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袁小莯


很榮幸,看到許多所謂的“哲學家”,可惜,A.他們不知道“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來自費爾巴哈的原話,不是馬克思的。他們只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沒有嚴謹的學風,滿足於道聽途說,敗壞了實事求是的學風。

況且,B.自然科學發展到今天已經證實了世界是心物合一的整體論,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的哲學基礎就是整體論,這也是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在中國存在的原因……因為我們民族的原始哲學就是整體論,而非分而治之。

另外,C.馬克斯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關注,說明他並不贊成物質決定論,而是主張無產階級先進的思想文化意識決定論,《國際歌》也是這樣說的,一無所有也要做世界的主人。

還有,D.南師提出的“心物一元”難道比“天人合一”等等觀點還早嗎,都是胡扯……!


西河柳568


物質決定意識。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沒有大腦這個物質,意識無法生成,大腦死亡後,人的意識也隨之消失。雖然現在有人採用各種辦法進行檢測,但仍未發現脫離大腦而存在的意識。大腦受損的時候,意識就會出問題,出現神志失常,大腦失憶甚至是變成植物人。而大腦不清醒時(比如喝醉酒時的狀態),人們的意識也是處於模糊不穩定的狀態。

2. 人的意識水平受到客觀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的生長和教育環境下成長的人,會有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農村和城裡人會有不同的認識,中國人和美國人由於其政治、文化、法律、語言等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工作和社會背景的人也會具有不同的意識能力。

3. 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知識等各種信息,通過語言和思維訓練而獲得較強的思維和表達能力。相反地,未經學習和訓練的人,無法獲得相應的知識和能力。但是經過學習和訓練後,基本能掌握相應知識和能力。同時,有的人學得慢,有的人學得快。這就說明就有的人大腦硬件相對更加好使。

4. 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情感受制於人所接觸的客觀環境和相應人事。沒有無緣無故的樂,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悲。人的情緒情感都與客觀世界具有緊密的相關性和互動性。重大的挫折往往會讓人意志消沉,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走出陰影。

5. 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只有遵守客觀規律,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動性,而違背自然規律,只會一事無成,毫無意義。人的意識創造出來的東西,本身也也是客觀存在的一部分,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6. 由於客觀環境決定自我意識和心態,人們應該盡力去避免負面的環境和人事的發生及其對自己的影響,為自己選擇和創造適合於自己的環境,從而為自己的意識和心態自由創造條件。尤其是,人的意識具有預見性。人們應儘量利用自己的預見性,去避免可能發生的不利情形,以便掌握主動權。

當然,客觀環境雖然決定主觀意識,主觀意識也會反作用於客觀世界,絕不意味著人面對客觀世界只有坐以待斃,它具有極強的能動性。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意志和精神,需要有一種戰勝困難的勇氣和鬥志。如果人類對自然和困難屈服,則很可能一事無成毫無價值。尤其具有指導意義的是,人們的心態決定著成敗。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積極的心態往往更利於成事,而消極的心態往往會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我們只有靜下心來,積極地尋求方法,才能真正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因為消極的心態和負面的情緒,往往會讓我們變得遲鈍,能延緩甚至是阻礙我們行動的時機。





英漢語言文化


物質決定意識,這是第一前提。有人胡說八道,說什麼要打破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界限,說什麼唯物唯心都是對的。這說明你根本沒有搞清楚什麼是唯物主義,什麼是唯心主義。其實,唯物主義這個詞彙是翻譯的,並不代表物質是“唯一”,嚴格說,應該翻譯為“物質主義”。唯物主義並不反對意識,只是強調物質是意識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物質的基礎,就不可能誕生意識。意識這個東西,很多人認為它神秘,其實意識並不神秘。意識不過是一種系統複雜到一定階段的自然進化。目前有機生命體才有意識,但是,我可以推測,在未來計算機人工智能也可以進化出意識。機器人也可以進化出意識。只要神經元足夠複雜,意識就必然會誕生。所謂的靈魂,無非就是意識衍生物,代表了一種思想。沒有意識,就沒有靈魂,而沒有物質,就沒有意識。神經元也是物質的構成。

如果你認為是意識是決定物質的第一性,不妨提供證據。迄今為止,包括量子力學在內 所有的科學理論都證明物質是第一性,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意識是第一性。甚至沒有物質,意識都不可能存在。凡事情都要講究證據,沒有證據,一切都是自說自話的意淫。

