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治理:廣東鄉村振興的對症之舉


優化治理:廣東鄉村振興的對症之舉


文丨譚炳才(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1978年廣東改革開放時,經濟總量為185億元,列全國第23位。2017年,廣東經濟總量從1989年起一直穩居全國首位達28年,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5.1%提升到10.5%,在全球經濟體中排名14位;人均GDP達12010美元,按照2016年世界銀行標準(人均國民總收入達12736美元)測算,廣東已進入了高收入國家行列。可以說,追求經濟增長的目標治理任務,廣東基本實現了,目前已進入到持續平穩增長的時期。但是,區域、城鄉的差距依然是廣東的短板。2016年廣東地區發展差異係數高達0.6529,與江蘇、山東、浙江的0.3468、0.4545和0.2834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

優化治理:廣東鄉村振興的對症之舉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發展的戰略,為縮短廣東區域、城鄉的差距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抓手。中央、省對鄉村如何振興發展,從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方面都作了全面、系統的部署,從規劃、政策、法規等制度層面作好了頂層設計。因此,當前廣東鄉村振興的中心工作,就是如何抓好落實的問題。針對當前的實際,廣東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問題治理、目標治理為導向,抓住痛點、堵點,優化治理結構,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障礙,從偏重經濟治理向全面治理、綜合治理、現代治理轉變,推動廣東農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儘早實現農村治理現代化。

優化創業成長治理,加快培育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企業

目前,農村創業的主體主要是返鄉、下鄉人員,他們素質相對偏低,基本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創業培訓教育,他們領辦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建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和股份制企業等。在實踐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已經成為了農村創業主體重要組成。據統計,廣東家庭農場數以幾萬計;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4.5萬家,涵蓋種植、畜牧、林業、漁業、服務、手工等各個行業,其中種植業、畜牧業佔八成以上。一個合作社一般可以帶動幾十戶農戶。這些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以文化融合、民俗相通、鄰里相親為紐帶,把分散經營的小農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形成一定規模的生產,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據實地調查,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成員的勞動生產率普遍比非組織的小農戶增收20%以上。同時,今年4月,廣東在鄉村振興工作會議上提出到2022年,要打造100家上市公司,培育5000家龍頭企業。2018年3月,廣東省公佈了820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名單。從820多家起步,用三年多時間要培育出5000家龍頭企業,難度可謂大矣!可見,在數量大、分佈廣的家庭農場、合作社與有限的龍頭企業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就是缺乏接受過培訓的農業創業家、企業家,缺乏創業、成長孵化的輔導,從家庭農場、專業社向龍頭企業的跨越是斷層的,其成長是不連續的,這是農村、農業長期之痛孵化。

治村先治愚,治愚先治人。振興農村經濟的主體,首先是懂得創業、善於創業的企業家。因此,要順應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創新的大方向,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對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的創業輔導,大量培育創業創新型的從事大農業的企業家,在從財政扶持、稅收優惠、風險保障、市場開拓和建設等多方面給予扶持,鼓勵大學生回鄉、下鄉創業,加快培育一批龍頭型、成長型的企業,實現育龍頭、建基地、興產業的富民目標。


優化治理:廣東鄉村振興的對症之舉



優化發展平臺治理,推進農村要素資源集聚發展

農村發展平臺主要是指為研發、生產、加工、流通、創業服務的中間載體、橋樑。例如新型研發機構、創業孵化平臺、園區基地、創業投資、農商交易平臺、產權交易平臺、政務投資審批平臺等。這些共享型的發展平臺,有些是公益型、有些是市場型的,但是都具有三大核心功能:一是資源共享。藉助互聯網+等技術工具,優化人才、勞動、信息、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資源的配置方式,構建公共資源共享機制,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產生聚合效應,提高公共資源的共享程度。二是信息對稱。利用“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創新信息共享模式,兼顧效率和公平,使各企業主體共享信息服務資源,克服了信息不對稱的弊端,消除企業壁壘、消除企業歧視。三是高效服務。各企業主體都能享受到政府同等條件的服務,政府通過平臺建立起利益協調、持續激勵、配合統一的機制,大大地滿足企業主體的公共需求,大大提升服務企業的效率,優化了營商環境,激發企業主體活力。對搭建共享型發展平臺、改善營商環境的作用功能,一些領導幹部尤其是一些貧困山區農村的幹部的認識還不到位,因而往往忽視了這些“看不見”的軟實力的建設,在營商環境的改善上、產業鏈條的配套服務上不去花精力,而老是花精力去招商卻老是招不來,這是山區長期得不到快速發展的困惑之一。

發展平臺,是農村要素資源集聚發展的核心與紐帶,其發育的程度,直接決定著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要深刻認識到建設共享型平臺是改善營商環境的重大舉措,釐清政府、市場與社會的邊界,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來實現政府服務效能的提升,實現農村要素資源集聚發展。當前,重點是建立農業產業引導基金,利用槓桿支撐創新創業,拓展市場主體和經濟服務。落實財稅支持、人才培養引進機制、社會保障等配套政策,搭建服務平臺引導創新創業服務,積極穩妥地化解服務越位與缺位的矛盾。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吸引對農業的投資,補齊有效投資、制度供給和服務領域的短板。

