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小故事:普救寺題詩

普救寺位於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於唐武則天時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也因為《西廂記》讓普救寺名揚天下。

其實除了《西廂記》,還有一個文人題詩也讓普救寺大出風頭。

有一次,有個文人來到普救寺遊覽,望著寺內十三層的“鶯鶯塔”,觸景生情,想起了動人心絃的《西廂記》,便用謎語的形式寫下了《西廂記》的故事梗概。謎面是一首詞:

“普救寺,草離離,花園中,或借棲;情侶二人有相約,一炷香,卜神祗。薄暮日西沉,張生長別離,雖有約,負佳期!噫!錯道白馬將軍來矣!”

謎底共七個字,打《孟子》中一句話。

這首詞謎就寫在普救寺內的牆上,凡是到寺裡遊玩的人都能見到,但是很長時間沒有人能猜出謎底。後來,有個過路秀才到寺院來遊玩,看到這首詞謎,很感興趣,一時又解不了,就在寺院住了下來,思考了整整兩天,總算解開了這首詞謎。

寺院裡的人聽說詞謎解開了,都圍攏到秀才身邊,讓他說說怎樣解的謎。他逐字逐句地給大家作了解釋:“普救寺,草離離”,是“普字去掉上面兩點,為“晉”字;“花園中,或借棲”,是“園”字中去掉“元”(繁體為“袁”)字,加“或”字,為“國”(繁體為“國”)字;“情侶二人有相約”,“二人”合為“天”字;“一炷香,卜神祗”,“一”、“卜”合為“下”字;“薄暮日沉西”,是“暮”去“日”,為“莫”字;“張生長別離,雖有約,負佳期”,是“張”去“長”,為“弓”字,“弓”與“雖”合為“強”;“錯道白馬將軍來矣”隱“焉”字(意為錯將“焉”字當作“馬”字)。

合起來為“晉國天下莫強焉“,也就是說晉國是天下第一強國的意思。

大家聽後,無不歎服這位秀才的學問高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