意識也可以影響物質。這也是存在的。心情好,身體就健康,這些就是意識影響物質。意識在這裡面起作用的,依然是物質上的物理化學變化,而不是憑空對物質產生影響。無論是科學角度,還是哲學角度,物質都是起到支配性作用的。歷史上還有大貝爾實驗,對自由意志也有探索。一切的總總,都完全證明了物質決定了意識。

59


懷疑探索者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這個問題就像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是一樣的。本身物質和意識是一體的存在,非得用我們常人的分別心給分化開來進行分別的認知。這是典型的西方兩極思維模式,即非此即彼。實際上這是一個整體的存在,意識和物質是一體中的兩個不同的面。兩者是相互依存,互為背景,對立統一又相偕共生的。

我們人作為物質和內在靈魂相融的一個生命整體,是宇宙自然中的一部分,按照整體論學說,一即是多,多就是一。佛法講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中,一切的整體都包含個體,個體也包含整體。我們人就是一個小宇宙,小宇宙包含大宇宙,大宇宙也包含我們小宇宙。人是自然的產物,其產生的源頭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中就有闡述。

在道家《列子·天瑞》篇中,就有對宇宙本源產生做了非常明確的闡述。據列子·天瑞篇說:

子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日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說:列子說:“過去聖人憑藉陰陽二氣來統御天地萬物。有形的事物是從無形的事物產生出來的,那麼有形的天地萬物是從哪裡產生的呢?所以說:天地萬物的產生過程有大易階段,有太初階段,有太始階段,有太素階段。所謂太易,是指沒有出現元氣時的狀態;所謂太初,是指元氣開始出現時的狀態;所謂大始,是指形狀開始出現時的狀態;所謂太素,是指質量開始出現時的狀態。元氣、形狀、質量具備但卻沒有分離開來,所以叫做渾淪。所謂渾淪,說的是萬物渾然一片而沒有分離開來的狀態。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到,摸它摸不著,所以叫做簡易。易沒有形狀,易變化而成為一,一變化而成為七,七變化而成為九。九是變化的終極,於是反過來又變化而成為一。一是形狀變化的開始,清輕之氣上浮成為天,濁重之氣下沉成為地,中和之氣便成為人,所以天地蘊含著精華,萬物由此變化而生。”人類生命意識的產生便是由此為根源的。

我們從列子的文章中可以發現,人作為宇宙自然的產物,也是天地宇宙中有形和無形和合而成的生命體。其產生也是由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個階段演化而來。從宇宙演化的這個過程中,我們能說宇宙是有意識的還是沒有意識的嗎?實際上意識的產生是由宇宙本真實相的那個本體決定的。那個本體對宇宙來講就是宇宙之心,對於生命來講就是生命之心。在宇宙產生之初,心動則神動,神動則牽動意識也就跟著產生了。而這個意識有自覺意識和不自覺的意識。自覺意識是由不自覺的無意識逐漸形成自覺的有意識。

意識最終的形成其實就是宇宙這個大生命體內的有形物質運動和無形能量運動產生的信息流交織形成的。人的意識也是由生命大腦中的腦神經細胞在心神的主導下,形成的腦神經細胞律動發射能量信號交織產生的。

所以,我們講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其實這都不對。這兩者是一個整體的兩個不同部分,就如陰陽一樣,兩者是互生的,共生的,對立統一的,互為存在。一旦一方消失,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而真正主宰意識和物質的其實是生命的主體,即我們的心靈本體。這才是意識和物質背後的大老闆。


我是心能智慧文創,您的關注和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關注我可瞭解更多智慧文創文章,點贊文章讓您收留餘香!


心能智慧文創


關於物質和意識的關係。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這個關係是意識作出的概念。其次,什麼是物質,什麼是意識。我們平常對物質的定義就是有有形有質的客觀事物。但實質是,目前的科學研究已經發現,當我們把粒子不斷分拆下去的時候,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小粒子電子和夸克。夸克是無法單獨存在的。而沒有人能夠確定以後會不會發現比夸克還小的粒子。也就說我們對物質的本質到目前根本就無法真正正確地定義。而對於意識到底是什麼我們就沒有把握準確認識了,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知道肉體中的大腦會思考,但是我們連精神和肉體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都搞不清楚。精神是獨立於肉體,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的呢?還是精神只是肉體的一種功能,肉體死亡精神也隨之消亡?我們連這兩者最基本的關係都無法確定。在這樣的前提下說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都無非是一種瞎猜。


微世界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

在這個世界,一直有兩種世界觀,就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唯心主義世界觀。

人類到目前為止,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是占主導地位的世界觀,但是持唯心主義世界觀的人也不在少數。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唯物主義世界觀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正確的,是主流的世界觀。