優化農業成本治理,依靠科技激發農業創新活力

從所周知,中國的農業成本高,已經成為了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這是中國長期實施小農經濟、缺乏科技支撐結的苦果。從效率來看,我國的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2%,是美國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1%,是世界平均效率的64%。據2016年統計,中國農業的人工成本畸高,如玉米單位產品成本是美國的21.24倍,大豆是18.28倍,距離稍小的稻穀也是5.42倍,棉花是8.92倍,小麥8.95倍。從投入來看,中國耕地面積佔世界的8%,但消耗全世界農藥用量的20%,化肥40%。從產出方面看,荷蘭有農民22萬,2013 年農產品出口額為 909 億美元,創歷史最高,2015 年回落至 814 億美元,始終保持著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地位;中國有農民2.2億,2015年農產品出口額為706.8億美元,相差實在太遠了。廣東也面臨與全國同樣的問題。造成高成本的主要原因,一是分散經營,不對外開放,長期缺乏競爭,保護了落後的生產力;二是先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在農業農村中嚴重滯後。

依靠科技,深入治理農業高成本、低效率問題刻不容緩。要擴大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實施良種良法,推廣節水技術,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地生產率。全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推進農機信息化、智能化,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衛星導航、傳感技術、計算機測控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和設備,以農機智能化引領農業現代化。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增強農業科技對現代農業和農業基礎競爭力的支撐作用。


優化治理:廣東鄉村振興的對症之舉



優化市場機制治理,發揮以工商資本撬動農村閒置資源的潛力

所謂市場機制,就是通過市場競爭配置資源的方式,即資源在市場上通過自由競爭與自由交換來實現配置的機制,是所有經濟活動中配置效率最高的一種機制,也是價值規律的實現形式。當前,廣東農村中一些地區存在有田無人耕、有屋無人住、有特產無品牌、有垃圾汙水無人管的現象。例如菠蘿、香蕉、龍眼、荔枝都是全國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產品,但卻無著名品牌。這些山、水、田、林、路、住宅、風景與特產等閒置的資源,都是農村中非常常見的優質資源,因為缺乏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的配置,一些資源被嚴重閒置,一些由行政、計劃手段配置的效率很低。一方面是缺乏交易的機制平臺,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幹部不會運用市場機制手段去發展縣域經濟。

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治理農村低效投資、低效供給是一副良方。撂荒土地、空置民宅、特色品牌空置、閒置資源以及生活汙水、生活垃圾、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都是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法去配置、盤活,發揮其最大效益。當前,化解市場機制治理問題的約束,最為有效的方法是以工商資本下鄉為契機撬動農村閒置資源,加之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建立多元化、低成本、廣覆蓋的投融資機制,可以放大農村投資效應,提高農村資源配置的效率。2018年發出的中央一號就發出了重要信號:鼓勵工商資本下鄉。廣東省委、省政府決定設立全國首個440億元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目的也是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向農業農村。因此,要降低投資農村農業企業的社會保險繳費、稅費,降低企業成本,鼓勵工商資本,建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利用工商資本,鼓勵企業投資政府主導的項目,共建農村PPP項目,如環境整治、田園綜合體、汙水垃圾治理等。可見,用市場機制治理農村的空間十分大。

 優化鄉村目標治理,構建以規劃為引領的約束機制

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鄉村振興階段性的三大目標:3年取得重大進展、5年見到顯著成效、10年實現根本改變。目標提出後,如何確保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當前有一些地方的鄉村發展亂象叢生,思路不清、認識不一、目標不明、進度不一,缺乏有力的指導導向。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當地的鄉村規劃缺失或缺乏基本約束力直接相關,推進鄉村振興如果只有激勵而無約束,村不像村、鎮不像鎮的混亂現象,有可能會在外部資本大規模進入的背景下變得更加嚴重。縱觀歷史,我們發現成功典型除對新農村建設有規劃的剛性約束外,還有政績考核的約束。例如上世紀70年初韓國總統朴正熙發動的“建設新村運動”,2003年習近平同志主政的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皆是因為有規劃與考核制度的約束,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約束機制是為保證目標實現而經法定程序制定和頒佈執行的具有規範性要求、標準的規章制度和手段的總稱。確保廣東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離不開約束機制。因此,要以規劃為引領,堅持規劃為先、規劃導向、規劃約束,堅持一村一鎮一策、一縣一鎮一規劃,依據區域產業發展和人口變動的趨勢,加快編制不同區域全覆蓋的村莊空間布點詳規,強化約束力和執行力。以考核為導向,儘快出臺詳盡的考核方案,對鄉村振興的政績進行考核,獎勤罰懶,以考核機制層層傳導壓力,以五級書記抓落實的高壓夯實責任,確保預期目標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