己的父母吧。當然這也讓將為人父母或者已經為人父母的銀屏前的觀眾們對於父母這個詞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一:作為父母,僅僅是給孩子生命這件事情,你並不偉大,用小男孩的話說就是:“我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第二:生存不易,你也能給孩子最大的愛,而不是像影片中的男孩的父母一樣,只管生,不管養;
第三:這也是我們看完影片最大的感觸,就是我們唯一能做的是,讓悲劇從這裡終止,不要讓影片中發生在小男孩身上的悲劇再次發生。
以上就是我看完這部片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