唯物主義世界觀認為,世界首先是物質的,意識(主要指人的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同時也是物質世界在人的思維當中的反應,沒有了物質,人的意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唯物主義世界觀也是承認意識的存在,但是隻是把人的意識當做物質的從屬和物質的產物。

現代科學的誕生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勝利,人們在認同了世界物質的本源性之後,便開啟了人類意識的主觀能動性,不僅主動的認識物質世界,還進一步的嘗試不斷的改造世界。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的意識創造了物質,比如人類創造了機器,電腦等等,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

人類的意識只能改變物質存在的形式和物質的狀態,並不能創造物質本身,至少目前,我們還沒有典型的事例來證明哪種物質不是來源於自然界而是來自於人類的“憑空想象”。

目前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勝利,其實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勝利,辯證唯物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在於,辯證唯物主義在確定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前提下,強調了人類意識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認可人類的思維對於物質世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而且可以主動改變。

人類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探索,形成了人的哲學思維,唯心主義的哲學並非沒有市場也並非完全的錯誤。

唯心主義的世界觀之所以一直存在,按照“存在即合理”的邏輯,說明唯心主義肯定有它合理的成分。

總的來講,唯心主義更加關心人類的靈魂世界,或者是從人類的靈魂的角度來詮釋這個世界,包括對於人類靈魂的剖析和安慰,這些都和物質世界的關係不是太大,因為人類的靈魂本來就沒有存在於物質世界當中。

人的生活有三個層面,也就是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和靈魂世界。其中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隨著自然界和人的思維的改變而改變,唯有人類的靈魂世界一直就是那個樣子,我們和古人的對話,多數是人的靈魂的對話。

因此,在對於現實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認識層面,唯物主義,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其正確性反映為對人類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活動的指導性非常正確,但是對於人類的靈魂世界,那就只有唯心主義可以關懷和撫慰了。


步武堂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不經實踐檢驗,那麼任何回答都是存在缺陷的。

那麼,怎麼樣才能最終定性這個問題的答案呢?

如果答案是物質決定意識,那麼就應該給出一套建構體系,基於物質的組合演化可以產生出意識,否則,這個判定只是一種理論猜測,還無法形成一種科學的判斷。

如果答案是意識決定物質,那麼就應該給出意識在怎樣的條件下生成物質,否則這種判定就是無稽之談。


由此,這個問題就轉變為一個建構性問題。

目前情況下,人們對什麼是物質通常是有較為明確的認知,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然而,人們對於什麼是意識並沒有形成統一客觀的認知。當我們連意識是什麼都沒有徹底弄清楚時,又如何能夠判定基於不確定的意識能夠建構確定的物質呢?

既然,意識建構物質存在天然的認知和實踐困難,那麼物質建構意識呢?

《認知的維度》給出了一套建構方式,具體詳見文章“人類認知的六個維度”

(https://www.toutiao.com/i6599043152315679246/)


那麼,既然基於物質體系能夠建構意識,是否就說明了物質是第一性的呢?

答案不一定。

當解構了意識體系之後,再回過頭來看物質的本性時,就會發現物質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意識是依附於特定的主體的,所謂的主體,可以用四個參數來表徵:

一是系統能夠儲能或吸能;

二是系統具有一定的自主行為能力;

三是系統能夠檢測環境並適應特定環境;

四是系統能夠保持基本內核的穩定。

——(摘自《認知的維度》第7章)

這四個參數必須同時具備,才能視為一個主體。生命體都是主體,一些人工製造的智能體也可以被視為主體。

上述實際上是狹義的主體概念,而廣義的主體概念,則包括一切的物質在內,這是因為,一切非孤立的物質也具有主體的這四個基本特點:

首先,任何物質自身都是能量體的存在,物質能量與質量成正比;

其次,物質通常都有一些獨特的性質,這種性質往往導致了物質的一種特定作用表現,雖然這種表現比較單一,但仍然屬於一種定向作用的體現;相對論的提出,指出了任何物質都能夠影響空間,從而間接影響周邊物質,這種影響也體現了某種趨向,只是影響力度存在相對性而已;

第三,物質在某種環境中會有某種性狀表現,在另一種環境中會有另一種性狀表現,綜合來看,它體現了物質適應環境的過程;

第四,物質在很多時候能夠保持解構的穩定性。

因此,物質也可視為廣義的主體!

物理學家在不斷探究物質的本性時,陷入了越來越迷茫的境地,因為微觀粒子越來越難以探測,微觀粒子的運動性質越來越難以描述,粒子運動的複雜性並不比意識的複雜性要低多少,這可以從描述粒子的方程的複雜性看出來。

迄今為止,物理學家也無法回答究竟是什麼決定了物質的存在性。


生命體和物質體都是主體,而主體實質上是物質和關係的綜合體。

意識代表的是異動關係性的存在,物質代表的是確定關係性的存在,定性關係和不定性關係共同造就了主體的存在。

由此,單獨定性意識,和單獨定性物質,實際上都是存在不足的,這是從本質上來說的。不過,如果界定了背景尺度,明確了研究範疇和精度,這個問題還是可以回答的。

在嚴謹的科學範式中,物質決定了意識。

而在抽象的認識論中,意識描述了物質。


認知維度


物質與意識!

物質是狹義的原子分子能量代謝的區間,支撐生命形成的代謝基礎。

意識是生命捕獵自然能量代謝的電信號,來源於分子原子表層電子漂移傳遞能量信息的理化特性。

我的闡述直白易懂!看明白的給個贊。

生命是什麼!是宇宙質能代謝體系中的太陽地球能量代謝環境裡水環境能量代謝派生的有機無機化學反應。生命就是相對獨立的皮囊下的水環境化學反應堆。要維繫生命代謝就要捕獵自然能量!怎麼獲取外界能量還是要用到分子原子表層的電子感知各種形式的能量變化。從病毒細菌的簡單化學電信號指令到哺乳動物人類大腦神經處理各種能量信號刺激做出相應意識反應的複雜應激處理能力,其實都是利用分子原子表面電子漂移處理能量代謝刺激的反應。

本質就這點玩意。

別再用各種人文說辭爭論不休了。沒有任何意義。


盈博天宇


引言:麥克斯韋妖是思想實驗中的存在,而生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熵減。朱清時將“真氣”理解為麥克斯韋妖,感覺還是很玄幻,現在需要真的可以用實驗來檢測出來的,即使是猜想,也必須合乎邏輯。那麼生命中的麥克斯韋妖到底是什麼呢?我在很早以前就有過一個假設,假設存在一種“遊離態量子比特”,它們可以起到感應信息獲取信息的作用,即生命中的麥克斯韋妖,即使是RNA和DNA中也存在它們。


人類的頭腦自從進化出了“觀念”思想的功能以來,就對“意識”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思維推測”,從萬物有靈到一神宗教,再到各種哲學理論、科學理論,無不或明或暗的帶有“意識”的部分在其中。今天我們常常看到的“靈魂”、“上帝”、“唯物”、“量子”、直到真真實實看到的某種實際事物,如一座高樓、一隻貓咪,等等其實都是意識的產物,只不過意識本身也進化出幾種分類,有抽象中的,也有感應到的。

從麥克斯韋到布里淵,真正的麥克斯韋妖如果要做熵減工作,必須獲取外部的信息和能量。麥克斯韋妖是思想實驗中的存在,而生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熵減,那麼生命中的麥克斯韋妖到底是什麼呢?或者說生命中起到這個麥克斯韋妖作用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真氣的說法感覺有點“玄幻”,畢竟真實的存在要能夠用實驗檢測感應得到才行。即使是猜想,也必須合乎邏輯。

最原始的RNA可能是率先具有麥克斯韋妖的物質,德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RNA成為地球上形成所有生命的首個自複製分子的可靠證據。德國慕尼黑大學一支化學家研究小組最新研究表明,膘嘌呤和鳥嘌呤很容易合成,證實RNA分子可以作為地球生命的起源物質。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多年以來科學家認為地球生命起源與RNA分子的形成密不可分,因為RNA分子可以存儲信息,並且作為一種催化劑。研究小組研究表明,一種叫做甲酰胺基嘧啶(formamidopyrimidine)的分子在特殊條件下發生反應形成嘌呤,他們發現在胺中添加酸可促使形成嘌呤,同時它很容易結合甲酸。近期研究顯示彗星上存在著大量甲酸,這意味著如果彗星碰撞在行星上,在特定條件下很可能與嘌呤結合在一起,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將結合形成糖類物質,形成大量的嘌呤,其中包括腺嘌呤和鳥嘌呤,它們是形成RNA分子的必需成分,為早期地球孕育生物體提供基礎條件。

雖然不像DNA那樣形成規則的雙螺旋結構,RNA的結構也並不簡單。RNA世界假說認為,地球上早期的生命分子以RNA的形式先出現,之後才是DNA;早期的RNA分子同時擁有遺傳信息的儲存功能(如同當今的DNA一樣)和催化能力(如同當今的蛋白質一般),支持了早期的細胞或前細胞生命的運作。

我假設,RNA中就存在“遊離態量子比特”,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的作用就相當於麥克斯韋妖,它們可以通過感應與之發生相互影響的其他微觀量子(如外部的光量子或者其他類型的微觀量子),從而獲得外部的信息,再加上能量,從而實現熵減。這種亞宏觀尺度下的物質對微觀量子之間的雙向感應,實際上是由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作為“中間人”來實現的。

這樣從本質上看,亞宏觀尺度下物質具有的“意識”,本質上還是其內部的微觀量子與外部微觀量子的相互感應的結果。但是又有了意識種類的升級,這樣,我從物質尺度上對“意識”的概念進行了外延,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現在開始討論人的意識。我們通常所說的人的意識,是上面所說的遊離態量子比特再次進化出來的功能。遊離態量子比特起到了生命中麥克斯韋妖的作用,它通過感應其他量子比特從而實現獲取信息的功能。遊離態量子比特如同計算機中的隨機存儲器,它和其他量子比特糾纏的時間持續非常短,這時地球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生命中出現了與其他量子比特(如外部光量子,當然也包括內部其他量子)糾纏時間較長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持續時間到達一個臨界點以後,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實際上已經實現了突變,它們已經可以作為存儲信息的量子比特了,也就是記憶的產生。

僅僅有記憶還沒有達到我們通常理解的人類意識的能力,我們通常理解的人類的意識,大多數是指抽象思維的能力,實際上這種能力也是前面兩個階段進化而來。我在之前很多文章中說過,人類觀念的產生,源自信息的感應功能和存儲功能重疊未分化的結果,隨著人類的進一步進化,這兩種功能會分化成兩個完全不同的沒有重疊的區域,如同我們今天看到的大腦的不同部位具有不能功能那樣。當然未來功能區真的完全分化以後,抽象思維也會變成一種普普通通的功能,成為整個大腦功能的一部分。當然所有這些功能實際上在其作用時,形成了一個由不同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糾纏網絡,也就是說這些功能並不是獨立的。由不同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糾纏網絡,其中任意一個“遊離態量子比特”都可以感應外部如光量子,也在時時刻刻感應著內部的已經存儲信息的量子(這些作為存儲信息的量子實際上原始功能也是遊離態量子比特,只不過進化出來了糾纏時間更長的功能,變成了存儲信息的量子)。這樣人腦相當於進化出來了類似計算機那樣的功能分化,遊離態量子比特成為了隨機存儲區,存儲信息的量子比特成為了只讀存儲器。這個由“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糾纏網絡,通過其中一個或者部分遊離態量子比特感應內部其他已存儲信息的量子,形成糾纏,即將其他量子併入到新的糾纏網絡中,這個糾纏網絡的每一次塌縮,形成一次意識,多次如此,形成意識流。

用上述我的假設來對比一下著名科學家彭羅斯和哈梅羅夫的客觀還原意識理論,在人的大腦神經元裡有一種細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組成的,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單元等等,微管控制細胞生長和神經細胞傳輸,每個微管裡都含有很多電子,這些電子之間距離很近,所以都可以處於量子糾纏的狀態。在坍縮的時候,也就是進行觀測的時候,起心動念開始觀測的時候,在大腦神經裡,就相當於海量的糾纏態的電子坍縮一次,一旦坍縮,就產生了念頭。

另外,近年來,有一位牛人的研究也是全球關注的。我認為最有價值的是他論證生命體內的量子糾纏持續時間可以很長,實際上生命本身中的記憶要比他的這個時間還要長,這些未來或許會通過實驗發現。

Fisher是 IBM T. J. Watson 研究中心史上第一位訪問學者,隨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學系及Kavli理論物理學研究所工作。2007年,他暫時離開UCSB物理學系,以研究物理學家的身份加入了微軟Station Q實驗室。在2009到2010學年,Fisher在Caltech擔任教職,並於2011年夏天回到UCSB物理學系。Fisher在《物理學年鑑》上發表了他的關於意識的研究細節。他自己的論文的大部分都具有高度推測性。Fisher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神經量子信息體系,包括量子比特、量子糾纏的產生、量子傳輸與存儲、量子測量,及分子層面的量子相干與測量對細胞層面神經脈衝活動的影響機制等,它們都有潛在的生物分子及相關酶化學反應過程等作為載體,整個邏輯鏈條的每個環節都清晰明確。

Fisher確定了生物場景中不同磷基分子的相干時間,並發表了一個候選的量子比特。那是一種稱為波斯納分子或波斯納集群(Posner molecule or cluster)的磷酸鈣結構,於1975年在骨骼礦物質裡發現。它們也在實驗室裡製造的模擬體液(即水加上生物分子和礦物鹽)裡被觀測到過。

Fisher估算了這些分子的相干時間,結論是驚人的——105秒,簡直就像一整天那麼長。

他還至少確定了一種發生在大腦中的化學反應,他認為這種化學反應會自然地在波斯納分子內製造核自旋之間的糾纏態和相干態。這個反應過程參與鈣的吸收和利用焦磷酸酶的脂肪代謝過程。焦磷酸酶能打破2個相連的磷酸根離子結構,產生2個單離子。理論上說,至少這2個離子的核自旋應該是處於量子糾纏態的。將它們釋放到細胞周圍的液體中,就可能與鈣離子結合形成波斯納分子。

如果這些都是正確的,大腦的細胞外液可能會充斥著高糾纏態的波斯納分子組成的集群。如果出現在神經內部,這些分子可能會開始改變細胞發出信號和反應的方式,並由此形成思想與記憶。

量子糾纏產生機制所發生的載體——焦磷酸鹽及其水解的酶化學過程,與生命體能量存儲運輸的基本單元ATP直接相關。焦磷酸鹽是ATP水解過程的兩個產物之一(另一個是AMP),焦磷酸酶也在生命體裡普遍存在。ATP對於體內細胞來說異常重要,因為它作為儲能器,可以輕易地被輸送到各處細胞為生命活動供給能量。這聽起來給人的感覺是,似乎量子糾纏機制不僅僅會涉及神經活動,這方面尚有待進一步的探索。但ATP水解的逆過程,即將具有較高能量的磷酸鹽與AMP組裝為ATP的過程,分別涉及動物體內的氧化作用及植物體內的光合作用,而量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量子隧穿、量子游走等機制在其中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據NewScientist的報道,Fisher正在與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合作,試圖通過實驗給出證據。

總結:從本質上看,亞宏觀尺度下物質,如RNA、DNA、苔蘚、貓咪、人類等等具有的“意識”,本質上還是其內部微觀量子與其他微觀量子(既包括外部,也包括內部其他)的相互感應的結果。這個內部微觀量子,我稱之為“遊離態量子比特”。遊離態量子比特可以通過之發生相互影響的其他微觀量子(如外部的光量子或者其他類型的微觀量子)雙向感應,從而獲得外部的信息,再加上能量,從而實現熵減。這種亞宏觀尺度下的物質對微觀量子之間的雙向感應,實際上是由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作為“中間人”來實現的。糾纏時間較長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持續時間到達一個臨界點以後,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實際上已經實現了突變,它們已經可以作為存儲信息的量子比特了,也就是記憶的產生。而由“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糾纏網絡,通過其中一個或者部分遊離態量子比特感應內部其他已存儲信息的量子,形成糾纏,即將其他量子併入到新的糾纏網絡中,這個糾纏網絡的每一次塌縮,形成一次意識,多次如此,形成意識流。

探索貓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這個區分就是唯物還是唯心的區別啊。唯物主義持“物質決定意識”觀點,唯心主義持“意識決定物質”觀點。

具體說來:唯物主義呢,認為物質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意識的產生是依賴於物質載體,沒有物質就沒有意識。

唯心主義呢,卻相反,認為一切的現象,都是因為有意識才能感覺到物質的存在。如果失去意識,那麼物質的存在就沒有意義,甚至就可以稱為不存在。而且因為有意識,物質才能組合成現在的世界。

從目前的科學體系看,基本都在唯物論的基礎之上,也就是物質決定意識。

不可能因為你心中所想,或者你夜間所夢,世間就多了一個新的物種、元素、景象。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未必是你想象的那樣。所以物質決定意識這個說法未必全對,但是物質是先於意識的,是意識的先決性條件。

當然,也有另外的說法,那就是物質和意識是分不開的。意識也是物質的一部分。

不僅僅是人有意識,所有的生物都有意識,某種層面上說,所有存在的物質都有意識。也就是說,意識在某個角度看,就是一種物質。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與其思考這些本源的問題,不妨先做好自己。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希望您可以給我點個贊!花不了多少流量噠!相信我!嘿嘿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